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2454600000101

第101章 作者点评

毛泽东很推崇冯梦龙的《智囊》,从中借鉴古人的军事、行政经验,以古论今。冯梦龙的著作多是总结前人的经验,或是辑录前人的著述,或是搜集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故事,因而他的成就带有集成的性质。

冯梦龙写到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的外交活动,感慨道:子贡所为,“直是纵横之祖,全不似圣贤门风”。毛泽东接着发挥:“什么圣贤门风,儒术伪耳。孟轲、韩非、叔孙通辈,都是纵横家。”可见毛泽东是赞同冯梦龙的评价的,他对儒家的“圣贤”之说,很不感兴趣,觉得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而要做成一点事情,不能靠这种圣贤门风,倒是法家、纵横家的道理可以派得上用场。毛泽东赞许冯梦龙,认为他在思想上是很务实的。实际上,冯梦龙的《智囊》一书编出来,正是为统治者决策、为普通百姓谋生所做的一部智慧宝典,以实用为目的的。

至于《东周列国志》,毛泽东不止读过一遍。1960年有人送给他一套《东周列国志》的连环画,这成了他对小人书发生兴趣的开端。1961年3月,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还说到这本书“基本上是准确的,是按照《左传》编的。”他一贯主张要把小说当作历史读,对这部历史演义小说当然不会例外。毛泽东不仅认为它比较真实,还欣赏小说中对各国内部政治斗争和国际间军事、政治斗争的描写。而这也恰是《东周列国志》的历史价值所在。他还说《东周列国志》上的颠覆活动可多了,要研究“颠覆问题”,这也是庐山会议以后,他从理论上反思和总结此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并因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和中苏观点的分歧开始考虑修正主义问题的一个反映。

毛泽东所没有提到的,是作为文学家的冯梦龙。

冯梦龙对通俗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强调通俗文学的教化功能,认为这是人的“性情之响”,往往感人至深,不是枯燥的《孝经》、《论语》之类的经书所能比得了的。冯梦龙把封建正统文人所不齿的小说和他们尊奉为经典的“四书五经”相提并论,甚至说比它们更为感人,这在当时多少有些“离经叛道”,今天看来,却是具有进步意义的观点。

冯梦龙的“三言”,主题思想比较集中,情节曲折吸引人,加上丰富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内心描绘,成了时代生活的生动再现。这一篇篇故事,添加了文人语言的洗炼和流畅,使话本小说脱去了原有的粗砺,变得更加优美,展现了宋元明之间话本小说的不断发展。

同时,冯梦龙辑录的小说又充分保留了它原有的市井气息和生活味道。120篇故事,也是120幅宋明市井生活的临摹画卷。从中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市俗气息,有活跃在巷陌间的工商业者,也有绣楼之上的小姐丫环,从举人老爷到牙婆掮客,可以说是三教九流,轮番登场。其中不乏许多绘声绘色的人物形象。

冯梦龙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对普通人生活命运的关切与同情,对剥削者的愤慨和抗议。他把自己的小说和广大人民的思想紧密相联,写出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但是另一方面,他的思想里也有落后和消极的因素,所以作品中也会有对封建伦理、对忠义节孝的颂扬与赞叹,也有对宿命论、神怪说的盲从和迷信。尽管这些内容降低了“三言”的思想进步性,它们却也是与那个时代里相合谐的音符。冯梦龙生长于那个时代,也用率真的笔法记下了那个时代纯挚的歌唱。

(方立)

——明朝诗人高启高启,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著名诗人。他从小聪颖好学,年轻时有诗名,与刘基、宋廉并称。后被迫成为张士诚的幕僚。洪武二年,高启受诏入京为翰林院编修,后获罪被斩。毛泽东十分推崇高启的诗,称他是明朝最伟大的诗人。毛泽东评点高启

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摘自1961年11月6日上午毛泽东读高启《梅花》一诗所作的批注,见陈晋主编的《毛泽东读书笔记》第443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我过去以为明朝的诗没有好的,《明诗综》没有看头,但其中有李攀龙、高启等人的好诗。

——摘自1957年1月毛泽东同臧克家、袁水拍等人的谈话,参见《毛泽东读书笔记》第4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