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有一种智慧叫禅悟(MBook随身读)
2292100000006

第6章 放下,不争才是最大的争(2)

禅师给了他一个篓子,要他背在肩上,指着前方一条坎坷的道路说:“每当你向前走一步,就弯下腰来捡一颗石子放到篓子里,然后看看会有什么感受。”

中年人照着禅师的指示去做了,等他背上的篓子装满石头后,禅师问:“你这一路走来有什么感受?”

中年人回答说:“感到越走越沉重。”

禅师于是说:“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时,都背负着一个空篓子,我们往前走一步,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因此才会越来越累。”

中年人又问:“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减轻负重呢?”

禅师反问他:“你是否愿意将名声、财富、虚荣、权力等拿出来舍弃呢?”那人答不出来。

禅师又说:“每个人的篓子里所装的,都是自己从这个世上寻来的东西,但是你拾得太多,如果不能放弃一些,你的生命将承受不起,现在知道应丢下什么和留下什么了吗?”

中年人反问禅师:“这一路上,您又丢下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呢?”

禅师大笑道:“丢下身外之物,留下心灵之物。”

人在世上,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外界的诱惑,一旦有了功名,就会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会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会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会对事业放不下,当得到的东西太多了,超过生命的承载力,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呢?留下什么?舍弃什么?这时选择将变得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幸福就会从身边溜走。

功名利禄就好像是背篓里的石子,得到的越多,步履越沉,反倒是心灵之物装得越多,越有智慧,看待事物也简单而幸福。就像故事里的禅师一样,身无一物,却智慧满怀。

人生箴言

功名利禄就好像是背篓里的石子,得到的越多,步履越沉。

§§§第五节 宽容,给幸福一片容身之地

有位青年脾气很暴躁,经常和别人打架,因此大家都不喜欢他。

有一天,这位青年无意中游荡到了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位禅师在说法。他听完后不能参透,于是法会后留下来问禅师:“禅师,什么是忍辱?难道别人朝我脸上吐口水,我也只能隐忍不发,默默地承受!”

禅师听了青年的话,笑着说:“哎,何必擦呢,就让口水自己干了吧。”

青年听后,有些惊讶,于是问禅师:“那怎么可能呢?为什么要这样忍受呢?”

禅师说:“这谈不上什么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口水当作蚊虫之类的东西,不值得为此‘大动干戈’,微笑地接受就行了!”

青年又问:“如果对方不是吐口水,而是用拳头打过来,那怎么办呢?”

禅师回答:“这不一样吗?不要太在意,这只不过是一个拳头而已。”

青年认为禅师实在是胡说八道,终于忍耐不住,忽然举起拳头,向禅师的头上打去,并喝道:“和尚,现在怎么样?”

禅师非常关切地问:“我的头硬得像石头,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你的手大概痛了吧?”

青年愣在那里,忽然心有所悟。

禅师告诉青年的是“忍辱”,并身体力行。禅师是心中无一辱,青年的心头之火伤不到他半根毫发,这就叫离相忍辱。

所谓忍辱,即是对治嗔恨之心。《金刚经》说“一切法得成于忍”,无忍辱则布施、持戒均不能成就,可见忍辱的重要性。大德高僧们认为“忍耐”与“六度”的“忍辱”是不同的,“忍辱”是没有“人相”、“我相”,而“忍耐”则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因此“忍辱”是比“忍耐”有着更深的层次。

其实忍耐也未尝不可。既然不能轻易地忍辱,就把“辱”拿回去,慢慢研究研究,看看这个“辱”是什么东西。而当你着手研究的时候,你根本就找不到“辱”了。

人生箴言

能够忍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他烦恼,幸福自然与他左右相伴。

§§§第六节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李斯辅佐嬴政(秦始皇)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后为秦朝丞相。可少有人知,李斯年轻时只是一名小小的粮仓管理员,他立志发愤的原因,竟然与一次上厕所有关。

那时李斯只有26岁,是楚国上蔡郡府里一个看守粮仓的小文书。他的工作是负责粮仓内存粮的登记,将一笔笔斗进升出的粮食进出情况记录清楚。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着,李斯不能说自己过得很充实、满足吧,但也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直到有一天,李斯到粮仓外的一个厕所解手,刚进厕所,便惊动了厕所内的一群老鼠。这群在厕所内安身的老鼠,瘦小枯干,探头缩爪,毛色灰暗,且又脏又臭,让人恶心至极。

李斯看见这些老鼠,忽然想起了自己管理的粮仓中的老鼠。那些家伙,整日在粮仓中大快朵颐,一个个吃得脑满肠肥,好不逍遥自在,与眼前的这些老鼠相比,真是天上地下啊!于是他感叹到人生如鼠,位置不同,命运也不同啊。自己在蔡郡城里一个小小的粮仓中做了8年小文书,从未见过外面的世界,不就如同这些厕所里的老鼠吗?整日在这里挣扎,却不知道有粮仓这样的天堂。

李斯决定换一种生活方式,第二天他就离开了这个小城,去投奔一代儒学大师荀况,开始自己寻找“粮仓”的道路。20多年后,他把家安在了秦都咸阳丞相府中。

心又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有时候,常常为一件小事想不开,常常为遭遇到别人的冷眼而放弃,也常常在新的东西出现时因恐惧而不敢去做,因而失去了很多应属于我们的机会。一次的失去,两次的失去,于是导致了更多的失去。

我们没有必要总抓着生活中一些小事不放手,看到一朵花、一棵草,甚至一滴水都觉得留恋不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思考一个同样的问题,永远也找不到答案。心就是一个人的翅膀,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如果不能打碎心中的坚壁,即使给你一片大海,你也找不到自由的感觉。

要记住,心又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人生箴言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如果不能打碎心中的坚壁,即使给你一片大海,你也找不到自由的感觉。

§§§第七节 原谅别人就是造福自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这两名战士来自同一个小镇。

两名战士在森林中艰难行走,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十多天过去了,仍未与部队联系上。就在饥饿难耐时,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地度过了几天,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了,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仅剩下的一点儿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不幸的是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人相遇,不过这次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他们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砰”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包扎了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他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熬不过这一夜了,此时虽然他俩都很饿,可谁也没动那块鹿肉。天知道他们是怎么度过那一夜的。第二天,部队救出了他们。

30年后,那位“年轻”的战士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当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宽容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他的母亲而活下来。在这30年里,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因为我早已宽恕了他。”

众生有罪,禅讲究释怀。要知道,宽恕别人所不能宽恕的,是一种异常高贵的释怀,释怀是一种美。

释怀,是一种看不见的幸福,更是一种财富,拥有释怀,就拥有了一颗善良、真诚的心。遗忘别人的“不好”,铭记别人的“好”。当你对别人释怀之时,即是对你自己释怀。因此,哲人说:“人类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我们仍然要原谅他们,因为他们就是我们。”

人生箴言

释怀,是一种看不见的幸福,更是一种财富,拥有释怀,就拥有了一颗善良、真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