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112

第112章 龚自珍小传

毛泽东屡次引用龚自珍的诗,还关注龚自珍的诗文的风格,可见龚自珍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龚自珍,的确也是令人瞩目的一位文学家、思想家和爱国主义诗人。

龚自珍,又名易简、巩祚,字∪耍号定庵,晚年又号羽肷矫瘛K生活的时代,是清朝的嘉庆、道光年间。

一、名门之后

1792年的初秋,已是“康乾盛世”的最后几年,“盛世”的景象更多的也只是旧时留下的痕迹。尽管杭州城里依然熙熙攘攘,人们的脸上却很少见到兴奋与笑容,抱怨之声不绝于耳。是啊,无穷无尽的官差和捐税,让人们终年劳碌奔波却往往收获无几。乡下的佃农也正困于生计和接连不断的水旱灾荒,政府的赈济却越来越少,蠲免租赋的条件倒越来越苛刻,再加上地方官趁灾年中饱私囊,农民们更是苦不堪言。这是一个走向衰败的时代。

就在这一年,龚自珍出生在浙江省仁和县(今属杭州)的一个乡绅家里。这是一个门庭显赫的家族。龚自珍过继的祖父龚敬身,进士出身,曾任内阁中书和云南兵备道。祖父龚身,贡生,曾任内阁中书和军机处行走。父亲龚丽正,进士,曾任徽州知府和江南苏淞太兵备道。母亲段驯,是著名文字学家段玉裁的女儿。说起来,龚自珍实实在在是名门之后。

因为出身于书香门第,优裕的生活和家传的学问使自幼聪颖的龚自珍可以读到当时能够看到的许多书籍,广泛的阅读为他在诗文、文字训诂学上的成就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在二十七岁以前,主要的活动就是读书、应考和著述。龚自珍从小就跟着外祖父学习文字学,并逐渐通过对文字的考证来解释儒家经文,对经书也萌发了浓厚的兴趣。外祖父段玉裁对他寄予厚望,鼓励他阅读经史名著,努力成为名儒,成为名臣。但是他的阅读范围并没有局限在经书和史籍的限制之内,而是“读百家,好杂家之言”,广泛地接触各类著作,充实着自己的思想。他尤其爱读历史上那些勇于改革、革新的人物的作品,曾经将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一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亲手抄写了九遍,二十年间反复吟读,视为最爱。对吴梅村、方百川、宋左彝等人的诗文,他也十分欣赏。这些人的诗文著述,不仅指导了他的文学创作,也对他后来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十九岁那年,龚自珍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但是他在仕途上并不顺利,接连落第,直到二十七岁第五次从考场出来,才中了举人。幸运的是,他并不像普通读书人名落孙山以后那么落魄,因为祖上的官爵高,作为名宦子弟的他担任了武英殿校录,有机会翻阅国家珍藏的图书秘籍,这为他研究校勘掌故之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期间,他还随着父亲调任,奔走南北,既看到了官场上的一些积弊,也走进了广大的现实社会生活,还了解了一些“田夫、野老、驺卒”的百姓生活①①见《乙丙之际箸议第十九》。

二十八岁那年,他在会试中落榜,次年任内阁中书,十年后考中进士。此后到四十七岁止,他长期任宗人府主事、礼部主客司等主事。这一阶段,他长期在京为官,还向今文经学家刘逢禄学习公羊学,接受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寻找变法改革的理论根据,并结识了一些有志于改革现实的文学家和进步思想家,如魏源、汤鹏等人。他们在交游和通信中彼此勉励、相互影响,这使龚自珍的变法改革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著名的史地学家程同文、徐松等也成了他的好友,他们常在一起研究我国西部山川地理和北部的部落源流,借以讨论如何建设边疆、巩固边防。

二、改革图存

龚自珍二十多岁时就开始在北京任职,深深感受到了官场上一些流习和积弊的危害。随父调任四方的经历又使他接触到许多下层人民的生活。随着视野的开阔,他看到了封建末世深重的社会危机,变法改革的思想初露端倪。他更加关心世情民生,开始研究朝章国故,与志同道合者谈论天下大事,并且满怀激情地写了他最初的一些畅谈改革的文章。如《明良论》、《乙丙之际筹议》、《尊隐》、《平均篇》等等。他尖锐泼辣地指出,清王朝已经到了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衰世时代,无情地揭露了大官僚权贵们寡廉鲜耻和腐败无能的丑恶面貌,批判了扼杀人才的科举考试制度,特别是揭露了最高统治者采用愚民政策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的险恶用心,并猛烈地抨击了君主专制统治,否定“君权神授”,主张君臣“坐而论道”,共同治理国家,扩大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

