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焦虑风暴
22671800000046

第46章 调和身心焦虑的十五个策略(24)

三、人生碰到委屈、羞辱或是在事业上陷入非常艰难困厄的逆境时,我们就把它当作是一种自我人格修炼。当作是一件无可逃的考验去接受下来,当作是提升心性的机会,当作是忍辱定力的最佳道场,本着无愧于天地的灵明良知,而后依靠合理的情感去积极面对。此外,我们需要了解当一个人在说天地大道的时候就会谈到自己的运势,其实“运势”多半情况下是一个非常“人为”的东西。如果外在的时机可以匹配到一些人为因素,这个运势就会顺势爆发。反之,若运势没有匹配到正确的心态与一些人为精进的因素,那么这个运势就会走向衰弱,就会失效。所以有的时候在人的命格当中,当一个人经历了很多风浪与历练后再回头看早期的运势,他便会发现那些经历对良好运势的造化是有效的。反之当一个人对时机忤逆以及不能接纳过去一些无常造化的时候,他的潜在运势就暂时不能生效。简而言之,不能觉知与享受不好的状态,就会延迟运势的积极造化进程,唯有当一些无常经历被完全“逆来顺受”过后,它的转机才会出现。很多负性能量和无明情绪也是这样,当它在正念情怀中被完全消耗了与体验过了,就会出现一个新转机。

四、日常生活中少一些非中道观的分别识。东方心灵哲学文化中讲究的无分别对立,并不是告诉你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分别,如果是这样的话可能就学傻了。比如一个男生去上厕所的时候,心中惦记着无分别之心,于是索性就进了女厕所而后被女性破口大骂……我在此书中所强调的无分别之心不是针对所有的理性判断,而是针对那些会影响自己心气烦乱的妄念以及患得患失的投射思维。因为只有这种“分别心”才是烦恼的源头,也只有这种“分别心”才会消极地影响到一个人的心、气、性、命。

在生活中,有的人没有做坏事情,也会被身边的人套上各种“旧有”的坏印象,这就是我们讲的有害的成分。比如一位孩子的父亲有一天吃过晚饭后正在埋首于工作,看起来兢兢业业。然而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不同的女人就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女人可能会理解为这是不关心老婆跟孩子的表现,而有的女人会理解为他正在为老婆与孩子有一个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努力奋斗着,而这恰恰是关心老婆跟孩子的表现呢!因此一位兢兢业业的父亲因为家常便饭的一件事情,而被理解为坏男人(不关心老婆孩子),那么他想到这里,心中可能会产生委屈与自怜的感受,从而影响了自己的情绪与睡眠,间接埋下了家庭冲突的种子。而在被理解为好男人(为老婆孩子付出)的那个家庭里,可能这位丈夫会被她看作是对家庭负责且上进的男人,这位女士可能会感觉温暖而舒心,这就是分别识所对应的不同情感反应。

再比如在情人节的时候,有些女生因为男生没有及时送花给她,就歇斯底里地抱怨抑或认为男生根本不重视自己,所以火气很大,结果无明识就主动埋下了分手的念头,而事实证明一个人只要在潜意识中出现3次以上的分手念头,最终就容易分手。同样有一位男生在每次情人节或七夕节的时候都百般殷勤,而那个女孩认为这才是爱的表现,结果就很快被“搞定了”,而该女子殊不知自己的老公平时去夜总会或酒吧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殷勤”,她后悔莫及,所以激情来得快,亦走得快,平常心是道呀!而那位没有送花的、恋爱言辞相对朴实且表现笨拙的男性,可能仅仅只是因为他觉得如果两个人没有情投意合的默契,即便情人节到月亮上拍拖也毫无浪漫可言。若是两个人情投意合,即便因为工作暂时忙碌错过了一次情人节的相聚,彼此间的感情也不应该为此而动摇。如果因为这个就动摇了,那结婚后恐怕更没有安全感了,或许是因为他觉得一个成熟的男人应该想办法尽快买房子,多挣钱,多务实一些,这样才对得起自己心爱的女人,所以他认为情人节的时候刻意送花反而十分不自然,这样的人生反而不踏实。因此,他认为没有必要为了成全不地道的世俗规条而牺牲自己内在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洞察,他的潜意识里是打死也不干的。

