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巾帼红颜
2455200000039

第39章 贪恋权位,害人害己——清朝慈禧太后(1)

慈禧(1835—1908年),满洲襄黄旗人,祖居叶赫,1835年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乳名兰儿,又称叶赫那拉氏,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不倒婆”、权术家。她专横跋扈,靠阴谋诡计垂帘听政,致使光绪皇帝成为傀儡。她镇压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因此,毛泽东称慈禧太后是“扶洋灭团”的“反攻倒算”者。

地主阶级对太平天国就没有什么让步,义和团先是“反清灭洋”;后来变为“扶清灭洋”,这时慈禧就搞“扶洋灭团”……研究一下近代史,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地主阶级对农民没有什么“让步政策”,反动派是反攻倒算的。

1.慈禧太后小传

Δ如愿以偿

北京颐和园排云殿里,悬挂着一幅慈禧皇太后的大画像。画像上的慈禧坐在一个宽大的御座上,身穿绣着紫色牡丹花、密缀许多明珠的黄色长袍,披着一个有“寿”字花样嵌珠的披肩,头戴一挂缨子,漆黑的头发梳向两边,一边戴着玉蝴蝶,一边插着鲜花,头饰右方悬着八串明珠。手上戴着玉钏和玉护指,交叉着放在膝盖上。画上的慈禧,广额丰颐,长眉杏眼,像个40岁左右的妇女。其实,画这幅像时,慈禧已经69岁了。

这幅画像是美国女画家卡尔的作品,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画成。当时卡尔一连画了四幅慈禧的像。其中,最大的第一幅画像后来送往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美术馆展览。展览会闭幕之后,驻华盛顿的中国使者遵照慈禧的旨意,派员将画像运到华盛顿,赠送给美国政府。1905年1月15日,在白宫举行了赠送仪式。大清帝国出使美国、秘鲁、古巴、墨西哥的大臣梁诚率参赞官等前往致词,美国总统老罗斯福亲自出席,接受了这幅画像并致答词。赠送美国的这幅慈禧画像,现收藏在美国国家博物馆。

卡尔回到美国后,写了一本书——《慈禧写照记》,除说明她在宫廷为慈禧画像的经过和记述了宫廷的内部情况外,还从各方面吹捧慈禧。在她的笔下,慈禧被写成了一个“可爱人物”。

在这本书里,卡尔这样描写她初次见到慈禧时的情况:“……但见人丛之中,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面带笑容,是个非常漂亮和善的妇女。估计年龄,不过四十上下,神情很好,十分可爱。世界上传说她是一个残暴、不可理喻的老妇,现在见到她,和传说完全不同。……太后身体的各个部分,非常匀称。漂亮的面容,柔嫩的双手,苗条的身体,黑漆的头发,明亮的眼睛,高高的鼻子,眉目如画,樱桃小口,下颌虽阔,但不带一丝顽强的态度,耳官平整,牙齿整齐洁白,嫣然一笑,姿态横生,精神焕发,神采照人,加以明满身,珠翠盈头,一副纤细庄严的态度,非墨笔所能形容。”

卡尔在赞美慈禧年轻貌美的同时,还歌颂她的“圣德”,说慈禧有非凡才能和可爱的品格,说她“和颜悦色,没有骄凌之容”,吹捧慈禧是“清代的大人物,也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女君主,是个有才能、有历练、有学问的奇女子。她性情慈善,爱国爱民;对国事极为热心,关心民生和国势强弱”。

那么,慈禧太后到底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得从头说起。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慈禧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祖居叶赫,乳名兰儿,又称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祖上三代为官,虽然算不上达官显贵,却也是四五品的中等官僚。

慈禧的父亲惠征,约生于嘉庆十年(1805年)九月,原系镶蓝旗满洲人,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改隶镶黄旗,监生出身,道光八年(1828年)至道光十九年(1839年)或稍后几年,他长期任笔帖式之职;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前补授吏部文选司主事;二十八年(1848年)调升吏部验封司员外郎;二十九年(1849年)二月列为京察一等,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闰四月升任郎中,兼工部保源局监督,同月外任山西归绥道;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调任安徽宁池太广道;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以“携带饷银印信避至镇江”而被开缺,六月初三日病死在江苏镇江府,终年49岁;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被追封为三等承恩公,赐谥端恪。慈禧的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其父在道光年间曾任封疆大使,是位官居二品的高级官员。

