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抗日英雄赵一曼
24404400000019

第19章 15美丽三峡

12月的一天下午,李淑宁与通过初试的180多名学生,在文庙集合准备乘船,杨闇公专门前往为他们送行。他鼓励这些年轻人追寻梦想,到武汉后认真读书,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随后,学生们背上行李,一边高唱“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革命歌曲,一边高呼着革命口号,从重庆朝天门码头,登上了开往武汉的“其春号”客轮。

一路上,李淑宁、段福根、游曦、陈德芸相伴。一边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一边交流聊天,畅谈革命理想和政治抱负。

从重庆到武汉的水路风景,是瑰丽神奇的。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听游曦介绍,三峡、其实就是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个峡谷组成,而每个峡谷分别以“雄伟、秀丽、险峻”而著称。

游曦继续讲,瞿塘峡西起白帝城,东到大溪镇。在峡谷入口处,两面隔江对峙的绝壁,组成了一道天造地设的大门,这就是夔门。夔门自古就有“天下雄”的美称。瞿塘峡虽然只有短短8公里,但两岸的风景名胜却非常的多。

有风箱峡、石栈道等。据说,风箱峡上放置的形如风箱一样的东西是古人的棺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船上的同学听游曦讲得生动,他们都十分活跃。特别是罗瑞卿更是带头鼓掌:欢迎游曦同学为我们讲解三峡沿江的秀丽风光。

游曦的讲解得到了同学们的鼓励,她感到十分欣慰,就热情地继续讲道:

巫峡,则横跨重庆湖北两地。从重庆巫山县的大宁河口一直延绵到湖北巴东县的官渡口。全长有45公里,是三峡中最完整的一个峡,因此也被称之为“大峡”。巫峡两岸的群峰以12峰为奇。而其中最俏丽者为神女峰了。当地流传

着神女盼归的故事。

同学们在船上,一边听着游曦的解说,一边抬眼张望。随着她的解说,他们看到西陵峡西起香溪口,东至南津关,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分为香溪宽谷、西陵峡上段宽谷、庙南宽谷、西陵峡下段峡谷四段。这里自然风光最为优美,主要景观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和灯影峡。

李淑宁第一次从长江出川,面对波涛汹涌、滚滚奔流的长江水,欣赏着祖国山川的壮美,感叹着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自己也可像李白那样“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速速地通过三峡,早日到达武昌城。同时更希望自己像花木兰、秋瑾、卢森堡那样成就一番伟业,能够解救国家和民族的危难,不辜负党组织、大姐夫、二姐等亲人、老师和同志们的殷切希望。

陈德芸双亲年迈,是家中唯一的独女。父母靠卖柴供她读书,盼望着她师范毕业后当上老师。而这次报考军校,是瞒着老父亲,临行前也未能和家里人辞别。她的父亲是在报上看见了军校发榜的名单,并打听到“其春号”会经过涪陵,便早早地在码头上等候,想送送自己心爱的女儿。哪知舟行似箭,船未曾在涪陵码头停靠,而是顺江掠过。

站在甲板上,陈德芸伸长脖子,向岸上张望,仿佛看见码头上老父亲那白发苍苍的身影。她的心情异常难过。

看着船头上神色有异、心情苦涩的陈德芸,一个男青年很有礼貌地主动上前招呼她:“你好,认识一下,我是罗瑞卿,南充人。”

“你好。”陈德芸羞涩地笑了笑,慌乱中擦掉了眼泪。

“什么事情让你独自难过呢?”

“我……”刚巧,游曦和李淑宁也走了过来。

“德芸,找了你半天了,原来你在这里?你怎么了?面色这么难看?”

李淑宁看见陈德芸身边的罗瑞卿,也向他问好。

“李淑宁,你的笔名李一超,幸会幸会。你那篇《被兄嫂剥夺了求学权利的我》写得真是太好了。《青年女子与国民议会》我也看过。我们将成为同学,真是令我非常激动,无比高兴。”罗瑞卿说。

“你好瑞卿。你带头反对当地军阀,将‘征捐委员’打得半死,也不失青年的勇敢。”李淑宁对罗的过往也有些了解。

他们交谈之后,李淑宁问陈德芸为何伤感。陈德芸说,“刚刚是我在想家中的老父亲。这次报考军校我是瞒着父亲的。”提到家中的亲人,大家都静了下来,心中五味俱杂。回忆起各自的身世及报考军校克服的困难,大家都不胜感慨。而因为共同的革命理想,一群年纪相仿,经历相似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等革命胜利后,我们一定陪你回涪陵老家看看老父亲,在老家多住些日子。”李淑宁和游曦纷纷安慰陈德芸。

罗瑞卿由衷地钦佩女学生投笔从戎:“家国之间,不能两顾。当今之际,还是以国为重吧!无国哪有家呢?”

