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焦虑风暴
22671800000045

第45章 调和身心焦虑的十五个策略(23)

最后,要补充的是,站桩时最好与“禅”结合在一起。任何一位初阶者待功夫日长,精气神得以充沛长养,就可以一边恒顺自然地呼吸,一边在站桩中自然而然地体会人生无常。蓦然看去,它们实在了不可得,了无实在,而后心中洞然放空,没有虚妄。继续深入下去,就会觉悟到平日里的各种忽生忽灭的焦虑妄念,都是虚诳的。慢慢地,到达这个境界时也会体悟到和静坐中禅悦经验的类似效度。它与静坐禅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在身心相对动荡的环境中获得的真静,原则上对于广大都市心灵而言,或许更喜欢这种“水里来,火里去”的成就感。如果把静坐比喻为文火,站桩就是武火,平日里如果时间允许,建议在站桩后尽量再静坐一会儿(一文一武,一阴一阳),这样有助于精神世界的安定与精气沉淀,久而久之,必定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神”(神越足,焦虑就越少)。

所谓的“神清气爽”,应该就是我们练习站桩的最高乐境与回报了。但是对于有一定觉知能力的心灵而言,不应当去执着于这种乐静或任何禅悦的感受,因为它本身也是“无中生有”,源于自性。既然是自性中本已具足的东西,何须执着与攀缘,一切自自然然地来,一切自自然然地去。

所以,不论是站桩或静坐中培育出的副产品(禅悦、乐境、法喜),我们都不可去执着于它们,禅悦虽好,可一旦过度执着,反而会助长“魔”性,若生“魔”事,也应当了知乐境既从心生,应随心灭,一生一灭,一阴一阳,归于空性,而后放下即是。

补充

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因平日有一定的工作量,所以往往都是在夜间进行思考创作,时常于2点多入睡。熬夜一周不要紧,当熬夜一个月的时候,身体就感到有一些吃不消了,比如早上起来时也总是感到头晕乎乎的,在原地跑几步也显得有气无力,俯卧撑也做不了20个,中途还感冒了几次。在熬夜2个月左右时,体重就明显下降。而那段时间由于早上起得晚因而忽略了站桩。待认识到身体机能的下降所带来的妨碍时,我开始挤出时间重拾站桩,每日即便睡得比较晚,也不再落下,至少2次。果然不出几天,身体的精气神就开始快速恢复,头脑也再度变得清醒。当然初阶者可能不会这么快,因为我有长期站桩与静坐的习惯,基础在那里,所以连接上也比较快。坦诚地讲,如果没有站桩,我实在无力在每天身体略疲劳的情况下对着电脑屏幕在夜间工作3个小时以上。一个人对着电脑屏幕长时间绞尽脑汁创作是十分消耗能量的,对眼睛伤害也比较大。所以我本身就是这招“苦肉计”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我深知它的威力与妙不可言的长远好处。盼诸君珍惜它!

身心是一不是二,当身体机能严重下降或气虚时,即便一个人平日心境比较乐观,也会不知不觉地变得有点悲观或焦虑。一旦身体机能畅旺,血气充沛,再结合一些必要的运动与充实的生活,一个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也会不知不觉地变得达观。

盼诸君,成为这招“苦肉计”的护法使者与最大受益者!

女娲补天

从完形心理学系统的整体角度而言,某些时候烦恼和烦恼的解决之道就在一起,问题和答案也在一起,这似乎看起来就像一个悖论,也类似于中华禅学文化中的一些生活艺术:唯有停止改变的欲望时,改变才会发生。然而正如许多人从来都没有停下来且带上一份诚实与面对的破斥力去真正倾听自己的烦恼一样,如何指望他们真正地聆听烦恼背后的隐意呢?你或许还会问:为什么需要去倾听烦恼呢?

只因为过去一些残留的失落情感必须带入到此时此刻,而后个体便能运用正念去体察症状背后的潜在需求,并有机会知道如何去满足这些需求。因为力量只存在于此时此刻,对于一部分心病体验者而言,若一直停留在过去的创伤中与未来的幻象中来处理焦虑,除了体验到更多的焦虑外,对当下收效甚微。当个体在此时此刻开始感知到自己是如何去体验焦虑的,那么这个“知言觉察”的过程本身就已经是在释放一些残留的能量,同时也是将一些潜抑的心灵负荷意识化与表面化的过程。这样一来,非常有助于我们化被动为主动,从而坚定探索症状背后隐意的动力与进一步认识自我的兴致。也能够让“成年人的理性情感”早日当家做主,而不被“幼稚性残留情感”长期奴役。

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热心人骑着车跟在另一辆自行车的后面,前面那辆车的挡泥板咔嗒咔嗒地乱响。他扯着嗓子大声地对前面骑车的人说:“嘿,你的挡泥板咔嗒咔嗒地乱响!”

