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113

第113章 作者点评

龚自珍,清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一位力主改革的思想家。他的诗作中最脍炙人口的要数“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两句,它引自《己亥杂诗》中的一篇。

毛泽东在1945年“七大”上引用这首诗,其目的在于要求全党处理好党内的党性和个性的关系,提倡开创生气勃勃的政治局面,并认为只有每个人都有个性,有生机,才能使党内气氛活跃起来,在讨论中求同存异,建立更有活力的党性。

1957年5月在接见苏联的伏罗洛夫时,伏罗洛夫问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是什么意思,毛泽东意味深长地回答:万马齐喑究可哀。也就是希望改变学界的沉寂局面,活跃学术气氛。毛泽东倡导在多样性中互相比较、互相学习,在斗争中求同存异,认为只有这样,才会有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演进。

龚自珍的诗风继承了从庄子、屈原到李白、李商隐等人的积极浪漫主义传统,继往开来,自成一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身处衰世,社会的黑暗和清政府的无能使他深感愤懑,但他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仍是期望与批判并存。他珍视童心,并在诗歌中一再歌咏,使他的诗显现出年轻而积极的心态,充满了绮丽而鲜奇的想象。

龚自珍的杂文却有更多的现实的描绘,展示着那个烂透了的封建社会的图景。既有昏庸腐朽的官吏形象,也有对摧残人才的科举制度的唾骂,有对朝廷上后继无人的惋惜。他的杂文立意新颖,尖锐泼辣,往往匠心独运,别开生面。

对现实的观察总能独具慧眼,与他渊博的知识分不开。他爱读百家之书,又提倡“经世致用”,他善于拿古代帝王来做文章,取其一点,以古诫今,褒贬之中反衬和影射当今皇帝。曲笔的使用在当时改革者孤立的艰难困境中显得尤其重要,清初的“文字狱”留下了阴影,只有用迂回曲折、闪烁其词的笔法来逃脱。

龚自珍重视爱惜人才,认为人才不应受到专制统治的压制,不应受理学思想的束缚,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

正因为满怀对国富民强的热切盼望,他向往着改革,他的诗文有强烈的战斗性。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的改良思想也受到了限制。他虽然抨击了专横的君主专制,但不反对帝制,仍然呼唤着明君和良臣。虽然他的诗文中充满了“更法”和改革的政治抱负和叛逆的精神,但是有时在受到打击和排挤时,也会表现出消极来。他晚年的潜心尊佛诵经,虽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但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他的彷徨、苦闷,在处处碰壁之后,只好一头栽进佛经之中,去寻求那虚幻的精神安慰。

在这样一个尴尬的时代里,龚自珍的思想也常常在积极和消极之间摇摆,但希望也罢,失望也罢,这个末世的诗人,反复吟唱的,总是他对祖国和民族的挚爱之情!

(方立)

——中国近代改良派思想家郑观应郑观应,本名官应,字正朔,号陶斋,别号待鹤山人,广东香山人。他早年科举不第,赴上海经商。较早经营洋务,曾担任上海轮船招商局帮办、汉阳铁厂总办,企图走实业救国之路。他著有《救时揭要》、《易言》、《盛世危言》等,宣传富强救国,发展科技,振兴工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都受其思想影响。青年毛泽东称非常喜爱读《盛世危言》这本书。毛泽东评点郑观应

我经常在深夜把我的房间的窗户遮起,好让父亲看不见灯光。就这样我读了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书,我当时非常喜欢这本书。作者是老的改良主义学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装备——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引进中国。我父亲认为读这些书是浪费时间。

可是,我看的书,逐渐对我产生影响,我自己也变得越来越怀疑神、佛了。……

——摘自《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第9-10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