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106

第106章 金圣叹小传

批改《水浒传》的金圣叹,原名张若采,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最负盛名的是他批改过的“六才子书”中的两部:《水浒》和《西厢记》,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这位颇具才情的金圣叹,有着戏剧性的一生,是个有故事的人。

金圣叹原名采,字若采,吴县(今江苏省)人。生于公元1608年,正逢明末动乱的年代,虽家境贫寒,却也有机会博览群书。张采才思敏捷,只是行文往往不合章法,怪诞不羁。文如其人,张采素日好饮酒,放达任性,很有一些魏晋名士的遗风,被人们看成是一个狂放才子。

张若采为人直爽,且幽默风趣,留下了许多逸闻。有一次他和一群秀才、监生去文庙祭孔,大典方毕,那些平时斯文温顺的莘莘学子,突然伸手去抢供桌上的猪肉和馒头,一哄而上,丑态百出。原来当时一种迷信的说法是:谁抢到了祭孔的大肥肉和大馒头,谁就会中举高升,做大官、得肥缺。张若采偏就不理会这一套,袖手旁观,还即兴做了一首打油诗,来挖苦那些学生:“天晚祭祀了,忽然闹吵吵,祭肉争肥瘦,馒头抢大小。颜回低头笑,子路把脚跳,夫子喟然曰:‘在陈我绝粮,未见此饿殍!’”从此以后,他干脆改名叫金圣叹,意思是“金”身彩塑之,“圣”人在“叹”息。以此来嘲笑文人无行,只热衷于功名利禄。此名确实怪诞。

关于张若采的放诞,《清稗类钞》上还有另一则记载。说他曾经在所居贯华堂中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史子集,纵横颠倒,一以贯之。其中有个叫王山的和他最合得来,见他家居清贫,就拿了三千金给他,说:“你可以拿这些钱作本金生息,以后本金还我,利息归你用。”过了几个月,这笔钱竟然花完了,他对王某说:“这些钱财如果留在你家里,你就会背上一个守财奴的名声,我已经帮你把这个包袱去掉了。”

也有史书上记张若采的改名是在入清以后,因绝意仕途,故更名人瑞,字圣叹。“人瑞”二字来自《四子讲德论》:“今海内乐业,朝廷淑清,天府既章,人瑞又明。”其义重在“又明”,表示思念明朝。他自己对“圣叹”也有解释:“《论语》中有两个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曾点为叹欢,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此语流露出他对圣贤之人的崇敬和呼唤。

金圣叹文才四溢,尤喜评书,称《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并准备逐一批注,但是只完成了后两种书的评点,批改。金圣叹的著述很丰富,据其族人金昌叙录,有“唱经堂外书”十二种:《第五才子书》、《第六才子书》、《唐才子书》、《必读才子书》、《杜诗解》、《左传解》、《古诗解(十二首)》、《释小雅(七首)》、《孟子解》、《欧阳永叔词(十二首)》;又有“唱经堂内书”十一种:《西域风俗记》、《法华三味》、《宝镜三味》、《圣自觉三味》、《周易义例全钞》、《南华经钞》、《通宗易论》、《语录类纂》、《圣人千案》;另有“唱经堂杂篇”两部:《随手通》和《唱经堂诗文全集》。事实上,这些著作多属未竣稿之作,有的只存片断,还有的全部亡佚,部分收入了《唱经堂才子书记稿》中,流传至今。

金圣叹的著述中,批改古书旧书占了很大一部分。明代以来,陆续有人评点小说,从李贽、叶昼、陈继儒到冯梦龙、王思任,都有自己的风格,金圣叹的评点则是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小说、戏曲评点的完备格式。并且在评点之中系统地阐述理论,大开清代评点风气。金圣叹的小说评点有很高的价值。尤其是对《水浒传》和《西厢记》的评点,虽然备受攻讦,被斥为“倡乱”、“诲淫”之书,但是博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影响很大,他的改本因而逐渐取代了旧本,广为流传。刘廷玑在《在园杂志》中给予金圣叹的《水浒》以极高的赞誉,认为它“加以句读字断,分批总评,觉成异样花团锦簇文字,以梁山泊一梦结局,不添蛇足,深得剪裁之妙”。王东溆在《柳南随笔》中形容广受欢迎的金圣叹所批之书为:“一时学者爱读圣叹之书,几于家置一编。”梁章钜在《归田琐记》里写道:“今人鲜不阅《三国演义》、《西厢记》、《水浒传》,即无不知有金圣叹其人者。”

金圣叹不仅继承了前人评点小说、古书的经验,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方面,金圣叹博览群书,尤好读《易经》,又爱讲佛,常常用佛经中的内容来阐释道家原理和儒家经典,在他的小说评点中,附会禅理的段落也随处可见。另一方面,金圣叹喜欢借题发挥,大发议论,因而他的政治思想在文学评论中往往灼然可见。例如他主张统治者集团的安定、赞美封建的伦理纲常、等级秩序,所以在《水浒传》、《宋史纲》、《宋史目》等书的评语中,满纸都是他对破坏秩序的农民起义者的强烈不满。同时,他又佩服深明大义之人、欣赏英雄的气节,所以又由衷地颂扬《水浒传》中的一些英雄人物,如颂武松为“天人”,又如赞李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水浒》的评点是金圣叹最有名的代表作品,批改成书于崇祯末年,把原书七十一回以后关于梁山泊受招安、打方腊等内容删去,增加了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部被捕杀的情节,并以此结束全书。批语中颇有独到之见,且删去了原著中许多与情节无关的诗赋,使全书变得简洁流畅。

入清以后,金圣叹安居家中潜心著书,虽然已放弃了科举仕途,却仍然留意国计民生,处江湖之远,而忧庙堂之高。与此同时,他自身的贫困生活也使他对民生的疾苦有了更多的了解与同情,因此痛恨朝廷的腐败,痛恨官吏的无尽殊求,痛恨官兵的行同盗贼。他在对《杜诗》的评点中寄托了对国家、百姓的深切忧思。

顺治十八年二月初四(公元1661年),清朝顺治皇帝患天花病死于养心殿,八岁的康熙帝即位。消息传到苏州,金圣叹和当地士绅一起聚集在文庙“哭庙”,又乘此机会联名送帖,涌至巡抚堂前,上书请求减轻赋税,驱逐知县任维初。他们的行为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当时市民从者达到一千多人。不料清廷竟以乘皇帝驾崩聚众倡乱的罪名进行捕杀镇压,金圣叹也以此身陷囹圄。在狱中他不禁感慨万千,本想效忠朝廷、解黎民倒悬之举,哪料到会得到这么一个开刀问斩的可悲下场呢!

临刑那天,据说金圣叹还耍了个小心眼,他想要是等到最后一个被斩,那精神压力太大了,于是悄悄地对刽子手说:“我手心有一张一千个铜钱的字据,行刑时你第一个先杀我头,那一千个铜钱归你。”时辰一到,贪图小利的刽子手第一刀就砍下金圣叹的头,可他掰开死者双手一看,两手空空,并无字据。他上了金圣叹的当。可真正吃亏的是死者金圣叹自己。正当刽子手继续挥刀行刑时,一匹快马飞驰而来,传令赦免金圣叹,可惜他此时已人头落地,不可能起死回生了。53岁的金圣叹,因“哭庙”一案被错判死罪,死于江宁的刑场上。这个与世不轨的怪才,告别了他坎坷的一生,而案头那些待批改的古书旧籍,也就成了他的未了之志,成了文学史上的又一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