他还看到了封建社会里最为根本的问题:土地问题,看到土地兼并、财富不均是导致君主“丧天下”的重要原因。因此,他提出“有天下者莫高于平之之尚”的口号,主张在统治阶级内部调整土地占有关系和进行财产再分配。尽管他的思想与农民们要求“均贫富”的呼声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反映出龚自珍已经从社会经济基础方面迈开了探讨社会改革的步伐。

他的改革思想还体现在对反动的封建理学的批判上,他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号召,主张人的积极自由的发展。

龚自珍力主改革,是为了救亡图存。在民族矛盾急剧上升的情况下,变法的要求变得更为迫切。他坚决反对外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主张严禁鸦片,表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研读了大量的前代和当代文史资料,吸取十七世纪以来沙俄蚕食我国领土的历史教训,进一步研究历史地理和国家实力,写下了《西域置行省议》等建议加强边防建设、防备外国侵略的文章,提出一些合理的假设。公元1829年,他借参加殿试的机会,在“对策”答卷中,从施政、用人、治水、治边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主张,震动了整个朝廷。在随后的朝考中,他写下了《御试安边绥远疏》,提出“以边安边”、“足食足兵”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张,让阅卷的考官们大为吃惊。他们借口龚自珍的书法不合标准,压低了他的录取名次,将他拒于翰林院的大门之外,只给他一个知县的官做。尽管此时他仍然担任着内阁中书的职务,但这个七品京官,哪里能够让他施展出改革政治的才能来呢?

公元1838年,外国资本主义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对中国的侵略,鸦片的输入急剧增加,在全国人民呼吁禁烟的压力下,朝廷不得不派钦差大臣林则徐前往广东查禁鸦片。龚自珍为好友林则徐送行,并在《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一文中提出了十条禁烟的建议。特别提出要拿起武器对抗殖民主义强盗,才可以防止他们对禁烟行动的破坏和捣乱,所以要多带兵力、修整兵器,要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他针对顽固派的诬蔑,严正申明为禁烟而用兵,完全是正义的自卫行动。这些都充分表明龚自珍禁烟的决心和誓不投降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还想随林则徐一同南下,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三、己亥杂诗

由于龚自珍抨击时弊、力主改革,在鸦片问题上又支持禁烟派,所以他遭到了朝廷上顽固派的排挤和打击,政治抱负难以施展。于是他以父母年迈、叔父又任礼部尚书,按例应回避为理由,于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辞官南归。离京时,许多好友赋诗送行。途经扬州时,他又与魏源等故友重逢,面对日益衰败的清王朝,他们百感交集,无限悲愤。南归途中,龚自珍惦念起在广东禁烟的林则徐,联系到朝廷内外禁烟和反禁烟的斗争形势,不由得黯然。此后还斋沐拜祭了孔庙。春节前终于将家眷接回了南方,安置在昆山羽肷焦荨

南下的这七八个月中,龚自珍将沿途所感抒写成诗,总共有七言诗三百一十五首,集在一起,题名为《己亥杂诗》。他的诗作流传得很快,当他到杭州时,同行的人发现他在别处写的诗都已经在这里流传开了。

《己亥杂诗》反映了封建社会解体和半封建半殖民地开端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揭露了社会中的黑暗,表现出一定的民主倾向和爱国主义情感。诗中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记录了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政治生涯中的坎坷,也表现了当时关于禁烟问题的尖锐斗争,抒发了对清王朝软弱无能的愤懑和维护主权、反对外来侵略、反对屈膝投降的爱国主义情怀。其中最有特色的一篇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中有愤怒的谴责,也有殷切的期盼,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坚强信念:只有激荡天地的风雷,才能摧枯拉朽,扫除阴霾;只有改变不合理的官僚制度,才能涌现出新的人材。

四、闲居学佛

龚自珍在杭州度过了他的晚年。他在丹阳县的云阳书院、杭州的紫阳书院讲学。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自己在家“甚不忘京国”,仍然关注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鸦片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他还写信给驻防上海的江苏巡抚梁章钜,表示要去共筹抗英大计,亲身投入反侵略的斗争。但在此信发出后不久,他就突然在丹阳去世了,没有实现投身抗敌的愿望。

这期间,他也有一些消极颓废的情绪,或以酒浇愁,或留恋于游妓生活,还有更多的时候在佛经中寻求安慰。

早在二十九岁时,仕途的坎坷就让他产生了向佛的念头,中年时他曾用心学佛,晚年时更爱读佛经,一生写了不少佛学论著。他推崇佛教的一些大师,对轮回、业报、修行、解脱等学说,笃信不疑。公元1839年辞官南下时路过嘉兴,他还曾到愣严寺求天台宗各书的印本,并写诗赞扬。他在无法挽救国家的苦闷绝望中,选择了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