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正确地运用各种直观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知觉,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观察、领会和理解,帮助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特别是对较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直观教学,使其具体化、形象化,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运用对比的规律进行教学
感知的规律告诉我们,对象与背景差别越小的对象,感知就越模糊。因此,在绘制图表、制作教具或准备实验时,应力求使对象与背景在颜色色调、线条粗细、形状大小、材料性质及内容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使知觉对象重点突出、鲜明形象,这样才易被清晰地感知。教学时采用对比法,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对于象形字、形声字的教学采用对比法;还有图形、表格对比分明;教师言语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就使学生易于感知和记忆。而学习者注意进行有比较的学习,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或对重点材料、字词用红笔标出等,都是有效感知的办法。
(2)根据知觉的组合律进行教学
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而被我们清晰地感知。在教学中,要注意使作为学生感知对象的事物组合得当,使学生易于产生清晰的感知觉。教师的板书应力求从空间距离上进行合理的布局:位置顺序排列适当,大小主次适当,重点突出,使学生一目了然。教师讲课或朗读课文,顿挫应适当。语速太快,没有适当的停顿和间歇,不易听清楚;语速太慢,停顿间歇太长,会割裂讲述内容的完整性。在制作和使用模像与直观教具、绘制挂图时,要线条明晰,行距适中,颜色分明,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并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的色彩。
(3)直观和言语结合,言语在知觉理解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使用直观教具时,教师要伴以言语说明或解释,使直观和言语很好地结合起来。言语与模像、实物直观结合的方式有三种:①言语在前,形象在后,主要起动员和提示作用;②言语和形象交叉或同时进行,言语主要起引导观察、补充说明重点与难点的作用;③言语在形象的后面,主要起总结概括或强化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
(4)利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组织教学
感知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这就要求在直观教学过程中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动员学生多种分析器参加活动。比如物理、化学课中,如能在讲授的同时配以良好的演示和实验,学生不仅可以听、说,而且可以看、做、想。由于多种感官的参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接受来自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的信息,了解事物的更多特点。
2.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知觉的组织原则,正确地运用直观教具、教学方式,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想象与言语相互配合使用,才能起到良好的直观作用。
首先,要根据感知对刺激强度依存性的规律来突显直观对象的特点。
由于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晰地感知到,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声音要洪亮,语速要适中,板书要清晰,要让全班同学听得懂、看得见。教师在制作、使用直观教具时,也要考虑到直观教具的大小、颜色、声音等能否被全班学生清楚地感知。
其次,根据感觉的对比规律来突显直观对象的特点。
这条规律表明,在性质或强度上存在对比的刺激物同时或相继地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能使人对它们的差别感知特别清晰。
因此,在讲课时,对于重要的知识,可以反复几次,可以提高音量;板书时,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字下面加点、画线,也可以用彩色粉笔;不要在黑板前演示深色教具;使用挂图时,可以将其中学生不需要看到的部分遮住;根据知觉中对象与背景转换的规律,对象和背景在颜色、形态和程度等方面的差别愈大,知觉的对象就愈清晰地显现出来。制作教具时,要注意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出来等等。运用静止背景上的活动性对象易被感知的规律,教学中使用活动性教具,演示实验,放幻灯片、教学电影或录像等,都可以对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效果。
3.优化直观教具,增强感知效果
目前,很多学校直观教具比较齐全,包括传统直观教学、传统电化教学手段和现代直观教学手段。如果能够很好地加以利用,可以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较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但各种直观教具都有其优势与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选择适当的直观教具,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组合,使之能相互取长补短,进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一般来说,实物、标本、模型、挂图以及幻灯、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等是教学中经常用到的直观教具。
与传统媒体相比,则现代直观教具的优势更明显:
一是表现的内容更趋全面。它能够显示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内容,并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是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和美观。它可通过添加背景等方面的处理,使内容呈现时,犹如一幅精美的画卷,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使他们产生一种良好的情绪体验,更好地接受所显示的内容。
三是对于微观内容及内在活动机理等方面有着更好的表现力。通过计算机动画来模拟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能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事物内部的运动、变化过程。
四是能更好地突出重点内容,并能更方便地加以调用。我们可以通过对背景等内容进行相应的处理,使重点内容更加突出,有效地降低无关因素的影响。有关内容还可通过制作成链接按钮等形式,非常方便地调用。
4.教具的运用原则
为了突出直观教学的感知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利用与运用现代直观教具显得尤为必要。但是无论是传统教具的使用还是现代教具的运用,都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来进行:
(1)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使用教具
使用教具的目的是借助于直观使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因此,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工作进行充分的准备,其采用的教具应能激起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教材,而不是为直观而直观。在演示时,要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演示的对象,特别是让他们看清教具中的主要部分,同时也要适时展示直观教具。
因为知觉选择性的发生是有条件的,所以课堂上教具展示要适时,过早或过迟展示都会失去产生积极选择性的条件。教具要适合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而使用,如果教具已使用完毕,教师应及时收拾,以免影响学生继续学习新知识。
(2)应当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使用教具
