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章全面介绍了意识与注意两大心理现象。意识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具有一系列特征和功能,可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注意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包括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具有选择、维持、调节功能,关于注意的选择功能,注意的规律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应充分运用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注意的品质的培养与训练。
【学习目标】
1.理解意识和注意的内涵与种类。
2.了解意识和注意的特征与功能。
3.重点掌握注意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4.掌握注意的品质的培养与训练要求。
(第一节意识及其功能
意识是一个古老而又难解的谜,迄今为止,人们对于意识的认识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还没有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然而,对意识的认识总是在不断地深化。对意识的功能的认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一、意识的内涵
1.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人们常用的概念,人们都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但要确切地描述,又众说纷纭。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以用语言报告出的一些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对往事的回忆等。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觉的动作相反。例如,早晨起床后,一个人在选择穿哪一件衣服时,是受意识支配的,而穿衣的动作本身,是自觉的。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
意识是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心理学研究意识问题与哲学有一致之处,又有所区别。哲学研究意识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心理学则研究意识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等。迄今为止,人们对于意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国内学者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对意识进行界定:
(1)意识是一种觉知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例如,朋友刚穿的新衣服,录音机播放出来的优美音乐等,你觉察到这些外部事物的存在,说明你意识到了它们。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这就像在机器人或人工智能这样复杂的信息加工系统中,通常需要一些特定的功能对系统进行控制和调节,这种控制和调节对系统的正常运行与保持一定的功效有重要作用。换句话说,意识不只是对信息的被动觉察和感知,它还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2.什么是无意识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是指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过程。研究表明,意识与认识有关,而无意识与情绪有关。无意识觉知到的刺激比意识觉知到的刺激对情绪反应的影响更大。精神分析学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包括大量的观念、愿望和想法等,这些观念和愿望由于与社会道德存在冲突而被压抑,不能出现在意识中。实际上,意识只占人类心理很小的一部分,而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是无意识的。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
(1)无意识行为
意识对人的行为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受意识控制。在很多情况下,人的行为是不受意识控制的,特别是那些自发的行为。例如,边骑自行车边和别人交谈时,交谈是受意识控制的行为,而骑自行车的行为是不被意识到的;边看电视边打毛衣,打毛衣的动作往往是无意识的。在日常生活中,人有许多小动作、口头禅也都属于无意识行为,如情绪紧张时的挠头皮、扶眼镜等等。
(2)对刺激的无意识
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察觉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的事件或事物,而这些事件或事物实际上却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二、意识的种类与特征
1.意识的种类
根据事物对象被觉知到的水平不同,意识可分为焦点意识与边缘意识。下意识与无意识潜意识与无意识等。
(1)焦点意识与边缘意识
所谓焦点意识,是指个体全神贯注于某些刺激得到的清楚明确的意识经验。例如,在考试时,面对并集中注意于试卷所获得的意识。
所谓边缘意识,是指对注意范围边缘刺激物所获得的模糊不清的意识。凡是刺激强度微弱,个体似知未知情形下所获得的意识,都属于边缘意识。
(2)下意识与无意识
所谓下意识,是指在不注意或只略微注意的情形下所获得的意识。如鸡尾酒会现象,即为下意识。
所谓无意识,是指个体对其内在或外在环境中一切变化无所知与无所感的情形。例如,个体身体内部的凡是受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的生理变化,如脑电变化、心跳等活动,均不能使人产生意识。外在环境中凡是超越感官感应范围的一切事物,也不能使人产生意识。
(3)潜意识与前意识
所谓潜意识,是指潜藏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因受意识的控制与压抑,致使个体不觉知的意识。它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根据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的精神分析理论,某些记忆、冲动和欲望是无法进入意识的,这些因情绪上痛苦而被压抑的心理事件称为潜意识。
所谓前意识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来自精神分析理论,是指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层面。潜意识层面下所压抑的一些欲望或冲动,在浮现到意识层面之前,先经过前意识。第二种解释来自认知心理学,是指以前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这类信息虽早已贮存在长时记忆中,但在不使用时,个体对之并无意识,只有在必要情形下检索使用时,才会对之产生意识。
2.意识的特征
意识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觉知性
意识的觉知性是意识的最基本的特征。人对于自身的存在、周围世界的存在、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复杂关系的存在是能够觉知到的。人不仅觉知周围世界,也能觉知自身世界;不仅能觉知自身的存在,而且能觉知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不仅能觉知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并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进行评价,而且能够觉知周围事物与自身的关系,把自我与非我、主观与客观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对外界刺激进行分析综合,而且还能意识到自己、对自己的主观活动进行分析综合,并且能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和客观现实的关系进行评价,从而能够把自我和非我、主观和客观区别开来,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动机来指导和调节行为。这些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之中的,通过言语加工、言语表达从而实现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活动,是意识的重要特征之一。
(2)能动性