俗话说,朝廷有人好做官。世代为官,即使是无能之辈也能织起几道关系网,靠着这种关系网再加上好运气,说不定能连升几级。

慈禧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如果是个男儿,长大之后绝不愁无官做。可惜兰儿偏偏是个女儿身。在那种“女人与小人”等列的非理性的社会里,纵使她有博学鸿词,终不过是一个家庭主妇,与官场无缘。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不过,那得与皇帝有着婚姻关系,否则,实难涉足官场。

1850年,道光皇帝病逝,其四子奕詝继位。翌年改元,是为咸丰皇帝。咸丰皇帝继位时,年仅19岁。于是,他大选秀女,充实后宫。按照清制,凡四品以上的满蒙官员所生女子,年龄在14—24岁的均在入选之列。此时的兰儿正值豆蔻年华,虽不及传说中的西施那般美貌,却也有几分姿色,咸丰二年(1852年)五月,她被选入宫中,颇得咸丰皇帝宠爱。不久,17岁的她被赐号为兰贵人(封号“兰”,名位是贵人)。咸丰四年(1854年)甲辰二月,她又被封为懿嫔,越两年,生皇子载淳,遂被封为懿妃,咸丰七年(1857年)丁巳正月,又被封为懿贵妃,其地位仅次于皇后。

一个普普通通的宫女为什么能在短短五六年内,爬到如此之高位?这除了有几分姿色赢得青年天子的喜爱外,那拉氏果真有“非凡的本领”:

一是颇有几分才气。那拉氏平时很注意读书、识字、吟诗、绘画,还懂得满汉两种语言文字,能诵“四书”、“五经”,浏览二十四史。入宫后,她非常留意政事。咸丰皇帝因事愁眉不展的时候,她竟能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给咸丰皇帝出出主意,因而更能博得咸丰皇帝的欢心。

二是善察观色,颇有阿谀奉承之能。每遇咸丰皇帝召幸,那拉氏总是千般媚态,万般奉承,很会讨咸丰皇帝的欢心。

三是1856年又为咸丰皇帝生了个皇子爱新觉罗·载淳,更使她身价倍增,得以时时幸侍咸丰皇帝左右。当时,在咸丰皇帝的所有妃嫔中,只有叶赫那拉氏为他生养了惟一的儿子。母以子贵,这就为叶赫那拉氏在咸丰皇帝死后篡权上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咸丰皇帝继位之初,也颇想励精图治一番,又是颁“求言”诏,又是下“招贤”令,大有重振朝纲、挽救危局之势。但朝野上下早已腐败透顶,积重难返,内忧外患,交相煎迫,使得他心力交瘁。于是,他急转直下,索性百事不管,及时寻乐,终日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而那拉氏却截然相反,她非常热衷政事,有着极强的权力欲。她利用与咸丰皇帝朝夕接近的有利条件,不断地进行政治渗透,经常在咸丰皇帝耳边吹枕头风,用这种办法培植自己的亲信和党羽,像荣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是靠她的帮助而成为朝廷重臣的。咸丰皇帝越是沉湎于声色,那拉氏越是加紧渗透,扩大自己的党羽。到咸丰皇帝去世时,那拉氏不仅培植了大量的亲信党羽,而且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施政经验,为其后来上台并牢固统治政权、成为“不倒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并向北京进逼。咸丰皇帝失魂落魄,携带皇后、皇子和大群妃嫔,在肃顺等王公大臣的护卫下,逃往热河承德避暑山庄。1861年7月17日,病死,时年30岁。7月26日,新皇帝建元年号奉旨用“祺祥”二字。

封建社会是一种无序政治。皇权交替,虽有祖宗之法可寻,但其约束力有限,为了皇位,不免你争我夺,斗智斗勇。在中国素有“一朝天子一朝臣”之说,为保官、保地位,朝野上下自觉不自觉地也加入到皇权斗争中来,可以说,这是封建社会官僚普遍具有的一种奇特的“参政意识”。咸丰皇帝刚死,一场权力角逐的帷幕便拉开了。

