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088

第88章 关汉卿小传

元代的关汉卿是一个伟大的戏曲家。由于关汉卿的创作在杂剧形成和鼎盛时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他在中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都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

由于元代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卑下,有“七匠八倡九儒十丐”之说,从事戏曲创作的知识分子更被视为倡优一流。尽管关汉卿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戏曲家,却连一篇传记、行状都没有留下来。他的生卒年月和生平事迹都已不可确考,只能从一些零星的记载中了解一个大概。

关汉卿大致生于金朝末年,卒年大概在元朝大德初年(公元1297—公元1307年)。他的名字现在也无从知道,汉卿是他的字。关于他的籍贯也说法不一。一说他是山西解州(今运城)人,大约因为三国名将关羽之故,解州世为关氏郡望;一说是祁州(今河北安国)人,据说那里还有关汉卿墓;一说是大都(今北京)人。金元时代,祁州隶属于大都,关汉卿可能原籍祁州,而长期生活在大都,因此一般都认为他是大都人。

关汉卿的父祖辈可能以行医为业。专门记载元代戏剧家生平事迹的钟嗣成所著《录鬼簿》称关汉卿为“太医院户”。而另一版本的《录鬼薄》则称关汉卿为“太医院尹”,但查遍金、元两代《百官志》,都不见此职。关汉卿是否行医,我们已无法确知。金、元时代比较重视医业,朝廷特设太医院,以管辖全国医户。从事医业的人家被编入医户,可以免除一些捐税,医户的子孙即使不再以行医为业,仍可袭为医户。但从他的《拜月亭》杂剧第二折中,可以知道他是精通医学的。剧中“锥挑太阳”,“火燎胸膛”,“身沉体重难回项。口干舌涩,声重言狂”,“不用那百解通神散,教吃这三一承气汤”等句,从病因、临床表现到诊断下药,从医学术语到汤头,不仅切口甚热,而且完全符合患重感冒病人的症状。

元朝是历代中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最突出的朝代。统治者将全国人民按民族和区域划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在政治、经济、法律上都规定了不同的待遇。为了遏止汉人进入各级统治机构,自蒙古初定中原到仁宗元淘年(公元1314年),只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许多汉族士族子弟失去了进身之路。他们有的只能做刀笔小吏,有的替蒙古人作外役,更不幸的是,有的只能一手提着灰罐,一手拿着竹枝,在富人门口划字行乞。而许多人来到城市中同市民、妓艺人结合,作“书会才人”,关汉卿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才人”是宋元以为为讲唱、杂剧演出撰写脚本的作者,“书会”是才人的行会组织。关汉卿就是元杂剧鼎盛时期的成宗元贞、大德年间(公元1295年—公元1307年)大都著名的玉京书会的才人领袖。作为一个“书会才人”,必须具备多方面才能和学识。元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说关汉卿是“高才风流人”。《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乾隆二十年编修的《祁州志》也说他“高才博学”。他对当时流行于民间的各种技艺都很精通,他在一首畅抒情怀的散套《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非常自负地写道:

分茶┲瘢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

我也会围棋,会蹴,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

这些都是当时城市居民和文人游乐的技艺。

关汉卿在生活上同当时许多沉沦苦海的妇女以及这些妇女周围的一些下层社会人物接近,逐渐从思想感情上了解他们,同情他们,又通过他们掌握了各种民间技艺。在关汉卿所结交的杂剧演员中,交情最深的是当时著名演员朱剐恪V忐剐阍为“洛阳名姝”,曾在大都演出,后来流寓扬州,晚年又寓居杭州。元人夏庭芝和陶宗仪在他们的著作中称她“杂剧为当今独步,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她戏路甚宽,各种行当都能臻于妙境。她的徒弟燕山秀、赛剐阋捕际堑笔薄暗┠”双全的著名演员。关汉卿曾作过一首《南吕一枝花》散套赠朱剐恪K在散套中赞美她的美丽容貌和迷人姿色,对她优美多姿的舞台形象和演出技巧尽情地予以描摹和赞赏,最后对她不幸落入道士之手深表惋惜。这套散曲不同于一般文士题赠妓艺人的轻薄之作,而是充满了真挚的情谊和艺术赞赏的作品。

关汉卿与当时剧坛的作家都有很多交往,与不少作家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如梁进之、费君祥都与关汉卿为世交。杨显之与他更是情同手足,两人结成莫逆之交。他们互相学习,相互切磋。关汉卿虚怀若谷,诚恳待人。杨显之是当时著名的杂剧家,他的《潇湘夜雨》久负盛名,但总的成就远远不如关汉卿。关汉卿极为尊重他,每当写好剧本就送给杨显之润色订正,他的意见往往为关汉卿所采纳,杨显之也因此在当时杂剧界博得一个“杨补丁”的雅号。

关汉卿把集中在当时的杂剧中心大都的五十多位剧作家团结在玉京书会中,又同当时一批优秀的演员密切合作,对于杂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