前面的人应道:“什么?”他又扯开喉咙大叫:“你的挡泥板咔嗒咔嗒地乱响!”

那人答道:“我听不见你的话,我的挡泥板太响了!”那个热心人这才认识到:“他根本就不需要我的干预。”

许多“心病患者”往往因为“我执”而觉察不到症状的隐意,从而我行我素、掩耳盗铃。许多苦痛的人都在问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指导师,如何才能消灭它们(焦虑症状),如何才能在短期内彻底康复……总之,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想祛除心病,追求所谓的心理健康与快感,而这恰恰进一步创化了抗拒心。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心理疾病不是人类在疗愈它,而是这些心病在疗愈人类。从哲学角度而言,心病或许也是人类灵魂的助教,一些心病引导人有机会回归阴阳互根的整体意识。

焦虑背后的心灵坑洞现象最初是由失落、空虚、沮丧的情绪演化而来,它喻指一颗心灵和自己最重要的本体与“成年成熟情感”失去联结的时候,“小我”的盲目幼稚性情感开始占据上风,而“自我”往往有时候却意识不到。当一个人持续感受不到自我价值与安全感时,内心就会有一丝空荡荡的漂浮性焦虑。而后“小我”会下达指令依靠各种外在的“追逐”来填充这个“坑洞”。最常见的就是暴饮暴食、盲目购物、酒精麻醉、物质滥用等,能高明到哪里去呢!

坑洞现象最初和早年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莫大关系。许多人由于没有从母亲或教师那边得到足够的安全感,也没有从父亲那边得到自我价值感,自体人格产生了一定的缺陷,就不容易看见自身本已具有的一些品质。然而,许多人最不喜欢做的一件事情便是去直接体验那份失落和分离的感觉。这对他们而言似乎意味着一种危险,他们害怕与这些感受共处,他们不明白其实避开这些风险的最佳办法就是去触碰这些“危险”。一旦进入感受的澎湃之海,心灵才有机会感受到自己的那个坑洞,而这意味着已经成功了一半。心理学先驱荣格也曾说过:谁要是学会了跟他的无力并存,那人就获益良多。当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坑洞后,接下来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温和觉察,我们可以将其视之为一种游戏抑或认识自我的一种乐趣。

觉察的第一度空间就是学会“不偏不倚的正念”,此书不少章节的内容中皆有正念的影子,因此只要多看看这些文字上的指引以及配合一些静心功夫,稍微有一点火候时就会体验到正念的实际好处。觉察的第二度空间是深度,许多初阶者在这方面通常因为自身的阻抗习性而被挡在门外,因此得不到微妙殊胜的体验。我们都知道潜意识就像一座冰山,它是无限宽广且无限深。而冰山所露出来的一角,仅仅是表面上我们所看到的一个行为,有很多初阶者连自己的行为模式都没有觉察到,所以觉察要往深处去探索。(行为→思维模式→感觉→情绪→伤害→恐惧→渴望→价值体系)

首先你有没有觉察到自己此时此刻的行为?该行为可能是焦躁的,可能是轻快的,可能是坐立不安的,可能是无所适从的,但不管是怎样的状态,背后一定有一份思维在撑持着这个行为。所以你需要再温和一点去看看自己的行为是什么样的思维模式造成的。而后顺着这个思维继续温和地参悟下去,一份隐隐约约的“感觉”就会浮现上来,这份感觉有可能是失落的抑或焦虑的。此时先不管自己的这份感觉是怎么来的或对应的是哪件事情,只需要进一步温和地对它说是,而后就会发现比感觉更深的地方有一份未圆满处理的情绪。现在用自己的慈悲心去谛听这份情绪,几分钟后你会看见这份情绪背后是一份“伤害”,而这份伤害有可能是自己造成的或是自己内在习性感召来的。

继续温和地走在这个觉察的时间线上,当你看见伤害的时候,就会发现比伤害更深的地方有一份强烈的恐惧或体觉不适。这种恐惧或体觉不适或许就已经比较靠近“初期焦虑印记”,而这份初期焦虑印记一定和当时自己的深沉渴望未得到满足有关,比如强烈地渴望得到父亲的肯定,强烈地渴望得到家庭的温暖,强烈地渴望得到小学老师的赏识,强烈地渴望在同学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等,而当这些渴望最终全部落空,就变成了无意识的失落残留情感。每当在成年世界遇到一些持久的挫败或叠加的压力时,就相对容易诱发曾经的那份残留的失落感。这份残留的失落感就会影响到成年情感的价值体系。带着这种不完整的价值体系,就容易在人生道路上产生一些“以偏概全”“非黑即白”的理性偏差错乱。这样一来,则非常符合心魔的胃口!

