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焦虑风暴
22671800000047

第47章 调和身心焦虑的十五个策略(25)

在某种契机下探讨“心理疾病”是什么,的确比如何治更加重要。因为许多人不知道“焦虑症状”是什么(无意识退行机制与置换机制),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刻,一旦它降临在我们头上,我们除了头上安头,以念制念外,都不太懂得需要以怎样的符合自然造化规律的心态去面对它们。因为缺乏这方面的正见教育,许多心灵即便长期依赖安定类药品与酒精,也无法很好地处理自己的历史人格问题、失落卡点、无意识创伤印记、自卑敏感及完美主义的软肋,于是一次次与真正可以“釜底抽薪”的智慧擦肩而过。

诚然,许多时候各种焦虑性症状如同一个忠诚敬业的“快递员”,“他”只是跑来告诉梦魇中的人们,有本“经典”要转达给主人。而这封“邮件”出自何处,我们暂且不论,然而多数人见到这个“快递员”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把这个家伙赶出门外,于是这个邮差总是没能完成他的“使命”。但是当我们再一次处于昏沉之际,“他”还会再一次赶来,这一次为了传达给我们信息,拿了“锤子”敲打我们的心门,可是我们又再一次把“快递员”赶走,我们连去倾听一下想法的时间都没有。最后这个“快递员”要用“炸弹”来轰炸我们的心门了,然而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主人还是没有停下来去认真听取“焦虑”这个邮差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不少在年轻时代沾染慢性焦虑障碍的心灵就这样一不留神进入了中年,但依旧没有机会破解这本难经而白白受苦。

“症状语言”或许是心灵表达自我的工具,我们借由这些信号才得以了解内在这片大自然的生态样貌,因此说“他们”不是忠实的邮差又是什么呢?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而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认为的自我突破者与实现者,在许多创造性方面与气质方面就是一种如赤子之心一样的感知。它不是倒退或生理上的返老还童,而是一种凤凰涅槃般的纯真之心。

因此,在此章节的学习中,倘若你们能够用心领会与进入自我觉察之道,将会有机会升起一缕又一缕的正念之光与赤子之心。而后强有力地从占有、竞争、美的、丑的、错的、仇恨、追逐、逃避等分别知见中抽离,最终创造出一个让衰疲不堪的身心能量场获得休养生息的大好机会,亦是“女娲补天”(填补心灵坑洞)的智慧。

寄语

我们必须针对光(正念)来下手,却无须对黑暗做什么,因为黑暗它只是光的不在。

自我疏导与疗愈的过程就是修复这颗烦乱之心。而所谓的修心或调心就是面对过去的所有业习(前半生滞留的),它注定是一个相对漫长的旅途,不可能在几周或短时间内就彻底蜕变,判若两人。有些心灵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额外的专业心理咨询与辅导来完成一些目标。

对于螺旋前进中的诸多自助者而言,修心之路亦如同登山。当一些心灵在中途放眼前方,发现终点依然遥不可及时,或许会心生沮丧。但如果我们转身,就能看到自己已经走过的路程,看到过去的努力与可观的现状,这便会使我们重新振作,鼓起勇气继续踏上精进之路。

然而,不论在任何时刻遇到怎样的情绪,就在当下,在你的书桌前,或车子里,静静地施以无为的正念;允许你的故事从远或近不邀而来,亦不去阻挡,允许它们离去,也不以任何方式拉扯它们;感受你的念头之流,尽量不急着批判它。像静静的或汹涌澎湃的河流经过你,而你只允许自己做河床;中立地、平等地看待自己的种种觉受,它们就像从内在这个太虚的不同方向吹来的风,只允许自己做那虚空;将一切感受视为客观——身外的是客观,产生于身心内部的也是不断生灭不实的客观。

当痛苦来临,烦恼来临,悲伤来临,只是静静地觉知,静静地注意,静静地听,静静地看;这就是方法,既不是做些什么的方法,也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方法;这是最无为的心法,走上康庄大道最简单的方式之一。

记得现代心理学先驱弗洛伊德曾说: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引方向。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因此,我认为为了避免这种互相内耗的情况,通过积极的正念修为就可以做到相对平衡。

转化压制

所谓压制,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它的核心意图是要刻意忘记一些情绪上的内容,尤其是一些会让人感到非常不适应的焦虑情绪或痛苦的想法。然而问题是“凡事过犹不及”,如果一个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不断地趋乐避苦,在不经意间就容易养成非健康型的压制性习惯。