不同年龄的学生掌握知识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在使用直观教具时应当注意这一点。例如,小学低年级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给他们上课应广泛地运用直观教具,使他们在看得见、听得见、感受得到的过程中学习。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抽象思维逐渐发展起来。因此,教师在使用直观教具时要考虑如何把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引向抽象思维,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3)应当把直观和言语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具时,根据知觉的理解性规律,教师必须伴以言语的解释或说明,使直观和言语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充分感知对象的基础上,获得对教学内容的更充分理解。
二、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参与的知觉活动。它是一种接受现在知识和发现人类未知事物的重要能力,是智力的构成因素之一,对人的工作、学习和成就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较高观察力的人能更全面、更透彻、更迅速地发现事物本身的重要特征和从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相似点或因果点,从貌似相同的事物中发现不同点。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1.运用知觉的规律,培养观察力
知觉的规律影响着观察力的全面性、敏锐性和准确性,特别是对象与背景相互关系的规律,对于观察力的培养具有着更为直接的重要意义。
一是通过扩大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性,使观察对象鲜明突出,有助于提高观察的效能。
二是通过缩小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别,有助于提高观察的敏锐性。良好的观察品质是善于发现细小的但很有价值的事实。观察不等于消极的注视,必须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要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注意搜寻每一个细节,不要放过例外的情况。
三是根据背景不变的活动对象易于感知的原理,运用活动教具,如电动模型、电影、电视、幻灯等进行教学训练,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的准确性与敏捷性。
四是根据知觉对象组合性的规律,在时间和空间上使知觉对象保持适当距离,做到整齐有序或富有连续性,有助于提高观察的效果。同时,观察对象在时间或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丰富了观察的方法。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和观察的需要,观察可以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也可以按“部分--整体--部分”的顺序进行,可以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由表及里或由内及外,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地进行观察。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全面性与精确性。
2.运用直观教学的原则培养观察力
直观教学的原则,实际上就是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培养观察力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直观教学包括言语直观、实物直观和图表模型直观。如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合理的夸张、实物展示和野外考察等都是培养观察力的有效措施。当学校组织春游、秋游、参观、运动会等活动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布置观察的任务。如在登山活动中,组织学生根据实物的空间特点进行观察,当远山进入视野,让学生停下来,观察一下山势的远景,要求学生作记录;走到山脚下,再让学生仰视山峰,做好观察记录;登上山顶,引导学生极目四野,对整体山景进行观察等。在课堂上,结合各科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讲、写、做(教态、手势和表情等)、画(图画等直观教具)、演(演示和实验)”等直观教学方法与教具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调动其全部感官参加观察活动,从而通过直观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在具体观察实践中培养观察力
观察力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计划地组织多种形式的观察活动,有助于观察能力的形成。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提高观察的自觉性
没有目的就没有方向,没有动力,也就没有行动的自觉性。观察的目的任务愈明确,观察者对知觉对象的反映就愈完整,愈清晰,因而观察的效果就愈好;反之,观察的目的任务不明确,学生就会东看看,西望望,抓不住要领,得不到收获。因此,教师必须预先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尽量把观察的目的及任务提得明确些,具体些。
(2)培养观察兴趣
兴趣是观察的先导,也是青少年认识世界的动因。兴趣对观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兴趣影响到观察的方向,对不感兴趣的事物,一般是不会注意观察的。具有不同兴趣的人,观察的对象不同,即使是在观察同一现象时,各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在,而注意到不同的侧面。其次,兴趣影响到观察的水平,兴趣强烈可以观察到许多细枝末节,感受到微小的变化;兴趣不大只能获得肤浅印象,忽视重要信息。因此,对周围事物的浓厚兴趣是发展观察的重要条件。
(3)要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中小学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往往容易为对象中的强烈刺激或他们感兴趣的现象所吸引,而忘记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制定好观察计划,要求他们严格按照计划、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观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还要教育学生在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观察前的知识准备愈充分,观察的效果就愈好;相反,观察效果一定不好。
(4)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事实表明,在观察中有无教师的具体指导,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观察力的提高。观察时,要指导学生有步骤、系统地观察。观察步骤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由轮廓到细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里后外,先两边后中间。对不同的观察对象、不同的观察目的,要有不同的观察步骤。教师在观察活动中要时刻用语言指导学生的观察顺序。观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各种感官去获取有关观察对象的信息,如“看一看”“闻一闻”“用手摸一摸”“听一听”“尝一尝”等。
(5)在观察之后,要指导学生做好总结工作
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无论进行哪种观察,都应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记录前要有准备,记录时要准确、具体;整理和总结便于研究观察中的现象或问题,或确定下一步观察的任务。总结应简明、扼要,能够阐述问题的实质,以巩固观察的结果。
【本章思考题】
1.试比较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2.什么是内部感觉?它有哪几种?
3.什么是感觉阈限?简述感受性变化的基本规律。
4.试述知觉的规律与影响知觉的因素。
5.运用感知规律的基本知识,谈谈在直观教学中如何运用感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