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焦虑风暴
22671800000004

第4章 自序

观天下,纵使我们身处科学技术与网络资讯如此发达的昌明时代,但绝大多数沾染慢性焦虑的心灵在寻求安心之道的过程中,仍然如入歧路的亡羊一般,茫茫然不得其本。每年更有不计其数的人因持续的无明沮丧,最终踏上了自我毁灭的路径。因此,当下对于身处“心灵灾区”的人而言,亟须更多自我认识的智慧来重新审视烦恼背后鲜为人知的蜕变哲学。

当下,已有大量中学生、大学生、社会精英、创业者等被各种各样的慢性焦虑情绪和灾难性联想所奴役,就像喝醉酒的人,想努力走直线却总是走不直。据不完全统计,沾染这些心灵梦魇(广泛性焦虑、强迫情绪、抑郁情绪、社交恐惧、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心境障碍、适应性障碍)的总人数已经不亚于乙肝与糖尿病患者的数量。笔者在诸多咨询疏导的工作中,已然发现七成以上的来访者皆是素质偏高、道德感偏高的一群人。这些伙伴的精神状态多半是由于早年失落的教育创伤与初期焦虑印痕在青春期或进入社会工作后不久而呈现间歇性或持续性的无明焦虑,其社会功能也受到极大的影响,且才华上也被蒙蔽。

此时,当有缘的读者朋友们捧着这本书,或许也是由一些因缘所决定。然而这本书现在不在外头,它就是你自己的一部分。此书全程以过来人的角度向你阐明关于“焦虑障碍”的许多真相,它会让我们明白过去的自己借由怎样错误的心气反应、深层习性、价值体系与种种限制性观念而对眼前这个“焦虑故事”造成的强烈影响。

这本书和市面上大部分自助书籍一样,不可取代专业心理治疗师与精神科医师的建议。它也不是在告诉你要如何消除一些东西,它更像是一本心灵哲学书籍抑或笔者与你之间的一番家常话,其“唠嗑”的主题就是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焦虑,而后开启自性中本来就具有的智慧,拨云见日。

本书从头到尾致力于“助产士”这个功能定位,且以手指月,针对一些慢性焦虑障碍(强迫性情绪、漂浮性焦虑、预期焦虑、对立冲突等)提供了许多良好的成长切入点与辅助性策略,也包括在附录长篇隐喻对话中隐射的心理卫生之道以及针对常规烦忧的调适性建议。不过能否将它们善加应用,则完全在于我们自己是否可以放下一些既有的所知障并愿意从简单易行的地方切入。

蜕变之路有百千步,但是最关键的基础步伐永远就那么几步。当一颗迷惘的心灵有了一些必要的辅助心理学的护持,其在心灵蜕变的道途中必定会找到踏实的捷径,同时对日后遇见的其他心理学辅助法与专业心理治疗或许会更加得心应手,且不偏离中道观。反之,若无踏实的基础,未来一切的“心灵建设”恐怕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诚然,心灵的自由不是我们需要做多少事情以后才能到达的一个“终点”,事实上在多半情况下它只是一个起点。许多沾染各式慢性焦虑障碍的心灵,在过往的10年、20年中做了大量干预“症状”的事情,却依旧没有端掉病灶,只因为他们努力了10年,也没有从对症状的被动抗拒、习惯性吞忍压抑、早年初期印痕以及限制性的观念中彻底解放出来。所以不论他们学了多少积极心理学,拜访了多少位心理指导师,其所作所为都更像是在泥坑中洗衣服。

自我调心或修心根本无法被简化成一种固定不变的公式或口诀,真实的智慧体悟必须扎根于我们踏实的律动与精进的经验之上。此书聚焦于慢性焦虑障碍,但是书中尽量淡化在案例方面的心路描述,只是点到为止,力求在有限的版面中侧重于方法与正见的分享,因为我们深知对于已经被烦恼纠缠多年的自助心灵而言,当下最需要的不是关于“症状”方面的常识描述,而是实实在在的辅助性策略。

此书千言万语只希望集中火力协助部分有一定契合共鸣的“自助者”打破一些旧有的行为模式与观念牢笼,而后踏踏实实地遵循自己的脚步与速度,借由一些科学的烦恼观与辅助性策略,为自己播下一些影响日后蜕变深度与进程的正能量种子。阅读此书,并非要按照从头到尾的阅读方式,读者朋友们可以先参考目录,从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亦可。当你初步阅读完此书,或许能即刻发现造成当下未能蜕变的许多原因,并且知道过去的一些陈旧的习性是如何瞒天过海地成为烦忧的推波助澜者的。

究竟是什么引起了我们无端的焦虑与症状固结?究竟还有哪些线索会使自己感到醍醐灌顶?或许通过此书的助缘,最终你会发现“强颜欢笑”的背后也会有“破涕为笑”的一天。

此外,人们的“小我”在阅读书籍的时候时常因为某处未能通达理解而心生烦躁,并不再打算继续阅读下去,这种现象恰恰是中了心智中深沉习性的“阻抗机制”的陷阱。人的“深沉习性”是不希望被改变的,因为这样一来,它们就没有存在的合理性了。所以,一旦发觉自己潜意识中的某个“内在小孩”在阻止自己阅读此书,仅仅只是因为那个“内在小孩”已经预感到若是遵从此书的建议,有可能会让“主人”进步。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也请尽量不要思虑太多。尽量依靠自身的直觉进行领悟,因为散漫的思考是不能令你解困的。同时,也请对自己再仁慈一些,你也许并不完美,你肯定不完美,可是在此时此刻你只有自己这个合作伙伴,别无他选。总之踏上自我蜕变之路前,首先得从完全接受你自己现在的样子(本来面目)开始。

朋友们,天地间没有莫名其妙的苦会莫名其妙地存在,还有苦一定是我们有些事情还没有做足,抑或不够用心。此书注定只是探索,不是终点。或许路标已经树好,航线已经标明,但还有不少苦痛心灵在某些阶段依然需要专业心理医生的介入会比较好。

此书的撰写与付梓有一个重要的外力助缘——一位莫逆之交(笔者人生挚友)的正能量推动。当笔者在心中有了这样一个写书的志愿时,曾得到了南京布尔特医用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仲恒平先生的精神支持与协助。他亦是一位充满正能量的社会杰出人士与国学文化传播者,与他的多次促膝而谈强化了韩非之初心,大大提前了此书创作的时间,特此真诚感谢!

借助这个因缘,也要感谢过去十年里对笔者有过启蒙的心理学家,他们分别是上海复旦大学心理系孙时进教授、上海师大心理系傅安球教授、已故心理学家钟友彬先生、北京林业大学朱建军教授、台湾大学心理系黄光国教授、台湾国学与禅修导师张庆祥、台湾政治大学教育学系郑石岩教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数位研究生授课导师,还有诸多对笔者的思想产生过影响的欧美心理学前辈与同仁朋友们,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需要特别感谢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傅安球教授、CCTV特邀心理专家徐清照教授以及澳门城市大学分析心理学曹昱教授在百忙之中阅读此书并为它作序。

最后,笔者真诚祝愿广大的读者朋友们,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千金方”,从而不断拨云见日,螺旋向上,再现美好的人生!

韩非

2016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