意识的另一个基本特性是其主观能动性。如果说意识的觉知性是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话,那么,意识的能动性则能创造客观世界。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的反映。人的意识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实践,人能够把现实中所获得的直接印象,通过语言的概括,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这种把对事物表面认识发展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过程,是意识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表现。第二,人的心理能够主动地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即按照人的意识去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性的又一表现。当然,人在反映客观现实和改造客观现实时所表现出来的意识能动性,归根结底还是受客观现实及其规律所制约的。
(3)目的性
人能使自己的有目的的活动得以持续并使自己的行为始终朝向这一目的,其原因就在于人具有意识。首先,在进行活动之前,人对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就是明确的,并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中,也以此做出活动计划;接着,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人会对自己的活动不断觉知,然后反馈,再根据反馈的情况与活动目的相比较,来保持或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达到预期的目的。
例如,用木板做书桌,人总是先考虑为何做,然后在脑中想象出书桌形象、制定制作方案和步骤,有时还根据半成品的具体情况修正头脑中的计划,甚至改变预期的目的等。所有这些意识活动是任何动物都不具备的。
(4)社会历史制约性
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是就意识的发生发展及其内容来说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人类意识是在社会生产劳动的实践中产生的,也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展的。
从意识的发生来看,就像人类本性的其他方面一样,必定是进化而来的,因为它帮助我们的祖先生存和繁衍。一种看法认为意识使得我们的祖先在行动的过程中对将来的结果进行思考,从而选择最佳的行动路线,这样就可以避免实施有可能会导致灾难性后果的行动。换句话说,稍微的事前思考和计划对于努力去获得食物、躲避天敌和找到配偶是有价值的。人的意识发生的过程实际也是人类社会建立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建立的过程中,人除了要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外,也渐渐地开始处理愈来愈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使得人的意识逐渐发展起来。可以说,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的意识的内容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而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阶级里,人们对自然、对社会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幸福观、职业观和婚恋观也不相同。这说明人的意识受社会历史制约,表现出局限性。
3.意识的功能
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能够帮助人们把握由感官所接触到的繁杂世界。意识本身具有的功能,能够帮助人类调节和控制自身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因此,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意识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1)减少刺激流量
意识对个体所觉察的和所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意识的这种限制功能滤掉了多数与个体当前目标和目的无关的信息。当个体将意识觉知集中在“相关”输入--即个体希望加工和反应的信号的时候,所有被评价为“无关”的信号就成为背景噪音。
(2)存储相关信息
意识具有存储功能,它能够使人们根据知觉的组织规律,通过选择一些信息,忽略另外一些信息,将事件(时间模式)和客体(空间模式)按照个人的需要划分成相关的和无关的,从而使人有选择地存储相关信息,以便进一步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
(3)做出最佳判断和行为
意识是让个体基于过去的知识和对不同后果的想象来终止思维,考虑不同的方案。这种计划或执行控制的功能使个体能够压抑那些与道德、伦理和实践要求冲突的强烈愿望。没有这种意识,个体也许会在饿的时候,只要看到苹果,就想把它拿来吃掉而不计后果。由于意识给个体广泛的时间观念去计划可能的行动,因此个体可以唤起过去和将来的抽象表征影响自己当前的决策。由于所有这些原因,意识赋予个体极大的潜能,能够对个体生活中多变的需求给出灵活适当的反应。
(第二节注意及注意理论
一、注意的内涵、种类与功能
人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注意。注意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开端并贯穿心理活动的始终。对注意及注意理论的研究,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根据心理特点培养人注意力的需要。
1.什么是注意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人处于注意状态时,其心理活动总是指向于一定的对象,或者感知着某种对象,或者回忆着某件往事,或者沉思于某个问题,或者想象着某种形象。在某一瞬间内,我们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于一定的对象,就显示出通常所谓的注意状态。注意具有选择性和集中性两种特征。
(1)选择性
人在任何特定的时刻都面对着无数的刺激。但是,人并不是对所有的刺激都加以反应的。只对某些刺激发生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发生反应,就是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选择性表现为人脑信息加工时对刺激的随意(有意)选择和不随意(无意)选择两种形式。无论是哪一种选择形式,在特定的时间内,人对刺激进行有意识反应的能力总表现出一种选择性。
(2)集中性
注意的集中性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一定的刺激。通常我们说的“聚精会神”和“专心致致”就是指人的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都共同地指向并集中于同一刺激。二是就同一种心理活动而言,它不仅指向一定的对象,而且维持这种指向并且使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通常我们说的“注视”和“倾听”等,就是指人的某种有关的心理活动不仅指向而且持续地、深入地集中于一定的刺激。
由于心理活动对一定刺激的有选择的集中,我们才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些刺激,而同时作用着其他刺激,只能被模糊地意识到或者没有被意识到。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刺激处于注意的中心,其余的刺激少数处于“注意的边缘”,多数处于注意的范围之外。
注意是人类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成分。没有注意的参与,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都将是不可能的,它是人们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取得劳动成果的必要条件。
2.注意的种类
注意可分为如下种类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又称为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一般是在外部刺激物的直接刺激作用下,个体不由自主地给予关注。
例如,学生正在听课,忽然有人推门进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头看他,这种注意就叫无意注意。这种注意的产生和维持,不是依靠意志努力,而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它往往是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的。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目的性、意志性被认为是有意注意的两个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