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
2466200000010

第10章 常胜将军威震六国(1)

——秦国大将白起 白起,秦国(今陕西眉县)人,秦国著名的大将,曾任左庶长、国尉、大良造等职,封号“武安君”。他骁悍无比,身经百战,威震六国,所向披靡,被称为常胜将军。长平之战,他坑杀赵降卒四十余万。晚年,因其不同意挂帅伐赵,被秦昭王赐死。毛泽东称白起是“新进”之人。

【毛泽东评点白起】

看什么新进。起、翦、颇、牧其始皆新进也。周瑜、诸葛亮、郭嘉、贾诩,非皆少年新进乎?

——摘自毛泽东读姚鼐的《古文辞类纂》“论辨类”中《为君难论》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97页。

【白起小传】

白起,秦国(今陕西省眉县)人,秦昭王时的大将。他精于兵法,善于作战,多次率军取得大捷,是一名威震六国、名扬天下的常胜将军。

经商鞅变法,大力奖励耕战,秦国军事、经济实力急剧增长,逐渐跻身于强国之林。到秦昭王时,统一天下的条件日臻完备,秦对外兼并战争随之愈演愈烈。

魏、韩与秦屏冢自然成了强秦吞食的首选“猎物”。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穰侯魏冉出任秦相,任白起为左庶长,领兵伐魏。白起连取魏国武始(今河北武安县内)、新城(今河南密县东南)二城。魏王十分惊恐,慌忙向韩国求援,二国遂结盟。第二年,白起为左更,再次领兵出征,在伊阙(今河南洛阳市南),大破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级,生擒敌将公孙喜,连拔伊阙等五城,大获全胜。初试牛刀,便立奇功,魏冉对白起很欣赏,便擢升他为国尉。受封后,白起乘胜追击,越过黄河,夺取了韩安邑以东直至乾河的地盘,又立大功一次。白起再度被提升,官至大良造。

魏国连遭挫败,被迫于秦昭王十七年(公元前290年)割河东之地(今山西南部)献于秦,以求苟安。谁知好景不长,四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仅换得一年太平。次年,白起第三次挂帅伐魏。秦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抵轵城,攻占大小城市六十一座。魏国又遭重创,但还未来得及喘口气,白起与司马错又联合进军魏国。无奈之下,魏再次割地求和。韩国情况亦不例外。

秦国见韩魏元气大伤,已无力与自己抗衡,便将主攻方向转至北方的赵国和南方的楚国。经赵武灵王改革后的赵国,国力强盛,是秦国的一大劲敌,而楚国独拥南方之富,亦不可忽视。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秦国兵分两路,一路以白起为将直攻赵国,大败赵师,杀二万人,拔光狼城;另一路由司马错带领,顺势南下,攻占了楚国的分锌(今湖南省沅陵县)。

到此时,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意图已昭然若揭,其他六国均面临着随时被灭亡的噩运。但是它们仍不顾全大局,时常为一些蝇头小利争斗不息。而这正给了秦国可乘之机。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秦趁燕齐互攻之际,任白起为大将,大举进攻楚国。秦军在白起的率领下,直逼鄢城(今湖北宜城县)。鄢城是楚国的别都,也是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的西面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楚军严防死守,秦兵久攻不下。白起经过仔细思量,决定采取水攻战术。他命秦国士卒在鄢城以西百里之外修筑堤坝,蓄水成渠。待水积满,便下令决堤放水。一时间,滔滔洪水扑天盖地般奔涌而来,鄢城汪洋一片。城中百姓伤亡惨重,目及之处全是飘浮的尸体。楚军败溃,白起乘胜追击,直捣楚都郢城,焚烧楚国王陵——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县境内),楚国无力还击,被迫迁都至陈(今河南淮阳县)。

白起战功显赫,被封为“武安君”。次年,他又带大军扫荡楚国残余力量,完全平定了巫及黔中二郡。楚国从此一蹶不振,而秦军则愈战愈勇。秦昭王撕毁渑池和约,迅速调转矛头,直指赵国。

秦昭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赵魏联合伐韩,华阳(今河南郑州市)告急。白起率大军赴援,昼夜兼程,急行军八日,并不顾行军疲劳,连续作战,大破敌阵。魏国宰相芒卯逃窜,三员大将被俘,十三万士卒被斩首。随后,白起又继续追击以贾偃为首的赵军,驱使三万赵兵堕入黄河,溺水而死。

就在秦军取得节节胜利的同时,一场政治风波正在秦国朝廷上演。秦相魏冉大权在握,专横霸道,骄傲贪暴,加之魏人范睢在其中挑拔离间,秦昭王罢免了他的相职,而改任范睢。范睢一上台,便提出“远交而近攻”的政治策略,主张团结齐、燕等国,先攻韩、魏。此建议得到了秦昭王的采纳,而其具体执行者当然非白起不可。

