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091

第91章 施耐庵小传

提起《三国演义》,没有人不知道罗贯中的。至于说到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大概知悉内情者就不多了。此说源自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该书称罗贯中为施耐庵之门人①①参见《辞海》第1548页,“施耐庵”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出版。

另有两条材料可作为佐证:一是明人郎瑛的《七修类稿》,郎瑛也称罗贯中与施耐庵有师生关系;二是明嘉靖时人高儒的《百川书志》记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学生协助老师整理手搞,此乃名正言顺之事。当然也有尖锐对立的说法,涉及著作权: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一人所作,明嘉靖进士王圻在《续文献通考》中则说《水浒传》为罗贯中独立完成。师徒二人在署名上的知识产权纠纷实乃不足挂齿之小事,若正经言之,当恪守师道尊严之古训。

上述种种说法,道出了一个事实,即施耐庵与罗贯中之间确有不同寻常的关系,这种关系因与《水浒传》勾挂在一起,愈显其神秘和重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4月出版的《水浒全传》,即冠以“施耐庵、罗贯中著”的字样,表明对施、罗师承关系和创作关系的默许。

关于施耐庵的生平事迹,古籍文献中绝少记载,各种传说口径不一,令今人难辨真伪。流行的说法是,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的作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据《兴化县续志》辑录明人王道生所撰《施耐庵墓志》称,施耐庵原籍苏州,后迁淮安,元至顺进士,卒于明洪武初年,享年75岁,可谓高寿。但是,《水浒传》研究者对这一说法表示怀疑。

施耐庵极有写作天才,这从其创作的《水浒传》的语言功底、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状物摹景等方面即可知晓。《水浒传》所写宋江义军,史有其事。宋徽宗年间,宋江率众起义,义军来往于河北、山东一带,相传曾驻扎梁山泊。宋江义军作战勇猛,攻略十郡,官军闻风丧胆,不敢碰其锋。宣和三年二月即公元1121年左右,宋江统兵攻打海州时,遭到宋军骁将张叔夜的伏兵袭击,溃不成军,遂投降①①参见邓广铭、程应现鞅嗟摹吨泄历史大辞典》宋史卷第22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出版。宋人话本尝述其事,水浒故事南宋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施耐庵在《宣和遗事》以及有关话本、故事的基础上,以生花妙笔将其创作成一部伟大的古典文学名著,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地位。

据悉,施耐庵与张士诚曾有一段小插曲。元代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多支起义军中,张士诚部发展迅猛。张士诚麾下有一人叫卞元亨,与施耐庵是挚友。卞元亨向张士诚力荐施耐庵,说此人才华绝世,胸藏万卷书,精通兵家谋略,非常了得。张士诚闻之大喜,数次派人请施耐庵出山为官,但均为施耐庵婉言谢绝。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盐贩出身的张士诚自称吴王。经人劝说,张士诚决意仿效刘备,亲自拜访施耐庵。张士诚一行人抵达施耐庵家时,见他正伏案写作《江湖豪客传》,此即《水浒传》底本。张士诚说:先生才高八斗,却不愿为官,岂不是浪费光阴吗?施耐庵答道:我别无所长,只会写点文章。久闻大王威名,本该前往投靠。无奈母亲年迈,无人奉养,以故呆在家中写些闲文。倘若大王体谅我的孝心,则感恩不尽矣。言讫,伏地不起。张士诚“哼”了一声,甩袖而去。施耐庵担心惹祸,便举家迁往淮安。朱元璋坐定江山,也曾请施耐庵在朝中为官,但施耐庵坚辞不就①①参见辛安亭编写的《中国历史人物》第237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于是,中国历史上便多了一部《水浒传》,而少了一位“诸葛亮”。

清人徐渭仁、徐阉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罗贯中与张士诚关系密切。也许,罗贯中也曾向张士诚推荐过自己的老师。这条线索应该引起《水浒传》研究者的注意,遗憾的是孤证不立,难下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