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087

第87章 作者点评

毛泽东往往从历史上著名诗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稍加点化,便和自己的诗融为一体。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前一句便是化用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在毛泽东的文章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是元朝诗人萨都剌的《百字令·登石头城》中的两句。石头城即今之南京,吴楚即今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它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诗人登高望远,感叹当多少英雄事,而今都成了过眼烟云,空无一物了。毛泽东1949年在《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全面和平”》一文中写道,“这样,李宗仁在石头城上所能看见的东西,就只剩下了‘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毛泽东引用这两句诗来形容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即将渡江,全国解放前夕李宗仁所面临的处境,是非常贴切的。

毛泽东对萨都剌这位词人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他的词写得不错,大有英雄豪迈、博大苍凉之气”。他在评价萨都剌的《木兰花慢·徐州怀古》时说:“萨都剌写了这些有关徐州的典故,思古伤今,感慨人生,大有英雄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乱山川的情调。初一略看,好似低沉颓唐,实际上他的感情很激烈深刻。”毛泽东用诗词鉴赏家的眼光,精辟地概括了萨都剌怀古词的艺术特点。

萨都剌生长在北国雁门,其足迹踏遍荆楚燕赵闽越吴。他十分喜爱游览名山大川,瞻仰古迹胜景,传说他在寓居杭州时,“每风日晴美,辄肩一杖挂瓢笠,脚踏双不藉,走两山间。凡深岩邃壑人迹所不到者,无不穷其幽胜。至得意处,辄席草坐,徘徊终日不能去,兴至则发为诗歌。”他以饱览山水为乐事,以遨游万里为壮举,所以很少抒写羁旅乡愁之作,而留下了大量的游记和山水诗。他的诗篇展现给人的是北方山河的雄浑伟丽,江南水乡的湖光山色,还有长江、黄河、海河的汹涌澎湃。他的山水诗像一幅幅优美的水墨画,栩栩如生,如在目前,自然而无斧凿痕迹,情趣盎然,使人赏心悦目。如他的《上京即事》写道:“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把北国风光描写得细致入微,亲切动人。古人以“诗中有画”论山水诗,萨都剌颇得此中三昧。他的许多题画诗也写得情景交融,清韵隽永,是元诗中清新不落俗套的佳作。

萨都剌以宫词著名。杨维桢很欣赏他的宫词,他说:“天锡诗风流俊爽,修本朝家范,宫词及《芙蓉曲》,虽王建、张籍无以过矣。”但在我们看来,他的宫词缺少内容,在风格上也少创新,不能算是他作品的精华。他的诗歌中也有少量作品涉及到当时的社会、政治。他的《过居庸关》:“上天胡不呼六丁,驱之海外消甲兵,男耕女织天下平,千古万古无战争。”诗中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也表示了对和平的强烈向往。《早发黄河即事》和《鬻女谣》,反映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他用贫富对比的手法,谴责了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矛盾。

萨都剌出生少数民族,生活在盛行民族歧视政策的元朝中,但他的思想却突破了民族偏见的界限。萨都剌是色目人,地位高于汉人。而在他诗歌中,不仅有与汉族诗人和僧道唱和的酬应之作;在他的怀古之作中,他还热情地歌颂汉族的英雄。他登北固楼,缅怀孙、刘事业;谒季子庙,凭吊季札古迹;上歌风台,俯仰汉高历史;过采石矶,感叹项羽败亡。同时,对于汉族人民所敬仰的苏轼、李陵、王昭君等历史名人,在他的诗篇中也有歌咏。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对屡败的南宋将领孙虎臣也热情讴歌,以“冷雨酸风”的诗句,惋悼他的未竟事业。这都表明了萨都剌和汉族人民亲密无间而并不以异族自居。

萨都剌的怀古之作中,有一些脍炙人口之作,如《满江红·金陵怀古》:

六代繁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似。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蓑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ㄆ。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古往今来,人事代谢,苍凉豪迈,感慨万端,但青山永在,绿水长流。作者抒情写景,遣词用典,都达到了很高境界,即使置诸汉族词人的优秀作品中,也毫不逊色。

萨都剌的艺术风格,基本上是俊逸洒脱,清新自然。顾嗣立说“天锡诗有清气,不是一味浓丽,故佳”。当时人也评价他的作品“其豪放若天海波涛,鱼龙出没;险劲如华、泰、云门,苍翠孤耸;其刚健清丽,则如淮阴出师,百战不折,而无洛神凌波,春花霁月之妩媚也”。这些评价都很恰当公允。萨都剌不是汉人,虽然于他有一定的汉文化修养,但在诗词格律、对仗工整方面还未达娴熟。因为这一缺点使他的作品不受传统束缚,不因袭前人旧法。明朝刘子钟在《萨天锡诗集序》中说:“语句虽钝厚而自有扇恢芒刺,对偶虽龃龉而自有锵然之音律”,“犹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神龙混海而隐现莫测。”这正是对萨都剌诗词创作艺术境界的最贴切的评价。萨都剌敢于面对现实,直言不讳,作品题材广泛而内容并不空洞,充满了现实主义。

萨都剌这位少数民族诗词家以其优秀的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放射出异样的光彩!

(卜庆华)

——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关汉卿,元代著名戏曲家,大约出生于金朝末年,名字、籍贯不可考。汉卿是他的字号。他长期生活民间,备尝民间疾苦,同情下层劳动人民和妇女的悲苦命运,其毕生精力用于杂剧创作,且与元杂剧大家杨显之过往甚密。其代表作主要有《窦娥冤》等。毛泽东称关汉卿的作品具有人民性。毛泽东评点关汉卿

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人定胜天,屈原的批判君恶,司马迁的颂扬反抗,王充、范缜、柳宗元、张载、王夫之的古代唯物论,关汉卿、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的民主文学,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诸人情况不同,许多人并无教育专著,然而上举那些,不能不影响对人民的教育,谈中国教育史,应该提到他们。

——参见《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第11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