压制与压抑是不同的两种防御机制。压抑就是把一份情感或思维内容“无意识化”,而个体往往在意识层面并不知道在压抑着什么。而压制是我们故意在试图忘掉什么,但可以觉察到那份想要转移的情绪体验大概是什么,就是自我想要把一些七情六欲的认知反应统统赶出自己的头脑意识领域。然而迫于现实的潜在威胁或一些不安因素,没法疏泄成功,于是为了继续苟且于当下,只能暂时吞忍以求得一时太平。如果一个人长年累月把自己的情感反应压制过度了,一旦超出临界值而未能科学地转化,便会面临情绪溃堤的风险。

而健康型的压制也可以称之为“成长型压制”,它是一种任何人都会在此生反复经历的心理过程,它也是人类在社会道德,各种约定俗成以及人性观的小小制约下,所采取的一种延迟性自我满足的禅让。它是一种建立在发展观的适应性基础上,个体允许自己在某个时间点不让一些欲望赤裸裸地表现出来,不让它立即得到满足。这种暂时压制的手段是为了更好地达到适应社会与自我平衡的目的。只有拥有这种平衡的智慧,一些暂时压制的东西才不会发展成对心性成长有害的元素。

现在我们需要重点探索的是如何转化“非健康型的压制”。它是一种自我全盘否定式的打压手段,根源于害怕获得外在世界的惩罚或某些重要客体互动关系的批判。因此暂时压制下去后,没多久在内在精神世界里便会体验到一种心不甘情不愿的冲突感,日积月累,就容易形成更大的隐匿性焦虑情绪或抑郁情绪。

接下来笔者所要分享的一种方法——自我慈悲式疏导,可以较为有效地转化这种非健康型的心理压制现象,它可以广泛运用在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如经常出现隔阂的亲子关系中,一旦自己觉察到内心因为压制而感受到一些愤怒情绪或说不出的压抑情绪时,就可以找个安静的片刻进行练习。

第一步是你要找个清静的时刻,拿出纸和笔,如实地写一封信给父亲,当然这封信不需要给他看。你在这封信的开头可以这样写道:亲爱的父亲,一直以来我想对你说……

而后把心底深处所有的愤怒、压抑、委屈,统统喷薄而出,不要有任何隐藏。这个过程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可以有力化解压制核心部分的愤怒,而唯有当这股愤怒得以合理宣泄,你的吞忍感才会被减弱。这种疏泄的方式是自我慈悲沟通的第一步,唯有如实地表达了自我的压抑情绪,内在“勇士”的力量才会有机会占上风。反之,持续不被允许或表达愤怒,在日后便会严重影响到生理与心理状态。

一颗不懂得合理释放愤怒的心灵,就形同自己喝下毒药却希望他人自动改变一样荒唐。写这封信的过程旨在让潜意识中的负能量投射在文字中,这有助于培育自我觉察的能力,通常写完后就会获得一些释放,有的人可能会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并且会发觉自己比想象中的还要坚强许多。

练习者不是去与父亲对抗,而是在完成一次慈悲的自我沟通。那些被压制的愤怒有着合理的位置,它是一股能量,而能量是永恒不灭的,它只允许被表达或转化。或许唯有这一步完成了才谈得上升华,反之,正向的升华是不存在的。

第二步便是花一些时间从父亲的角度,带着一些同理心去揣摩去理解父亲所经历的一些因缘。或许只有了解了对方所体验到的一些觉受,才会理解对方为何会有那般言行,这样一来就容易产生一份相对的慈悲心与宽恕心。当我们试着这么去做时,就是在训练我们的头脑,让大脑中的“杏仁核”与“海马体”边缘组织重新审视旧有的心气反应,以及对全新的宽恕习惯进行编码。而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头脑有越多宽恕,其大脑的情商与心灵抵抗力便会与日俱增。那么在充满无常的环境中,就相当于拥有了一套弹性十足的心智模式,以至于在面对各种挑战与负面情绪时可谓“能进能出”。反之,许多心灵是进得去,出不来,因此只能依赖非健康型的自我压制。

第三步便是完成转化的关键一步——反转故事。

所谓的反转就是把此前对父亲的观感或旧有信条来个180度的切换。比如,一开始练习者认为“父亲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那么把这个信条反转为“父亲是我的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之一”。接着请专注在这份认知信条上,可以重复默念几次,也可以对此冥想一下。而后心智系统与大脑边缘系统如果觉得这契合自己深沉诉求,它会自动审视与完成编码,进而有机会成为强有力的正能量信条。

