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104

第104章 夏完淳小传

夏完淳,原名夏复,号存古,明代末年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是抗清的英雄,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爱国诗人。十七岁时被捕,英勇就义。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不少令人称叹的故事。

一、多才童子

“包身胆,过眼眉。谈精义,五岁儿。”这首《夏童子赞》,说的是明末的一位神童,英才早熟,胆识过人,五岁时就能与人谈论古今学问了。这位神童就是夏完淳。

夏完淳的原名夏复,小名叫端哥,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出生在当时的松江府华亭县。父亲夏允彝是江南的名士,精通儒学,与之来往的也多是博学多才的学者。夏完淳的母亲和妹妹都会作诗,姐姐夏淑吉还是出色的女诗人。夏完淳从小就受到良好的熏陶。父亲还给他请了一位学识渊博、作风豪迈的老师陈子龙。据说夏完淳五岁时就读完“五经”,七岁时开始吟诗作文,不到九岁已经出了一本诗集——《代乳集》。

在父亲和老师的教导下,夏完淳不仅增长了学问、发展了才华,同时也开始关注国计民生。明朝末年,时局动荡,朝政腐败,在士大夫中间流行着一种很坏的风气:一些读书人做官前死啃经书,在科举中得志后出仕做官,从此就一心只想买田造房,拉拢关系做巧宦,而对现实问题,对国家之难、世务所急,却不闻不问,漠不关心。这种状况引起了另一些有良知的读书人的愤慨,东南地区有些讲究“经世致用”之学的知识分子,纷纷结社聚友,议论朝纲、抨击时弊。最早的有江苏无锡的“东林党”,后来又有“复社”和“几社”等组织。夏允彝和陈子龙都是松江“几社”的重要创始人。他俩相交颇深,因为同怀匡救时弊的宏愿,所以常常在一起留心时势、切磋学问。当父辈们在高谈阔论时,小端哥就用心地在一旁听。陈子龙看到夏家的这个小儿聪明伶俐,少年老成,就常逗他玩,故意与他辩论,可有时候一旦辩下去,陈子龙发现六岁的小端哥说得有板有眼、头头是道,还真很不好对付。这事被另一个名士陈继儒知道了,就写了本文开端那一首《夏童子赞》。看来“谈精义,五岁儿”并不夸张。夏完淳早在孩提时代就表现得出类拔萃。

十二岁时,他邀一群志同道合的少年朋友,模仿老师和父亲,组织了一个“西南得朋会”,彼此聚在一起研习诗文,纵论国家大事。在父辈们的言传身教之下,夏完淳从小就关心时事,养成了敏锐的政治目光,立下了为国献身的远大抱负。

二、英勇少年

明代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端哥刚满十四岁,全国局势突变。先是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到京城,然后清军入关,占领了北京城,国家的存亡和人民的安危都到了最紧迫的关头。广大人民群众和一些有民族气节的官僚、士大夫奋起进行抗清斗争。夏复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夏完淳,跟随父亲投入了这场斗争。

第二年五月,清军攻下了南京,即派降清的原明朝大臣洪承畴率军驻扎,并分兵掠占江苏、浙江各地。夏完淳父子、陈子龙和同县沈犹龙等人,决定起兵抵抗。他们联络明朝的吴淞总兵吴志葵,派兵进攻苏州。十五岁的夏完淳投笔从戎,意气激昂,在吴志葵的军中积极协助商定作战计划。义军一度攻进了苏州的胥门,但由于缺少后援,攻城将士三百余人在清军骑兵的围攻下,全部阵亡。八月,清军围攻淞江,义军奋战几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兵败城破。夏氏父子和陈子龙冲出重围,潜伏乡间。此时,“几社”会友候峒曾、曾淳耀领导嘉定人民抗清,也失败身亡。消息传来,夏允彝悲不自胜,投松塘自杀。死前留下一首绝命诗,诗中写道:“人谁不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敬励后人。”

父亲的殉国,更激起了夏完淳坚决抗清的决心。公元1646年春天,他与老师陈子龙及岳父钱秘密回到松江,在一起歃血盟誓,决心抗清到底。他们与吴江吴日生领导的太湖长白荡水上义军取得联系,协同作战。夏完淳遵照父亲的遗命,变卖了家产,捐给义军作粮饷,他自己在义军中担任参谋。义军在湖中神出鬼没,数百里内纵横无敌。先后攻破吴江,收复盐城,屡次大败清兵。后来,由于奸细的破坏,吴日生被害。至此,苏南、浙西地区的抗清武装都失败了。

无奈之中,夏完淳只得离开家乡,长途跋涉,进入长江中游的湖南,去寻找有组织的抗清力量。他过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毫无结果。他在《大哀赋》中倾诉了当时的苦闷心情:“国破家亡,军败身全;招魂而湘江有泪,从军而蜀国无弦。”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仍继续寻找着斗争的机会,实现抗清的胜利。

三、怒斥叛将

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春,夏完淳又一次潜回家乡。他出生入死多方搜集情报,与正在舟山重振旗鼓的明军旧部黄斌卿取得联系,并密报军情。又和江南志士顾咸正、刘曙等数十人联名具表,图谋大举。大家推举夏完淳执笔起草檄文,交谢尧文送往浙东。不料谢尧文途中被擒,搜出表文,被押到清朝的松江提督吴胜兆那里,幸好未予追究。原来吴胜兆在夏完淳、陈子龙等人的策动下,正准备起兵反清,所以一场祸事暂时避过了。

