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111

第111章 作者点评

一部《聊斋志异》,简直就是天上人间种种狐仙鬼怪的“群英会”,那些扣人心弦的奇闻怪事,令多少人读来津津有味、爱不释手啊!毛泽东就是其中一个。

毛泽东读《聊斋志异》,对书中许多作品都圈画过多遍,大加赞赏,认为这部书“写得好”,向友人们推荐它“可以读”。毛泽东坚信,虚幻小说的创作也和现实题材的作品创作一样,都是来源于生活、根植于人民的,《聊斋志异》不但情节引人入胜,而且包含了深刻的社会内容。他很佩服蒲松龄重视调查的精神,提倡作家向蒲松龄学习,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搜集创作的素材,找寻创作的灵感。

正是蒲松龄几十年如一日地四处搜罗,才会有《聊斋》六十卷的问世;也正是他在与三教九流的长期交往中,体会到了广大民众的思想情绪,所以笔端流露出大众的感悟,有对乡亲们的苦难的同情,有对贪官污吏的斥责和批判,有对勇敢面对生活追求幸福者的赞美,也有对胆小懒惰者的鄙视。《席方平》这一篇,分明就是对封建社会人间酷吏们官官相护、残害人民的控诉书。毛泽东特别欣赏席方平受锯刑时忍而不号的坚强,这种不屈服的表现使行刑的两个小鬼都佩服起他来,故意锯偏了才没有伤到他的心。毛泽东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觉得,阴曹之暗昧,尤甚于人间。”毛泽东还很关注《聊斋志异》中对追求个性独立解放的人物描写,他多次提到了《小谢》中那个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女子小谢。

毛泽东自己爱读《聊斋志异》,也常常把这部名著推荐给国内外友人,他还常问起文学界对《聊斋志异》的研究状况。1939年5月,他在鲁迅艺术学院看望文学家萧三,谈话间问道:“苏联对《聊斋》有什么评价?”萧三后来回忆:“解放初期,苏联驻华大使馆的参赞费德林拜访过毛泽东,毛把自己对《聊斋》的看法告诉了他。后来又听说费德林在《聊斋》俄译本前面写了序言,把毛的意思也写进去了。”

毛泽东很欣赏蒲松龄几十年不间断地积累民众中的传说故事的恒心,欣赏《聊斋志异》中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才情,这些都是蒲松龄所以在文学史上留名的原因。纵观他的一生,我们还会发现他也是一个有胆识、有生气的人。

有胆识,是他敢于揭露和批判世间的不平、咒骂官场的黑暗。蒲松龄除了一度游幕苏北外,一生大部分活动不出于淄川邑和济南之间,但是他接触和交游的人却非常广泛。他的秀才出身以及游幕、坐馆授徒的经历,使他遭遇了众多统治阶层的人物;而屡试不中带给他的不仅是胸怀难抒的心情,还有穷困潦倒的岁月,这又使他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仕途的黑暗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对下层人民生活的疾苦也有了更多的感触和同情。他用手中的一支笔,借鬼狐之身,借神怪之口,将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描摹得栩栩如生,将天下民众的爱与恨抒发得畅快淋漓。

有生气,这一点使他的性情在清代的文人中愈发显得难能可贵。他在《聊斋志异》中热情地歌颂人民道德情操的高尚,如《张诚》写兄弟之爱;《娇娜》写友谊之诚;《崔猛》写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宦娘》写成人之美等等。尽管生活中有许多的冤曲和不平,这些优美动人的形象却为故事增添了亮色,显出盎然的生气来。蒲松龄虽然仕途不顺,过着贫困的生活,他却从来不曾被困难吓倒,总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屡次落第并没有让他气馁,而是更加坚定了他济世助人的志向。这就使他远离了落魄文人常有的郁闷颓废,而是着重关心普通民众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为方便民众编撰了一系列的常识集锦。

蒲松龄毕竟还是旧时代的读书人,在他身上,也会时时浮现出时代的落后影子。他虽然鼓励女子主动地追求爱情和幸福,却不反对爱情和幸福的大敌——一夫多妻制,甚至还推崇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另外,他的思想里固执地留存着因果轮回、地狱报应和宿命论的观点,并且铺满了他的《聊斋志异》,在那个科学远不敌迷信的时代里,他的落后似乎比普通人还要更胜一筹,和风水先生相去不远了。

在艺术上,蒲松龄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一生著述丰富,除《聊斋志异》之外,他还有诗、文、词、赋、戏曲、俚曲和一些杂著,其中都有一些好作品。不愧是清代前期最令人瞩目的文学家之一。

风水先生也罢、思想先锋也罢、风流才子也罢、潦倒文人也罢,我们今天感叹着这位有才情、有生气、有恒心的聊斋先生时,最多讨论的还是他留下的《聊斋志异》。《聊斋志异》在作者生前已有抄本传世,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的铸雪斋抄本是今存较早的一种。到公元1765年始有湖南王氏刻本,公元1766年严州太守赵果又将它刊于浙江,这就是通行的青柯亭本,共收431篇。解放初在东北发现手稿的上半部分,共四卷237篇。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会评会校会注本,采录较为完备,共491篇。

(方立)

——清代诗人龚自珍龚自珍,浙江仁和县人,出生在一个乡绅家庭。其年轻时,“读百家,好杂家之言”,三十八岁中进士,长期担任京官,力主改革,他的诗充满了对变革图强的呼唤。其主要代表作有《乙亥杂诗》等。龚自珍以童心赋诗,毛泽东盛赞他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毛泽东评点龚自珍

不能设想每个人不能发展,而社会有发展,同样不能设想我们党有党性,而每个党员都没有个性,都是木头,一百二十万党员就是一百二十万块木头。这里我记起了龚自珍写的两句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要使我们的党员成了纸糊泥塑的人,什么都是一样的,那就不好了。

——摘自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见《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讲话集》第2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