那些被世俗“分别知见”与“规条”鞭打的情侣们的分手率是很高的。那些刻意维系恩爱画面的年轻夫妻们离婚率也是很高的。那些动不动就轰轰烈烈,海枯石烂,一生一世,没有你就活不下去的饮食男女们,很多都不是真正懂得经营感情与维系感情的人,都还是心智没有成熟的孩子,人生见地不够开阔,心路历程不够丰满。真正懂感情的是在365天平平淡淡的生活中,拥有好心态,懂得与当下的联结和感恩。

在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一谈到灰尘,表意识便会立刻浮现“肮脏”二字,总之就是不喜欢,因此他们必定要“时时勤拂拭”,要去之而后快。但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反而灰尘或泥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重要的东西之一,这就是关于灰尘的两种看法。然而真正探求真相与真理的人或许都不这么看,他们会发现灰尘其实是无所谓肮脏还是干净的,灰尘就是灰尘而已,垢或净都是人为的自心分别罢了。

人的分别心本身才可能是产生所谓肮脏与不肮脏的源头,因此对于垢与净,我们是无法用“时时勤拂拭”的方式来彻底清除的。“清除”一说本身就代表我们还陷在“梦境”里面。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会消失,唯有形式上会发生转变,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我们最需要了解的是垢和净在本质上是不存在的,它们皆来自于我们小我执着心的分别。

五、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引申之意:如果每天充满了各种分别情识与不恰当的恨、怨、气、嗔、恼,那么迟早有一天,其“心气反应模式”与“能量场”会越来越衰疲。这样一来正气消亡,就容易抑郁寡欢。中医讲“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正气少了,阴气就容易占上风,会浑身难受,气场阴沉,毫无生机。纵使聪明的“小我”知道再多道理,你身体的自主神经功能与经络能量场也一时半会儿较难恢复至阴阳平衡,所以一定要重视。

许多迁延多年的慢性焦虑障碍不是一下就变得那么严重的,这里虽有一些原因是早年失落与外力作用,但也与我们自体的一些率性而为的抱怨、不平衡、沉不住气、所知障、无明心有重大直接关联,不可不察也!

在这个世上,凡夫之情大都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以偏概全,非黑即白”。很多自诩“善人”的人,一直想不通为何善良的人总是受苦,一直想不通为何自己没做什么坏事情却如此遭罪,更想不通那些“暴发户”为何优哉得很。在这个世界上,许多现象本身亦善亦恶,你所看到的恶并非纯恶,你所了解的善并非至善。很多人认为自己的行为很有“义”,其实却非大道造化之气节,非本心中道之义,若能自观自心,便会发现自心中也充满了大量怨恨、嫉妒、不平衡等心态,这亦是亚圣孟子说的“义袭”。

“义袭”就是看起来像是义,像是好人,但内心却夹杂着嗔、痴、妄,而背后的这些意念越多,结果自己受到袭击更多。有因就有果,播下幸福的种子,日后就会变成幸福的助缘,而宽恕与爱则是好的因果。在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起心动念间,一丁点一丁点地去累积对各种不愉悦感受的“涵容”与“自爱”,当你的心能够逐步清净不二的时候,浩然之气就随时随地在身上产生,然后借由向上的“志”,会自动开启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虚还无,无为而无不为的造化路径。就好像盖房子一样,是一块砖一块砖慢慢累积起来的,这样的功夫就叫作“集义”。心头的“义”与“正气”积累多了之后,身体中那个自动调谐系统才会再次被启动,如同母鸡往鸡蛋上面一坐,只要时间足够,小鸡便自然会被孵出来,妙不可言!

六、以下这段优美的“正念歌谱”,大家可以多多默读,其精义会不断渗入到我们的信念系统,进而成为内在力量的一部分。

当焦灼感来临,当烦恼来袭,

当惊惧心来临,当习气来袭,

当翻滚的强烈的逃避欲来袭,

不以任何方式牵扯它们。

此时此刻感受你的念头之流,

像优雅的或咆哮的河流经过你,

而你只允许自己做那安恬的河床;

一切杂念来了又去,一切感受一受就了,一切事物抽丝剥茧,

只留下这清明的觉知精神,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

静静的正念觉察,让生命里的妄情、妄识、妄念像河水一样流经你,

而你气定神闲,恬淡虚无地甘做那河水下静静的河床;

优哉地坐在生命之树下乘凉,管它东西南北风,虚空就是虚空。

抱持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信条,

任微风震颤树上的叶子;

就这样,任尔东西南北风,静静地观自在,

任小我的所思所想震颤你的身体……

不忘欣赏自己的微小进步,也不忘赞赏自己的以退为进。

以这样清明雅量的内在空间:

对待心中百千万亿困难,

对待脑中百千万亿念头,

对待身中百千万种感受,

静静地觉察,任你的杂念飞来,

无为地涵容,任你的觉受离去,

静静地等待,任你的欲念诞生,

大气地信任,任你的逃避欲成虚……

你能只是静静地效仿智者吗?

