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137

第137章 陈独秀小传

陈独秀(1879年10月—1942年5月),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陈独秀出生于书香门第,幼时在私塾发蒙。但他自幼具有叛逆精神,不读孔孟,不学八股。十岁时,他在大哥孟吉教授下,攻读《昭明文选》等其他书籍。十七岁时,陈独秀遵母命参加县试,得中秀才头名。翌年赴南京参加乡试,因备感科举之腐败,决意弃科举而不仕,继而拥护戊戌变法。

1901年开始,陈独秀三次去东瀛留学,与苏曼殊等人组织革命团体青年会。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又宣传革命排满思想。1904年,陈独秀创办《安徽俗话报》,传播爱国民主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1905年,他在安徽与柏文蔚等人组织成立岳王会,广泛联络革命志士,为同盟会在皖发展奠定基础。武昌起义时,他在杭州,起草许多革命檄文。后追随柏文蔚讨袁,失败后逃往上海,继续探求救国救民道路。

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青年》(后改名为《新青年》)杂志,高擎民主和科学两面伟大旗帜,猛烈抨击旧的传统观念和儒家学说,发起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他宣扬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号召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1917年元月,他应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以白话文教学,推行课程改革。1918年12月,他与李大钊等人创办《每周评论》,主张公理,反对强权,针砭时弊。《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和干部条件。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并广为宣传。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会见了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便开始了组建中国共产党的准备工作。

1921年7月,全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会集上海,召开中共“一大”,陈独秀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书记;在中共“二大”、“三大”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长;在“四大”、“五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1922年8月,陈独秀在杭州召开的中共中央特别会议上接受共产国际的决定,拥护国共合作,随即加入中国国民党,并参加国民党的改组工作。1925年领导了上海的五卅运动。1925年10月在中共中央四届二次会议上,陈独秀主张中共退出国民党,随后又多次提出这个主张,皆为共产国际否决。于是他在主持中共中央工作中,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向国民党蒋介石退让。1927年3月,他参与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暴动,并取得了胜利。4月与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称国民党不会“驱逐友党摧残工会”,并赴汉口指责武汉地区工农运动“过火”。“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革命形势转入低潮后。陈独秀于7月辞去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9月潜回上海。11月致函中共中央,要共产党不要存有“以暴动取得政权”的幻想,建议中共领导的工农运动要偏重于经济斗争。陈独秀对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前途逐渐失去了信心。

1929年5月以后,陈独秀的信念中逐渐渗入了托派因子,激烈抨击共产国际在中国推行的路线,要求中共接受托派路线,坚持城市为中心的国民会议运动和工人运动,反对开展农村武装斗争,并在党内组织托派小团体,进行分裂党的活动。1929年11月,陈独秀被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出党。12月,他与彭述之等81人发表《我们的政治意见书》,攻讦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同时,他在上海与彭述之等人成立托派组织“无产者社”。1931年5月,陈独秀等人与留苏归国学生托派小团体联合,成立“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在上海设立中央机构,陈独秀任总书记。举办并发行刊物《火花》。1932年上海淞沪抗战中,陈独秀以托派中央的名义支持抗战,斥责蒋介石独裁卖国,并向中共中央提议联合领导反日运动。

1932年10月,陈独秀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1937年8月才得以出狱。出狱后,陈独秀拥护国共再度合作,拥护国民党领导全国的抗日,与反对国共合作的托派中央决裂。随后他在武汉进行独立的政治活动,联络民主力量和抗日军队,企图组成国共两党之外的第三势力。1938年,王明、康生等人诬陷陈独秀是日本间谍,陈独秀从此与中共彻底决裂。他还曾撰文抨击中共的农村游击战争的抗日路线。1938年7月,他去了四川。晚年的陈独秀虽然贫病交加,仍多次撰文,谴责斯大林的肃反扩大化,彻底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赞扬欧美的议会民主制度,认为列宁的暴力革命理论不适合中国和俄国,并表示要彻底推翻“我辈以前的见解”。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病逝于四川江津,终年63岁。有《独秀文存》等文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