咸丰皇帝临终前,命大臣代笔书写遗诏,立6岁的独生儿子载淳为皇太子,命亲信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辅政大臣,襄赞一切政务。同时规定,“御赏”、“同道堂”两印章为以后下达诏谕的符信,“御赏”章为印起,“同道堂”章为印讫。

“御赏”、“同道堂”两印原为咸丰皇帝随身携带的私章。在清代,皇帝盛刻私用小玺。从康熙、雍正、乾隆到嘉庆、道光、咸丰各朝,各种质地和形式的小型印章有数千方,其中,用于颁发上谕和敕令的,只有咸丰皇帝的“御赏”、“同道堂”二颗印章。咸丰皇帝生前,把它们作为皇帝权力的象征分别赐予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和独生儿子载淳,目的在于防止皇权落入大臣和妃嫔之手。

肃顺等一班人获得了“御赏”的头衔,趾高气扬。他们天真地认为已是大权在握。他们高兴得太早了,他们哪里知道,咸丰皇帝虽然死了,却留下一个权力欲极强的年轻寡妇,这个女人为图谋权势正在酝酿着一场夺权的政变。

对于丈夫的人事安排,那拉氏非常不满,何况肃顺等人又是她的宿敌。在热河期间,肃顺等人对咸丰皇帝曲意奉承,满足其一切欲望,却压抑慈禧等所谓宫眷,供应极薄。而更为重要的是,早有传说肃顺曾经建议咸丰皇帝铲除慈禧。慈禧早已风闻,与肃顺结下了不解之怨。

那拉氏迫不及待地想把大权抓到自己手里。她抓住咸丰皇帝刚死、政局未定的有利时机,积极活动。在慈禧的哭闹下,咸丰皇帝去世的第二天,肃顺等一班“襄赞大臣”就不得不以皇帝名义下圣旨,尊慈安和慈禧二人共为皇太后,慈安为“母后皇太后”,慈禧为“圣母皇太后”。那拉氏轻而易举地争得了皇太后的尊位,为其政变篡权奠定了基础。

前面已经提到,为显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凡发至内阁和京内外各衙门的咨文,必须钤用皇太后和皇帝掌管的“御赏”、“同道堂”两印章才能有效。“御赏”章由慈安掌管,“同道堂”则由皇帝载淳(同治帝)掌管,而由贵妃一跃而成为皇太后的慈禧是无权过问两印章的管理和使用的,也就是说,慈禧没有干预政事的权力。但是,慈禧是不会放过任何机会的。她借口载淳年幼,就以皇帝生母的身份,把应属载淳掌管的“同道堂”印章抢先控制在自己手里,代子钤印,以便争取干预朝政。

两太后在召见载垣、端华、肃顺等辅政大臣时,慈禧曾探问诏谕疏章黜陟刑赏之事怎么办?当时,肃顺等人回答说,谕旨由辅政大臣拟定,皇太后钤印即可;官员的章疏不必呈览。慈禧意在要权,对辅政大臣等拒不允许皇太后干预朝政之举内心十分不满,于是,采取暗中对抗的手段。因此,辅政大臣首次发给内阁和地方官员的咨文用的是白片,而无起讫印章,原因就在于慈禧拒不钤印。后来,肃顺等人只得妥协,决定一切章疏送皇太后阅览,谕旨由辅政大臣拟进,皇太后阅后钤印,所有应用朱笔处,均以印章代之。这样,慈禧终于争得了干预朝政的权力,取得了初步胜利。

之后,慈禧首先串通醇郡奕王(1872年晋封醇亲王)、侍卫荣禄等人,又利用慈安与肃顺等人的矛盾,在慈安面前大说肃顺等人的坏话,争取慈安支持。虽然慈安是咸丰皇帝的皇后,年龄却比慈禧小两岁。她姓钮祜禄氏,是广西省右江道道员穆扬阿之女。肃顺、载垣、端华等人和慈安的关系一直紧张,所以,她是慈禧谋除肃顺等人的亲密伙伴,两人常常“俯巨缸而语,计议甚密”。