可是吴胜兆在举行兵变时,因暴露而不幸失败后被杀。陈子龙也被俘,在押送南京的途中经过跨塘桥时,趁人不备投河而死。江苏巡抚土国宝从吴胜兆处搜得夏完淳起草的表文,立即按表上名单在苏州、松江等地四处搜捕。当衙役闯到夏完淳的住处,他镇定自若,坦然陈词道:“天下岂有畏人避祸的夏存古!”说完,他昂首走出了家门。

一路上,家乡可爱的山河城池,引起了他的无限感慨。船过青浦细林山,他想起老师陈子龙的死,触景生情,作了一首《细林夜哭》,诗中写道:“我欲归来振羽翼,谁知一举入罗戈!”“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表明他此时已决心追随师辈以身殉国。

到了南京,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洪承畴亲自提审。洪承畴听说夏完淳是闻名江南的神童,就想诱他归降,以收买人心。夏完淳一见堂上坐的是降将洪承畴,不由得怒火中烧,昂首挺立,不肯跪下。洪承畴装腔作势,假仁假义地说:“你不过是个毛头小孩,哪里懂什么造反?想是受了叛乱之徒的蒙骗,还不如归依了我,归顺大清,保管你前程无量!”夏完淳心中愤然,装着不认识洪承畴的样子,故意高声回答道:“你才是个叛乱之徒!我是大明忠臣,怎能说我反叛?我常听说我朝忠臣洪亨九(洪承畴字)先生在关外和清军血战而亡,名传天下。我虽年纪小,说到杀身报国,还不甘落在他的后面呢!”洪承畴听后瞠目结舌,一时不知所措。左右赶忙出来解围,告诉他:“本堂正是洪大人。”怎料到夏完淳反而手指洪承畴的鼻子骂得更凶:“胡说!亨九先生早已为国捐躯,天下人谁不知晓!当年天子亲自哭祭他,满朝大臣都痛哭流涕。你这个无耻叛徒算什么人,敢冒忠臣之名来污辱他的忠魂!”这一席痛骂,痛快淋漓,巧妙异常。叛将洪承畴在这少年面前,脸红一阵、青一阵,坐立不安,似有刀剜肉,箭穿心,却也不敢还上一句。

和夏完淳一同受审的钱,开始在庭上还显得有些软弱,夏完淳正色对岳父说:“你、我和陈子龙三人歃血为盟,誓死报国。今天我们追随陈公同死国难,不正是大丈夫的本色吗?”在他的激励下,钱也振作起来了。

四、歌以咏志

在狱中,夏完淳被关了八十多天,他和同狱的顾咸正、刘曙戴着镣铐,一起饮酒作诗,谈忠说义,豪放如常,置生死于度外。他在一首《狱中上母诗》中写道:“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自被捕后,夏完淳在途中和狱中共写了十五首诗,这是他生命最后时刻的创作。在诗中,他对牺牲了的父辈、还活着的抗清斗士,以及残破的故国和未竟的宏愿,吐露了深切怀念的情意,倾诉了无限的悲愤和遗恨。对于敌人的屠刀和即将降临的死神,则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气概。

在告别故乡和亲人的一首《别云间》里,他写道:“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前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魂归来日,灵旗当空看。”这首诗首联叙个人遭遇。诗人离家三年在外,奔走抗清,如今回乡探望母亲,不意竟遭缧绁。“羁旅”言以前离乡漂泊,“南冠”谓今日被捕离乡,已暗含与家乡永诀之意,起首扣紧“别”字。二句概括三年抗清活动和眼下被捕的事实,十分凝炼。次联由家乡转至祖国。面对陷于敌手的家乡山水,远望满目疮痍的祖国河山,诗人禁不住泪珠滚滚,连那本来宽阔的天地,也变得狭小了。他把主观感触融进客观之景,写出离乡时的悲痛心情。三联点明了与家乡的死别。以上各句极力渲染别家的悲愤,为末联“毅魄归来”张本。末联写身虽离乡,心仍萦系故里,然此一去断无生还,唯有毅魂归来,再见家乡的山水和亲人。把眷恋故乡的感情推向高潮,也表现出为国忘家、慷慨赴死的牺牲精神。全诗格调悲壮激烈,表现了夏完淳的爱国热忱和英雄气概。

后人将这些诗合编成夏完淳的最后一本诗集,题为《南冠草》(南冠:囚犯)。在这些血泪交融的诗中,诗人的感情像火山一样喷涌四出,像大江那样一泻千里,既未刻意求工,也不及精雕细琢,然而,正是那炽热的爱国情感,豪迈的壮士气概,铸成了最动人的优秀诗篇。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击节狂歌,又使人悲愤欲绝,不忍卒读。

公元1647年9月19日,是行刑日。夏完淳、钱、顾咸正和刘曙手携手地走在前头,神态从容,毫无惧色。临刑时,他们始终没有跪下,昂首挺立,英勇就义。

夏完淳死后,他的童年好友杜登春、沈羽霄收敛了他的遗体,把灵柩运回故乡,安葬在松江曹溪附近荡湾村他父亲夏允彝的墓侧。后来人们为了保护夏氏父子的墓,在墓前树起石碑,碑的两旁写着“永远禁止樵牧侵占”。1957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此墓重加修葺,增设了短墙、花畦,还辟了一条宽敞、幽静的墓道,成为人们凭吊、瞻养的一处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