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109

第109章 作者点评

从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来说,毛泽东可谓学究天人。《红楼梦》是毛泽东最喜爱的一部小说。他说他是将《红楼梦》当历史来读的。一部小说获得伟人如斯评价,自当有其不凡之处。毛泽东认为曹雪芹撰写这部文学巨著的目的是想补封建制度的天,但实际上写的却是封建家族的衰落,因而他的世界观和创作发生矛盾,这是十分精辟的论断。也就是说,曹雪芹写这部书的本意是想提出济世良方,以弥补拯救他所处的封建社会之“天”,但却向读者直白地讲述了封建家族的衰败。这种结果是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起伏跌宕的生命历程息息相关的。

曹雪芹少年时代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尽享人间豪华。贵族阶级的种种优越感自然在他心中扎下深根。然而一场巨变,他的生活发生了天壤之别的变化。这场巨变的原因,是因为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政治斗争、派系斗争,说到底是权力之争造成的。雍正即位之前,即曾奉命整饰国库亏空,亲政后更是严厉盘查各地库银情况。曹家三代四人任江宁织造达六十年之久,其间曹寅还兼任两淮巡盐使,这都是油水极厚的肥缺,俗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曹家的屁股干净得了吗?肥了私家,公家的收益难保无虞。再者曹寅为康熙宠信,康熙六次南巡中四次由他安排接驾和下榻,曹寅恃宠自傲也是有的,因而曹家不免树敌过多。另外,其家产也足以使国库添一大笔进项。种种原因,使显赫百年的大家族顷刻间崩溃了。

崩溃的贵族家族接下来的悲惨命运,使曹雪芹认识到封建贵族阶级的特权已难以为继,像他祖、父辈那样子袭父职的家族荣耀已一去不返,而大量的布衣士子通过朝廷开科取士得以擢用的事实,也进一步说明了封建贵族阶级已走到穷途末路,不可能再有高人一等的命运。于是曹雪芹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日子,后来更“举家食粥”。对于这种多舛的境遇,曹雪芹心中十分不满,但又无力改变。于是他提起笔来,“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成就了《红楼梦》这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文学巨著。他想透过描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特别是贾家这个贵族家庭的兴衰,揭示封建贵族阶级穷途末路的根源,并寻求柳暗花明的途径。只可惜,他达到了前一个目的,后一个目的他没有达到。这也是历史的必然。“贾”者“假”也,封建社会末期,贵族阶级那种纸醉金迷、奢华无比的寄生生活是假的,那种荣耀是没有根基的,是不可能长久的。贾府中除了门前的石狮,再没有干净的了,这是曹雪芹对贵族阶级腐朽生活的斥责。但是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曹雪芹写出了贵族阶级的叛逆精神,想通过对叛逆精神的褒扬来寻求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他直到死也未能如愿。这应该是他思想认识的必然的局限性所导致的结果。因而曹雪芹的最终目的没有也不可能达到。

《红楼梦》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缩影,演绎出了封建贵族家族的兴衰历程,因而毛泽东“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并且反复强调“它是讲阶级斗争的”。在毛泽东眼里,这恐怕是一部绝妙的阶级斗争的历史教材。因而他不断地对周围的人们提出“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他是将这本书的内容上升到阶级斗争这个高度来看的。且不论毛泽东这样做是有什么目的,单就毛泽东这样一个文史功底深厚非凡的世纪伟人能对《红楼梦》如此赞赏,也说明了这本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是曹雪芹对社会状况和人生命运的严肃思考。

在艺术上,《红楼梦》也具有大家风范。曹雪芹笔下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无不在读者的脑海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具有叛逆精神的贾宝玉、林黛玉,玩弄权术、富于心计的王熙凤;贾母、贾政、薛宝钗等封建卫道士,勇敢的晴雯,刚烈的尤三姐等一系列的艺术形象,无不活灵活现,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上永远绽放着奇异的光彩。在情节结构上,曹雪芹突破了以往小说中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同一时空,伴随情节的推移、发展也具有整体性,充分表现了作者的卓越艺术才能。在语言艺术上,曹雪芹充分展示出他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夫已臻炉火纯青的化境。他往往只用三言两语,便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个性形象,他笔下每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独特的个性,仅凭这些语言,读者就能判别人物。他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在小说中创作的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成一体,还能为塑造典型形象服务,做到“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和口气。从小说中大量的诗词曲赋的创作来看,曹雪芹不仅是伟大的小说家,还应该是个诗人。遗憾的是,除《红楼梦》中的诗词外,他的其他诗作大多散佚,据考证只有《题〈琵琶行〉传奇》等寥寥数篇留存传世。此外,曹雪芹的绘画造诣也颇深。据说他晚年穷困之时,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他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其友人敦敏有《题芹圃画石》诗:“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件ㄊ薄!弊慵他的胸襟和画风。虽然他的画与诗一样存世无多,但他的喜绘奇石,恐怕与他给自己的小说取名《石头记》并以奇石开篇大有关联。

总之,由于在思想性、艺术性等方方面面的卓越成就,《红楼梦》便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毛泽东最喜爱的小说,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曹雪芹想补天的目的虽未达到,但生前贫病交加的他花十年功夫写成的书,令后世许多人赖以为生,红学研究已遍布世界各地,这大概是他始料未及的。

(曾宪松)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蒲松龄,字留仙、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他出生在一个教师家里,少年发愤读书,十九岁参加乡试,连中县、府、道三个第一名,声名远播。此后,他师从名儒施国璋,会试时却名落孙山。此后,他浪迹江南,当过幕僚、塾师,七十一岁才援例出贡。蒲松龄一生的最大成就在于创作了《聊斋志异》。毛泽东称《聊斋志异》是一部反对贪官污吏、主张自由恋爱的社会小说。毛泽东评点蒲松龄

《聊斋》是封建主义的一种温情主义。作者蒲松龄反对强迫婚姻,反对贪官污吏,但是不反对一夫数妻(妾),赞美女人的小脚。主张自由恋爱,在封建社会不能明讲,乃借鬼狐说教。作者写恋爱又都是很艺术的,鬼狐都会作诗。

《聊斋志异》其实是一部社会小说,鲁迅把它归为“怪异小说”,是他在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说法,是搞错了。

蒲松龄很注意调查研究,他泡一大壶茶,坐在集市上人群中间,请人们给他讲自己知道的、流行的鬼、狐故事,然后回去加工。不然他哪能写出四百几十个鬼和狐狸精来呢?

——摘自毛泽东1939年5月5日在延安同萧三的谈话,见陈晋主编的《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1447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聊斋志异》可以当作清代的史料看。

《聊斋志异》是反对八股文的,它描写女子找男人是大胆的。

蒲松龄有生产斗争知识。

(《聊斋志异·小谢》)是一篇好文章,反映了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和平等的。

——摘自1942年4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夕)毛泽东与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和戏剧系几位老师的谈话,见《何其芳文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

(席方平)老实人,虽然历经磨难,只要敢于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敢于斗争,问题终会弄清楚,冤案终能昭雪。

——摘自毛泽东对《聊斋志异·席方平》的评价,见林克的《在毛泽东身边的岁月片断》,见《缅怀毛泽东》(下册)第563—56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出版。

表现作者的封建主义,然亦对农民有些同情。

——摘自毛泽东对《聊斋志异·白莲教》的批语,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8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