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086

第86章 萨都剌小传

萨都剌(公元1272年—1355年),字天锡,号直斋。出生于山西雁门(今山西代县),是元代著名的诗词家。

萨都剌本是回人,祖父和父亲都是行伍出身,由于屡立战功,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重视。元英宗时,他的父亲留镇云代地区,因此以雁门为家。

萨都剌很早就接受了汉文化的熏陶,开始学诗习文。云代地区具有古老的文化传统,加上蒙古贵族中出现许多汉文化素养较高的士人,这些都对萨都剌产生了很大影响。18岁的萨都剌,其创作的古体诗、律诗、绝句已颇具风韵。

但萨都剌生不逢时。元朝是一个重武轻文的朝代,自元灭金后,传统的科举考试被废止达七十年之久。一般的文人学士,失去了科举进仕的机会。大多数人为了生计,只有选择其他的道路,如习刀笔去充当胥吏,作技巧鬻贩以为工匠商贾。萨都剌虽出生贵族官僚家庭,也同样不能跳出这个时代,他的家境也到了家无田、囊无储的境地。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到江南来经商。

元成宗大德六年到十年(公元1302—1306年)这段时间,萨都剌为了养家糊口,奔走于吴、楚之地,做起商贩买卖。江南美景美不胜收,却未能唤起他的游兴。他到过当时的繁华胜地汉阳、镇江,并曾一度寓居孝感,但更多的是车船转徙的羁旅生活,只能使他发出“落木风霜下,高秋鼓角声”的慨叹。他怨恨元朝统治者压抑读书人的政策,更为自己欲进仕而无门感到伤感。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蹉跎岁月,他慨叹:“青春背我堂堂去,黄叶无情片片飞。”他又想起远在北方的故园家土,“遥望家山搔短发,故园酒熟蟹螯肥。”于是萨都剌决计北归。

元成宗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萨都剌回到雁门,开始潜心于诗词的创作,并与当时文坛名士卢挚、吴文正、韩性等人有很深的交往。他们经常在一起饮酒赋诗,互相批评。萨都剌曾作《山中怀友六首》,以表述自己对他们的仰慕之情。

元成宗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元朝开始恢复科举考试。萨都剌得知这一喜讯,真是喜不自胜——终于有了成就功名的机会。于是年届不惑的萨都剌开始了寒窗苦读的生活。但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到元泰定帝四年(公元1327年),萨都剌在京师会试中以三甲进士及第,时他已年近花甲。真是所谓十年寒窗苦,才得金榜题名时。高龄得举的萨都剌没有因满头华发而慨叹岁月不饶人,而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准备为朝廷和天下百姓干出一番事业。

不久,萨都剌被授为镇江府录事司答鲁花赤,掌管府城中的民户。镇江是江南重镇,又是南北大运河的枢纽。萨都剌到任时,镇江运河刚刚修浚通畅,但镇江运河水系练湖的浚沼还未完成。为确保运河的畅通,元朝政府一方面命令在这一运河线上设人巡视,另一方面集中民夫修治练湖。萨都剌参与了练湖工程的修治,他十分关心工程的进展,并多次巡历运河河道。他的《宿丹阳普陀院二首》、《练湖曲》等诗篇,就是在这个时候写成。当时的萨都剌正抱病在身,却常常短褐纶巾,乘一叶扁舟,在运河上穿梭,巡视公务。

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萨都剌回到大都,入翰林国史院为应奉文学官,两年后又转官外任,宦官飘浮于祖国大江南北。先后出任过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燕南廉访司照磨,福建闽海道廉访司知事,江浙行中书省郎中等职务。他一生没有担任过要职,薪俸又微薄,年老又多病,真可谓贫病交加。他自嘲道:“江南倦客好清斋,炼得身体瘦似梅。”但他仍然十日九风雨地奔波在江淮之间和闽楚吴越之地,访察吏治,问民疾苦,时刻关心着老百姓的生计。他为人正直,不畏权贵,曾因弹劾朝中权贵,年逾八旬的他还被左迁为淮西江北道廉访司经历。当时,东南地区反元起义已风起云涌,萨都剌的下落行踪也不甚清楚。有人说他避居安庆,也有人说他投到了方国珍起义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