思乡的愁绪就在同学的宽慰中渐渐淡去。

第一天,客轮在万县码头停下。第一次出远门的四川学子们格外的兴奋,再加上年龄经历相仿,或多或少接受了新学的思想和教育。而且不少人都追求革命理想,其政治身份都是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国民党。

那天晚上,第一次出远门的学子们在甲板上唱歌跳舞,开了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联谊晚会。场面十分热闹,歌声和梦想飞扬。他们释放自己,放飞心情,激情欢乐……

学子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他们仿佛已经听到了战斗的号角,明白自己马上就会投入到火热的革命生活中去。

第二天起来,他们盼望着能够早早起程,到达目的地。结果左等右等,船迟迟不见起锚。却见不少的脚夫扛着一个个箱子上到船上的货舱里。这是什么?为什么要拖延我们宝贵的时间来装运?

结果一打听才知道,这些人运的是祸国殃民的鸦片。

李淑宁知道了很是愤怒。如此大好的革命形势,居然还有奸商在贩运鸦片。结合在宜宾城反对仇油的斗争经验,李淑宁决定,号召船上的同学抗运。

作为革命青年,他们清楚,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不断掠夺中国的物产和财富,让中国人变得越来越羸弱、让中国丧权辱国,让中国人贴上“东亚病夫”的标签,就是因为鸦片。只要是来自富足家庭的学子,他们中的很多亲人都是抽大烟,消磨意志和时光,好好的家当和祖业就这样凋败了,好生生的人就这样折磨完了。

革命青年人是绝对不能接受鸦片的。罗瑞卿、李淑宁发起号召,组成人墙,阻止鸦片上船。同时,男生们还把已经运上船的鸦片箱子扔到长江里。

李淑宁还立即组织学生代表,组成了一个谈判队,和船长交涉,要求把大烟贩子赶下船,并立即起航离开万县码头。而最终,李淑宁为首的学生谈判队说动了船长,赶走了大烟贩子,船载着他们离开了万县码头。

船在云阳县停靠。听说这里有闻名于世的张飞庙,学生们兴致勃勃地登岸游览。张飞,字益德,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传说是一个燕颔虎须、豹头环眼黑脸的彪形大汉。张飞雄壮威武,颇有胆识,被称为“万人敌”。他为人勇猛,性格豪爽,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义释严颜,鞭挞督邮。还有,他的书画了得,擅画美人。流传在民间的故事很多,深得百姓的爱戴。李淑宁的家乡宜宾没有张飞庙,但四川重庆一带常常感怀和纪念张飞,以庙宇供之。

张飞庙始建于蜀汉末期,后经历代修葺扩建,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庙中不但建筑独特,而且充分利用了三峡地形的高差变化,依山取势,坐岩临江,形成“品”字结构。收藏的书画、雕刻亦有“三绝”之誉:文绝世、书法绝世,雕刻绝世。庙内存有大量的书法珍品,远至汉唐,近至明清,碑刻、楹联、匾额、字画等800多件,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在字画廊、碑室、助风阁、《出师表》展室等亭阁里,琳琅满目的题刻汇集了各种书画珍品。既有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等的手迹,还有据说是岳飞泼墨挥毫的前后

《出师表》。

罗瑞卿同学向大家介绍了岳飞手书石刻《出师表》。胸怀壮志的热血青年,不约而同地吟诵了这篇名垂千古的好文章。为了民族复兴,为了北伐胜利,同学们都表示要发扬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当然,李淑宁也不例外。

船到宜昌后,换乘招商局的“快利”号轮船。1927年初,终于到达国民革命政府所在地武汉。考生们欣喜若狂,欢呼雀跃。

先期到达的军校同学们伫立在江岸,列队欢迎来自巴山蜀水的新战友、好兄弟。军校同学上前握手问候、拿提包、扛行李,把他们引领到军校包下的旅馆住下。李淑宁、段福根、游曦、陈德芸等女同学,住在武昌斗级营街的一家旅馆里。

武昌,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来到武昌,很多学生都去游览城周围的黄鹤楼、龟山、蛇山、长春观、东湖、楚天台等名胜古迹。而李淑宁则整天待在旅馆中阅读革命书报。

以军校教育长张治中为首的一些教官,包括从广东过来的黄埔第五期学员,他们反对刚来的这批学生,以第五期的身份入学,要求进行复试。复试是在武昌两湖书院进行的。复试的内容,包括体格检查和文化考试,外加口试。

复试的形式与初试相仿,不过试题却更加刁难生僻。

复试发榜后,李淑宁和全国212名女生编进了政治女生大队。30名四川籍女生,只有2人落榜。李淑宁、游曦、陈德芸等去的是女生大队第一区队,区队长是杨伯珩,四川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

一路走来,终于进入了当时闻名中国的黄埔军校。这令李淑宁等新生,感到多么的庆幸啊。同时,新的军校生活就要开始了,他们将做好充分的学习训练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