如果能够觉察到这一步,就说明“知言觉察”的能力已经基本合格,而最终的功课便是以充满爱的方式去填充那份失落的坑洞。

我们有一个防御机制,它只接受内心认为美好和舒适的经验,拒绝一切丑陋和痛苦的经验。由这个防御机制引起的极端心态,就是喜欢自我否定抑或极端的完美主义!这股自我破坏的力量让我们自己把自己的心一层一层地包裹起来,原先“纯真的心”俨然被它们催眠了一般,使我们与生动活泼的当下强行隔开。所以,现在是时候来处理自己的心灵坑洞了。当你看见导致焦虑坑洞形成的最初失落情结时,花几分钟时间允许那个坑洞的部位(头脑或胸口)跟随你的呼吸一起呼吸,并且对这个坑洞说:“我看见了!”

能够看见自己的坑洞,且感受到自己的软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而后不妨继续停留在坑洞中,允许自己害怕,允许自己无能,允许自己不完美,即使感到十分软弱,也一直爱着它。就这样一股自性之光便会射进幽暗的坑洞,一股大自然的力量会帮你净化一些东西,而你就像一个好奇的旁观者一样看待整个变化。诚然,我们都听说过“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而笔者此处谈及的女娲补天是个隐喻,它喻指一个人应该修补他内心的坑洞。当一颗心灵感受到泛滥的负性情绪时,就好比内在天地正在经历一场水灾抑或火灾。其实对于一个已经走在自我调心道路上的行者而言,不论自己的内在空间遇到怎样的大水灾、大火灾、大风灾、大瘟灾,我们都要效仿女娲补天的精神,我们也应“炼石补天”,我们也可炼出五彩石,我们的五彩石就是经由我们自己净化各种情识后得到的正念。

为了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于喜怒哀乐中强化正念的品质以及正确把握“女娲补天”的精神,提供几条建议:

一、当一些内在冲突的状况被允许出现在意识空间里,我们偶尔会感受到比向内观照之前更深一点的小痛苦,而后我们自然会想要逃开这个痛,但我们会卡在抗拒里。诚然,有些业习相对容易解脱,而有些大业习则不容易立刻解脱。这个过程有时候就像是艾灸,当艾草的热量(观照)渗透下去,你开始会感觉到有点痒痒的(表层的情绪),慢慢地也许它会变成小刺痛(过去被压抑的深层的情绪),那时你会非常想要把艾草拿开(停止观照)好减轻痛感。这个就是自我觉察过程中会遭遇到的第一关:抗拒。如果你知道这个小痛感是正常的,是疏通淤塞能量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如果你知道小刺痛之后就是畅通无阻,如果你知道只有那些浮现到意识空间里被你看见的才能有机会被释放,也许你就会比较顺利地通过这一关,从“抗拒”来到真正的“接纳”。

在宽广的接纳情怀里,你心甘情愿地迎接任何浮现上来的觉受,且慢慢沉住气,全然地体验它们,无论此时此刻出现的是什么感官经验。慢慢地,恐惧的气机就开始对你臣服,当你懂得什么是无声无息地无为接纳,当你经历过“痛苦”在接纳中消融的过程,你就会对这沉淀的旅程有更多的信心,你的脚步将会越来越稳。

总之,你必须先接纳自己的不接纳,先原谅自己的不原谅,先宽恕自己的不宽恕。

二、此时此刻没有“对的状态”要保持,也没有“错的状态”要摆脱,没有一个感受高于另一个。当你感觉很美好,且敞开心门并和所有存在的经验融为一体,那的确是很棒的感觉,你可以庆祝并让它加深你对美好的信任且遍及到你生活的全部。同时,当我们有时感觉很悲催或很焦躁时,不可就此总结认为自己失去了什么或是哪里出了问题,而应该视其为一个邀请函,它邀请我们打开这个新的经验。此外,当偶尔的小痛苦或迷茫情绪再次出现时,它正等着你的正念之光去照耀它,去理解它,这个正确的心念就会把痛苦和迷茫从心灵的黑暗角落解放出来,而后这旅程将会继续、继续、继续,直到解放……

有时候不是我们在疗愈烦恼,而是烦恼在疗愈我们,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回到整体,一些小痛苦反而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觉知能力的把握。而亚圣孟子讲的“人之初,性本善”中的“善”,不是我们世人所理解的“善良”的意思,而是那个“空间”,那个超越善恶、对错,所有二元对立且广阔无垠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