不论是在亲密关系中还是在其他人际关系中,我们都需要尊重每一个人的因缘。从整体角度而言,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其内在的智慧也是相等的,当下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表相特征皆与他们过去的心路历程或独有的心业(负性的心灵作用力)有关,而关于这一切我们是很难去随意评判的。从人天合一的和谐角度而言,“宇宙的心”爱每一个人,不论我们和他人之间是否熟悉或亲密。简言之,一颗心灵越是擅长宽恕,就越容易发现没有人能真正伤害到自己,以后每当我们遇到难以宽恕的对象时便使用这个策略,一旦形成习惯,意义非凡。

诚然,在生活中我们也一定曾经做过伤害他人或侵犯他人内在空间的事情,在那个时候我们也迫切希望寻求对方的宽恕。所以当我们在写那封信的时候,一旦深谙其理,便会明白其实在表达愤怒的背后恰恰是在表达爱。那封信绝对不是为了加剧矛盾,而是给予自己更多转识成智的催化剂。所以,只管安心地操练这些步骤,而后内在高等的潜意识或许自会提供一些直觉性智慧给你。(那封信不需要给对方看,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将其撕成碎片,而后扔掉)

每个人都离不开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许多烦恼包括非健康型压制也都来源关系的链接问题。宽恕的真正内涵是解放自己。当我们解放了自己,才能够去影响他人的惯性模式,他人会因为你的改变而自动自省。当然不排除有一些你所宽恕的对象他们依旧我行我素,但那是他们自己所选择的宿业。因此,通往自我人格完善与心理卫生的关键一步便是掌握宽恕的强大力量。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地转识成智,便会发现那些曾经激怒你的人,恰恰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层自我认识的机会,包括我们此生最重要的客体——父母。

假设一个人真的存在灵魂,那么或许我们可以进一步假定这个人的灵魂在进入娘胎前就已经设定好了自己所要选择的父母,选择了最适合自己此生人格修炼的父母。也许他们是不完美的,但或许是与我们最初那个人格修炼“蓝图”最为匹配的。那个“蓝图”便是你需要来人世间学习与进化的,而关于这一切最好的途径便是在各种并不完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来完成。

进一步识别压制背后的压力

压力是时常会光顾人们心门的不速之客。严格意义上讲,一个人只要有欲望和追求,就必然会产生压力。

压力的正面意义就是可以提醒心灵,不要见利忘危,不要言行不一,不要过度欲求,不要爱上重复旧有的模式,不要停止自我探索与人格进化等。而压力的消极意义也主要体现两个层面,一个是对身体的危害,一个是造成精神层面的痛苦,如上文所讲的非健康型的压制。

医学研究发现,在瞬间的应激性压力抑或适应性不良导致的急性压力(焦虑、恐惧)下,身体都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与皮质醇,从而让心率加速,引起大脑的高度警觉以便“主人”做出反应。然而这种化学物质一旦产生后如果没有合理地消耗掉,则会留在体内一部分,形成对身体微妙的负面影响。所以同样面临压力,每周运动几次的人,很自然地就可以把这些因压力产生的化学物质内耗掉,从而维护了身体的正常机能。而那些长期喜欢坐着或躺着的人的身体就容易堆积这些化学物质,因而许多慢性疾病往往先光顾他们。当然在尚未发展成严重的压抑前,不妨依靠一些最简单有效的认知疏导来调节它们。请你在脑中设想这样一个画面:你已经成家立业,有一栋别墅,一天你在外面庆祝自己的生日,这是美好的一天,然而当你回到家时,却发现自己的庭院里堆满了奇臭无比的牛粪,那么对于这般压力与负性焦虑情绪,你会做怎样的应对与思考?

毫无疑问,关于这一堆牛粪,当下存在着几个事实:

1.这堆牛粪不是你在网络上订购的,所以不存在“退货”一说。

2.眼下这堆牛粪看起来无比煞风景,也影响你的内在“风水”,你没有办法不恼火。

3.刹那间,你开始产生一个念头:为什么是我?

4.你开始感到一些无所适从与焦躁,因为就连你最好的邻居,也无法帮你移走它。

5.你可能打了110,但派出所只管立案做笔录,暂时无法协助你拉走这些牛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