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089

第89章 作者点评(1)

毛泽东不是一般的古典文学的爱好者和欣赏者,他是一个杰出的诗人,又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一个革命统帅和国家元首。基于后者,他不能不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他认为“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但是,重视“政治标准”,决不意味着看轻“艺术标准”。虽然“处于没落时期的一切剥削阶级的文艺的共同特点,就是其反动的政治内容和其艺术形式之间所存在的矛盾”,而“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是因为“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也是没有力量的”。毛泽东同志一贯主张“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这里的“封建糟粕”与“民主精华”便是政治与艺术相统一的两个概念。毛泽东之所以把关汉卿的作品称为“民主文学”,正是由于关汉卿的作品达到了人民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在元代,戏剧文学不能列入正统文学之列,戏剧演员被看作是娼妓一流卑贱之人。士大夫们不允许她们的名字和名士并列。但关汉卿同他的书会朋友们顶住谣言恶流,我行我素。他自豪地宣布:“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的浪子班头。”而且决心趁自己年富力强,继续从事我所喜爱的事业;走自己的生活道路。

在那“文祸叵测”的时代,元朝统治者用法律明文规定:凡乱制词曲犯上的,要处流放或杀头罪。关汉卿始终站在被压迫人民一边,大胆揭露社会的黑暗,鞭挞反动腐朽、野蛮残暴的黑暗势力,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痛加抨击;对人民的不幸,寄于同情,对人民的抗争热情歌颂。他把自己比做“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并表示自己的决心:“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心。”关汉卿正如明人胡侍在《真珠船》一书中所说:“以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评价他说:“从来豪杰之精神,不能无所寓,……王实甫、关汉卿之院本,皆其一生精神之所寓也。”

关汉卿一生创作极为丰富,现知他所作剧本达六十六种,今存十八种,是世界戏剧史上写作剧本最多的剧作家。关汉卿现存十八种剧本大约可分为三类:《窦娥冤》、《蝴蝶梦》和《鲁斋郎》等是社会剧;《诈妮子》、《救风尘》和《拜月亭》等是爱情婚姻剧;《单刀会》、《双赴梦》和《哭存孝》等是历史剧。

在关汉卿的社会剧中,《窦娥冤》是他所编杂剧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对社会的深刻批判,对人物的精湛刻画及强烈的反抗精神、动人的戏剧冲突汇成它的全部艺术力量,成为彪炳一代的悲剧杰作。

《窦娥冤》描写了窦娥一生的悲剧命运,展示了悲剧根源的广泛社会性,同时展示出她如何从顺从命运到反抗社会的进程。窦娥三岁失母,七岁时因其父窦天章无力偿还高利贷,将她抵给蔡婆当童养媳,这是幼失父母的悲剧。过了十年,她和丈夫成了亲,但很快丈夫病逝,这是一个寡妇的悲剧。她服从了这种痛苦的命运安排,决定侍奉婆婆,守节终身。这时张驴儿父子来到蔡家。张驴儿是个以偶然救了蔡婆婆而反过来进行要挟的恶棍。她拒绝嫁张驴儿后,张驴儿抓住他父亲误食毒汤致死来进一步逼迫她,否则告官。窦娥仗着自己无辜,毫不犹豫地走入衙门。但衙门州官并不是“明如镜,清似水”,窦娥甚至没有申述自己冤情的权利,最后屈招认罪。在走上刑场经受她生命中最后的一次折磨和痛苦时,曾经顺从命运的窦娥却勇敢而愤慨地抨击天地王权: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么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窦娥的悲剧,与元代盛行的高利贷有关,也与蔡婆的软弱、屈辱性格有关。而最直接地把窦娥推向悲惨境地的是以张驴儿为代表的恶势力和州官桃杌那样的贪官污吏。《窦娥冤》概括了元代社会被压迫人民的悲痛生活。窦娥死前的控诉与呐喊,不仅响亮地表达了普通老百姓的正义呼声,她还指向了承担分辨浊清,掌管生死的封建社会的全部主宰,指向了最高神圣的“皇天后土”,实际上表现了对封建秩序的怀疑。

在关汉卿的杂剧中,描写爱情婚姻和妇女的作品占有相当的比重。与他的社会剧侧重对邪恶势力的揭露和批判不同,关汉卿的爱情婚姻剧着重表现他对普通人民的颂扬和尊崇。现存的作品有《救风尘》、《拜月亭》、《诈妮子》等。关汉卿在这些作品中塑造了赵盼儿、谭记儿和王瑞兰等性格鲜明的妇女形象,反映了元代的社会习俗、婚姻制度和社会矛盾,对妇女,尤其是下层妇女在爱情婚姻上的不幸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并且把她们描写成有崇高灵魂的人物。他在这些作品中揭示了造成受压迫女子坎坷命运的广泛社会原因:谭记儿受到权豪势要的迫害;王瑞兰几乎成为父亲所持门第观念的牺牲品;杜蕊娘母亲把女儿当摇钱树,践踏女儿的感情和尊严。显然,她们的不幸是门第观念、娼妓制度以及特权阶级的力量等社会因素所造成的。这些女子遭受种种痛苦和折磨,并不是偶然因素所致。

关汉卿的历史剧则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歌颂,在表现拯物济世愿望的同时,折射出一种悲凉情绪。他的历史剧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更加高扬作家的主体意识。在《单刀会》中,关汉卿融入了自己对历史与人生的看法,甚至把它们强赋予历史人物。

《单刀会》对关羽的英雄气概和英雄业绩进行了歌颂。剧中写他单刀赴会,凭着以刘姓为正统的理由和他勇武的气概,斥退鲁肃,保住荆州。对关羽的不凡仪表、超人形象和盖世业绩,作者作了多侧面的渲染,无论是乔公的介绍,还是司马徽的叙述和关羽的自言,都创造了这位英雄不可战胜的氛围。而在剧中高潮部分,却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气氛,借关羽来慨叹人生短暂,英雄一世而事业千古。

关汉卿的历史剧中还塑造了李存孝(《哭成孝》),张飞(《双赴梦》)等英雄人物,这些都是老百姓所欢迎的传奇英雄人物,也表达了一种民间心理和情绪,特别是在战乱动荡之时,希望有英雄出现,更是人之常情。

关汉卿的杂剧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成绩,他的剧作结构非常紧凑,天衣无缝,情节进展自然而层次分明,适合舞台演出。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善于在对比中显示人物性格的不同。关汉卿还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戏剧语言生动,人物语言也具有个性化,后人称赞他的语言体现了“当行本色”,可以说他做到了“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语无外假”(《元曲选》序),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

关汉卿也写了不少散曲,但艺术成就不如杂剧。他的散曲作品按内容大致可分为描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恨、感物抒情、描绘自然景物三部分。他描写恋情的散曲中较好的作品写得清新,略有纤巧,且抒情和写景非常和谐。他的《别情》[南吕·四块玉]写道: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栏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