白起之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秦昭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64年),白起率军攻占了韩国陉城(今山西新泽县东北),连拔五城,斩首五万。次年,秦军攻陷了南阳,并挺进太行山,封锁了韩国本土与韩上党郡之间的山道。第三年,又攻取了韩国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县),将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县)与上党郡之间的交通拦腰斩断。上党郡守冯亭与属下商量道:“我们与都城之间的道路被敌军切断,援兵无法抵达。现在秦军节节逼近,我们不如投降赵国。赵若肯接受,秦国必将大怒,进而攻赵。赵国受攻,必会与我国结盟。两国结为一体,则可抵御强秦。”遂派使节献上党郡所属的十七城予赵王。赵王问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二人的意见。赵豹识破冯亭的计谋,竭力反对接纳。赵胜则认为这简直是天上掉下的一块馅饼,应当接受。赵王最终听信了赵胜的意见,封冯亭为“华阳君”。

秦王果然大怒。白起受命继续率军猛攻韩国,夺取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兰两个城邑。左庶长王则率领另一路人马进攻上党。在上党的赵国驻军不多,秦军迅速将其攻下,并继续东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东北)与老将廉颇率领的赵军相遇。两军交锋,不分胜负,形成对峙之势。廉颇身经百战,深知:秦强赵弱,秦攻赵守,秦军利于速战而赵军利于久战。所以下令赵国将士筑垒固守,坚守不出战。双方相持达三年之久,秦军力量日渐削弱,秦昭王焦虑万分。这时,宰相范睢想出了一条离间计:他派人携重金贿赂赵王左右的人,散布流言说:“秦军独独畏惧赵括将军。若将廉颇换下,以赵括代之,秦国早就举械投降了!”赵孝成王未能领会廉颇用兵之奥妙,对其固不出兵的作法深感不满,屡加责备与催促。如今闻得此言,便马上召回廉颇,换之以赵括为大将。赵括乃赵国名将赵奢之子,但子不如父,他不过是个狂妄自大的家伙,只善于纸上谈兵,毫无实战经验。大臣蔺相如,赵括之母屡加劝阻,赵孝成王不听,仍固执己见。

赵括挂帅至长平。他一反廉颇的作法,更换将领,撤掉防御工事,准备大举出兵进攻秦军。

见赵国中计,秦昭王窃喜,连忙密令白起为上将军,改任王为裨将,并增派了大批援军攻战。白起知道赵括年轻气盛,容易高傲轻敌,便决定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他佯装败退,暗中布下伏兵。赵括不知道这是白起故意设下的圈套,他还自鸣得意,以为果真如传言所说,秦军畏惧自己,闻风逃跑了。遂派赵军追击,直至秦军主寨。白起见时机已经成熟,马上命令秦军主力反击。秦军如猛虎下山一般,来势异常凶猛,赵军不敌,受重创后撤退。这时,事先已埋伏好的秦兵直捣赵军营垒,截断了赵军的退路。同时,白起另派了五千精锐之师直插赵军中路,将赵括大军切为两段。赵军屡战屡败,陷于进不能进,退不能退,战亦不能战的被动困境。赵括束手无策,只好效法廉颇,就地修筑堡垒,以待援军。

捷报传至咸阳,秦昭王大喜。为协助白起,他亲自前往河内,将当地十五岁以上的男丁组成军队,调至长平东北一带的高地,以切断赵军粮道并狙击赵国援兵。赵括大军被困,断粮达四十六日,士兵饥饿,相互杀食的情况屡见不鲜,援军又无法到达,赵括只得自救。他将军队分为四支,轮番突围,想打开出口逃围。哪知秦军营垒如铜墙铁壁一样,久攻不下。赵括无可奈何,在绝望之下,决定孤注一掷。他亲自带领精兵,力图强行突围。但一出军营,便被秦兵的乱箭射死。主将既没,赵军如惊弓之鸟,不攻自溃,四十万士卒全部归降于秦。

始料不及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悲惨浩劫正等待着他们。白起想:尽管秦国已占领上党,上党民众却不乐于归秦,反而趋赵。赵军向来强悍,且人数众多,决不会善罢甘休,甘当俘虏。若不当机立断,只恐日后会生大乱。于是,他将赵国俘军分为十营,使其互相隔绝,并佯装厚待他们,以安其心。然后出其不意地将他们统统坑杀,只放过了二百四十个年少的士卒,让他们返回赵国,报告凶信。

长平之战,赵国遭受到如此惨重的损失,从此便失去了与秦国争夺天下的条件。第二年十月,白起将秦军分作三路:一路由王率领,攻陷了赵之武安(今河北省武安县)、皮牢二地;另一路由司马梗率领,夺取了赵国西北要塞太原、上党二郡;还有一路由他自己率领,直扑赵都邯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