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138

第138章 作者点评

在中共党史上,陈独秀是反差很大的第一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他起了很大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上,他更是功绩突出。但他后来所犯的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和托派错误,又给中国共产党造成了很大损失。对毛泽东个人而言,他是既帮助过,又打击、压制过。然而毛泽东对他的评价,并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明辨陈独秀的功过是非,实事求是地进行中肯的评价。

在走上政治舞台前,陈独秀只是一个一般的文人。长期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创办《新青年》杂志以阐发自己的政治主张,使陈独秀走上了政治舞台。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说,他非常钦佩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中“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康、梁而成为毛泽东当时崇拜的楷模。陈独秀等人宣传的新思想、新文化,对以儒学发蒙的毛泽东来说,不啻有振聋发聩之功。因而毛泽东在1917年9月22日与蔡和森等人谈话时,便认为陈独秀“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1918年夏,毛泽东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曾有机会与时任北大文科学长的陈独秀接触和交谈,受到陈独秀极大的影响和启发。毛泽东对斯诺说:“那时我在国立北京大学,他(陈独秀)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1919年6月,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时逢陈独秀被北洋政府逮捕。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号上撰发2000余字的长文《陈独秀之被捕及营救》,说:“我们对于陈君,认他为思想界的明星。”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后所宣扬的民主、科学等新思想、新文化,是如此深刻地在年轻的毛泽东脑海中烙上印痕,以至于毛泽东在文章末尾说:“我祝陈君万岁!我祝陈君至坚至高的精神万岁!”毛泽东一生中,对在世人物的高度评价无出其右。1919年底,毛泽东与湖南驱张代表团到北京,闻知陈独秀和李大钊都认定解决中国问题要靠马克思主义,这无疑给了毛泽东巨大的影响。毛泽东曾回忆说,这时他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他说:“我在这方面发生兴趣,陈独秀也有帮助。”“我第三次到上海(1920年5月)去的时候,曾经和陈独秀讨论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陈独秀表明自己信仰的那些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从陈独秀1920年发表过的《欢迎湖南人底精神》文章来看,陈独秀对毛泽东也是颇为赏识的。

可以说,毛泽东在与陈独秀发生分歧前,对陈独秀是非常敬佩的。

毛泽东作为一个农村出身的知识分子,以他对中国历史的熟稔,他是很早就注意到了农民这支社会力量的强大和重要性的。因而在大革命时期关于怎样对待农民的问题上,毛泽东第一次与陈独秀发生了分歧。随后在中国革命的前途、武装斗争的道路及对国民党的认识和估计等重大问题上,分歧扩大。在中共“五大”上,陈独秀压制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陈独秀的看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后来的许多文章和谈话中,毛泽东都谈到过陈独秀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39年5月4日,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说,陈独秀“跑到反革命那里去了”,他在“1927年的几个月内,把人民已经取得的权利统统丧失干净”。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证明了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主张是正确的,也相应表明了陈独秀的主张是错误的。但毛泽东对陈独秀的错误所进行的批判,并未将其全盘否定,而是用一分为二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明辨其是非功过。陈独秀辞世前两个多月,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现在还不是我们宣传陈独秀历史的时候,将来我们修中国历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三年后(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工作方针的报告中,再次强调和肯定了陈独秀的历史功绩,再次表明将来修史时,还要讲陈独秀的观点。虽然当时的革命形势和革命任务不允许对中共党史进行全盘回顾和总结,不宜宣传陈独秀的历史,但陈独秀若能知晓这个他在中共党内的继任者,被他压制过的“湖南青年”对他有实事求是的评价,定会感到欣慰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历史问题得以逐步还其本来面目。毛泽东对陈独秀的中肯评价,得到广泛的认同。陈独秀在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得以全面恢复。

(曾宪松)

——无产阶级革命家、文艺家瞿秋白瞿秋白,1899年出生于江苏常州,曾留学苏俄,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他接编《新青年》杂志。“八七”会议上,他当选为党的总书记。“六大”后,他被留莫斯科,回国后继续从事党的领导工作。红军长征后,瞿秋白等人被捕,英勇就义。其遗集有《瞿秋白文集》。毛泽东早年与瞿秋白有过不少交往,并高度评价他在文化事业方面的贡献及其光辉一生。毛泽东评点瞿秋白

秋白假如现在还活着,领导延安的文艺运动,多好啊!

——摘自1939年5月12日毛泽东与萧三的谈话。转引自陈晋著的《文人毛泽东》第20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瞿秋白同志死去十五年了。在他生前,许多人不了解他,或者反对他,但他为人民工作的勇气并没有挫下来。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瞿秋白同志是肯用脑子想问题的,他是有思想的。他的遗集的出版,将有益于青年们,有益于人民的事业,特别是在文化事业方面。

——摘自1950年12月31日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的题辞,见丁守和著的《瞿秋白思想研究》前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