当然,肃顺等人也非无能之辈,他们也觉察到了慈禧的夺权阴谋,为巩固其利益和地位,他们针锋相对地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不过,由于他们低估了慈禧一班人的力量,一时大意,因而采取的都是一些守策。慈禧进一步加快了篡权步伐。

慈禧意识到,要想从辅政大臣手中夺权,并最后独掌朝政,仅仅依靠自己和慈安等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强大势力的支持者。结果,慈禧选中了恭亲王奕。

1833年1月11日,子夜刚过,道光皇帝的第六子降生。喜报奏到天廷,道光皇帝自然龙心大悦,当即赐名奕奕忻,以示自己的欣慰之情(奕忻同欣)。奕奕忻自幼受到父亲的宠爱。从三岁起,道光皇帝就特意选在道光十三年大考一等的贾祯入值上书房,充任奕奕忻的师傅。奕奕忻聪明伶俐,上书房师傅每日讲授千余言,他“少读即成诵”,表现出惊人的记忆力。而贾祯对奕奕忻要求也“甚严密,尝课读《通鉴》三遍”,连贾祯赴江南主持乡试,道光皇帝都要特意手书谕旨给他,再三叮嘱他不要因此影响奕的学业。经过严格的教育,奕奕忻不仅对传统的儒家经义有了系统深入的理解,而且诗文写得也颇为出色,从他后来撰写的《乐道堂诗文钞》和《萃锦吟》中,不难窥见他确实“颖敏冠诸昆”。

道光皇帝在日理万机之暇,也经常到上书房阶下,令皇子、王子练习射箭,“中辄赐帛或赐羚枝,以为常课”。使道光皇帝感到高兴的是,奕奕忻竟不负他的厚望,发扬满族尚武传统,同奕奕忻共创枪法二十八势,刀法十八势。道光欣喜之余,特赐名枪曰“棣华协力”,赐刀曰“宝锷宣威”,并以白虹刀赐奕,以表示希望奕能像他那样凭着骑射武功,建定乱之勋,继父皇之业。

原来,恭亲王奕奕忻是奕詝的异母弟弟。道光皇帝共有九个儿子:二子、三子幼殇;老大薨于第四子奕出生前两个月;第五子奕誴过继给仁宗嘉庆皇帝的第三子和硕恪亲王绵恺为嗣;第七子为琳贵妃乌雅氏(即庄顺皇贵妃)所生的奕譞;第八子奕(訁合),和第九子奕譓在道光末年都还幼小。因此,未来皇位的继承人,理应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 ,两人中选择。

奕詝的生母孝成皇后死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当时,只有9岁的奕詝就由奕 的生母静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孝静皇后)抚养,兄弟二人年龄相仿,同在书房学习,关系密切。两人之中,奕的才华胜过奕詝,而且还备受道光皇帝的钟爱。的确,在当时清皇族内,奕 的文才武略是一流的,被誉为“清廷第一”。他雄心勃勃,一心想有一番大作为。

由于两个儿子都不错,所以,道光皇帝晚年时,对传位给谁也颇为犹豫。而在道光踌躇之时,两兄弟也在暗中较劲,其家人和师傅也积极帮忙,差点酿出骨肉相残的悲剧。最后,道光皇帝决定把大位传给奕詝,其中别有缘故。据《清史稿》杜受田传中记载:“文宗(咸丰皇帝奕)自六岁入学,受田朝夕纳诲,必以正道,历十余年。至宣宗(道光皇帝宁)晚年,以文宗长且贤,欲付大业,犹未决。令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奕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

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1846年8月7日),道光帝把立奕詝为太子的朱谕正式写好,这时,他已65岁高龄。但为了对得起奕,在立奕詝为皇太子的同时,他又封奕 为亲王,这在清代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于是,奕詝储位之争胜局已定,继承皇位仅仅是时间问题了。道光皇帝死后,奕詝即位,奕当然不服,由此种下了兄弟猜嫌不和的根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