若你不能,那么就让你的焦虑故事再度从心底涌起,任恐惧气机将你卷走,

在翻滚的焦灼的间隙里,或被岸边树枝挂住的时刻,

恍然清醒,于是再次进入感受的澎湃之海,无善无恶。

在这个正念游戏中,我们并不是和习性或老生常谈的故事顽抗,

我们不好战,我们只是专注于让觉察自己去觉察;

我们不发狂,我们只专注于对自然的信任,

就这样,能觉察多少是多少,能享受多久是多久。

仅仅内观,就是救赎,

仅仅觉察,就是被度,

仅仅正念,已经在消泯有史以来的心的虚妄习气,

仅仅观自在,似乎已在悄悄地改变什么……

而后你连“观自在”这个概念也忘掉了,你本身就已经变成了“观自在”,于是智者说你已成了自己的“菩萨”。

常识补充:何为正念

哲学中的“观自在”一词有很深的禅机内涵,若能深入契合与实践就能很好地调和一些漂浮性焦虑及强迫性联想。其中“观”这个词在修心体系中也叫“正念”。

●正念的特质:

是什么就是什么;

不偏不倚的观察;

当下的觉知;

无我的警觉;

当下的临在;

觉知经验的变化;

●正念的态度:

不评判:不做评判的自我观察,也永远不要去批判自己的习惯性批判。

耐心:遵循自己的速度与脚步,不必与他人作任何比较,只要善加应用,就一定可以体会到它的好处。

接纳:赞赏自己的进步,也赞赏自己因为一些无常事件的干扰而暂时停滞。有时候上升前,可能也会有一点小小的下探,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成长之路注定是螺旋式向上。

信任:信任的对象不是我,也不是任何外在的权威,而是你自己的内在的自性,千万不要沦落到只接受权威的讲法,而发挥不了自己的潜能与开创本性的力量。

不蛮力追求:只要把此时此刻的“作业”做好,看看什么事情会发生即可。

放下便是:不管你的体验是好的、坏的或中立的,不要把它投射到未来,让事物如实如是地存在,不加以执取。

●正念的基础活动:

臣服于更加宽广的自性;

保持明镜之心观察事物;

正念看见一切现象的无常本质。

量子纠缠现象的启发

拿两颗以相反方向、同样速率等速运动的电子为例,即使一颗行至太阳边,一颗行至月亮边,如此遥远的距离下它们仍将保持特别的关联性。当其中一颗被操作而状态发生变化时,另一颗也会即刻发生相应的状态变化,这就是著名的量子纠缠定律。而这个定律,在东方心理学中就是:心电全息能感、同步同频共振原理。

通过这个定律,间接启发我们:当一个人能够对“心病”拥有百分之百平等性心智的时候,再去洞察烦恼的本质,那么许多心理学辅助策略或许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再好的方法也会带有缺憾,不可不察也。因为在某个层面,烦恼与菩提是一不是二。拥有同一属性的极端两点,它们之间也总是有相连接的时候。

许多强迫性症状与灾难性联想症状最初的焦虑感受是因为第七识(无明识)的分别种子起现行,在青春期的时候正好撞上了表意识的压力源,也就是导火索,潜意识就把那个东西当成了替罪羊,于是某个内在小孩很自然地就发明了一个关于症状的故事,这就是多数人症状的缘起之一。当下我们需要改变的是我们对心病的理解以及必须无条件地对它们有一颗平等心,你越是持着爱与尊重去倾听它,它越能够打开自己的心扉,这是唤醒纯真之心的关键一步。

《道德经》中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引申之意便是有些智慧在我们本体中早已具足,向外面求索愈多,反而迷失愈多。许多苦痛心灵因为早年各式各样的恐惧性教育以及旧有信念系统的牵绊,使得自己从本体的一端滑到了另外一端。而成长的本质就是借由强力正见与正念之光让心灵从迷失的一端一点一点回归到纯真的本体一端。在这个移动的过程中,或许人类才会发现一些在书本上永远都掌握不了的真知与心性提升。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人是什么要比人有什么重要得多,也比他人的评价重要得多。”其实在所谓的“心理疾病”中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