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焦虑风暴
22671800000005

第5章 探秘焦虑——化繁为简(1)

究竟是谁从梦魇中走出来投入世事的梦,又从世事的梦走到梦魇里头呢?究竟这个做梦的人是谁?究竟是谁在“梦”中沉浮?面对各种焦虑障碍,我们一定要化繁为简,将最朴素的道理扎根于心识中,而后无为而为斩断心中的葛藤,用最单纯的理念发掘活泼的生命力与无限的希望。

探秘焦虑障碍与初始疗愈心态

原则上,偶尔有一些焦虑是好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审视与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是我们拥有成熟烦恼观的必需品。然而无数人正在被过度的焦虑情绪所奴役。我们不禁要问,强烈焦虑情绪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在作怪?

每一颗苦痛心灵如果没能从强烈的焦虑情绪中洞见到烦恼的究竟意义,就会不知不觉地荒废此生,直至遗恨一生,现在,我们不妨利用这些焦虑让自己先知先觉。

认识常规焦虑与另类焦虑

我们国家已经从工业化期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其中有一些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沿。不可否认,现代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满足。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在我们国家感到内在快乐与平和的人数量也在快速增长?

我们的确有幸生活在如此昌明繁荣的时代,但是罹患慢性焦虑症状的人数每年都在急剧攀升。如今,关于“多半人都会焦虑”这个话题亦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共鸣,只因为焦虑已经蔓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人在夜深人静时,其心声是共通的:谁可以告诉我,焦虑情绪究竟从何而来呢?到底应该如何做才不会产生焦虑?

导言

其实,焦虑的本质是恐惧与不安,是一种失落的情绪和最原始的自我价值体系与客观世界不断发生碰撞后因持续受挫而形成的否定性的自我压抑。引起焦虑的因素有很多,常规的诸如:

钱不够花,车贷、房贷、各种开销等压力;

完美主义,对一些现象总是看不惯;

占有欲过强、易激惹、易躁动、易计较;

过度的自艾自怜与自责,久久不能自已;

怀揣心想就能事成的幻想,并频繁破灭;

不合理的目标,动不动就想立刻成功;

与他人比较而产生不平衡与嗔恨之心;

零失误的发展观,不敢犯错,不适应变动;

患得患失之苦,求而不得之苦,预期恐惧之苦……

当然,关于引起常规焦虑的因素还可以一直排列下去,不过,面对各式各样的常规焦虑情绪,许多心灵都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找到调和的办法。多数情况下只要及时做一些精神减压以及调整一些人生观、烦恼观即可达到心理卫生之道,而不至于发展成慢性焦虑状态。

然而,此书重点要谈的不是那些因为欲求太高或求而不得所产生的正常焦虑情绪,而是那些在瞬间可以让心灵坠入惊惧或苦难的沼泽地的各式灾难性联想。它们是极端焦虑情绪的浓缩标本,也是人类烦恼中最强烈的一种;它们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莫名冲动,其本质是一种强烈的不安感,且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它们就是心魔的主宰,若不能找到应对它的科学策略与安心哲学,这些苦痛的心灵就很难看见希望,只能不断地内耗。

越来越多的都市心灵被这些莫名其妙的漂浮性焦虑与灾难性联想所奴役,已经严重影响到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这种灾难性的联想与强迫性的患得患失如同条件反射般会间歇性地跑出来,在临床上通常被定义为强迫情绪、强迫联想、广泛性焦虑、突发惊惧障碍等。其所担忧的对象并不具体,且有可能经常“跑来跑去”,但那个核心的且欲罢不能的“怕”的属性却没有多少差异。这些“怕”的情绪一旦出现,往往又会引起一些躯体上的紧绷感,诸如喉咙堵塞感,后颈部到后脑勺这个部分僵化发紧,头部有明显的紧箍感,抑或许多人也会明显感觉到肠胃的痉挛与难以描述的不适感。这些情绪,若持续一年未得到纾解,心境状态就相当于坠入了心灵炼狱,这种有毒的情绪会让许多足具才华及潜能的人们频繁地感受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可奈何。

在实际的心理疏导工作中,我还发现许多天马行空、层出不穷的顽固性强迫观念,强迫行为背后的核心症状也都是一种深深的焦虑——当事人觉得不去机械化地重复一下便会发生什么不测。也就是说他们心底深处残留着一份强烈的初期焦虑情绪,内心充满失落的情绪“坑洞”与对立性的冲突。

然而,有谁希望自己长时间生活在这种充满破坏性的情绪“坑洞”中呢?那么,面对这些焦虑情绪背后的“坑洞”,如何在平静中打下平衡它们的基础?

慢性焦虑情绪是“坑洞”不是黑洞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宇宙中存在着的“黑洞”所产生的引力场非常强大。它会主动吸附恒星、彗星、星云等天体,且任何物质和辐射一旦进入黑洞的一个临界点内,都将很难逃脱,科学家甚至已经证实,即便是目前已知的传播速度最快的“光”,也逃逸不出黑洞的“魔力”。

其实,“黑洞”对应人类的内心而言,不过是极端恐惧焦虑的幻象罢了,当一颗心灵恐惧到无法面对所有的一切时,那便是心理上的黑洞现象了。但诸多事实证明在心灵层面的“黑洞”只是一个心识的幻象,它依然无法离开“心”的作用力,也就是说在黑洞之前,“心”才是一切体验的主宰与先驱,“心”才是内在宇宙宪法的制定者。若离开了“心”,不管是黑洞或炼狱,你说它们根本不存在也是可以的。因此,本书中之所以在一些地方使用“坑洞”,而非“黑洞”这个词汇,主要是强调这个洞是可以被填充甚至填满的,它不是一个让人束手无策的怪物。

没有人的内在状态天生就是冲突的,也没有一颗心灵是突然就沾染上烦恼挂碍的,各种天马行空的焦虑情绪之所以成为一个“卡点”,一定是经历了一个“造化”的过程。多数情况下不是先有了极端的冲突才开始产生痛苦,而是先有了隐隐约约的漂浮性焦虑才开始一步步创化出所谓的持久症状抑或病灶,而这个漂浮性焦虑背后也许是一份“失落”,也许是一份“惊吓”,也许是一份“创伤”。总之,因早年心路不同和外在的成长环境上的差异,那股无意识初期焦虑所投射的症状面向也不同。有的人表现在强迫联想上,有的人表现在穷思竭虑上,有的人表现在社交焦虑上,有的人表现在一些特定的仪式重复上。在我孜孜不倦地整理一些观点时,便深深领悟到,背后有多少“选择清醒”的焦虑、苦痛的心灵促成了我们不断自我改进。而在此书有限的篇幅中,我将聚集所有的心力,重点针对漂浮性焦虑背后的“坑洞”下手。

当下影响都市心灵最广泛的“坑洞”,就是“焦虑坑洞”,而造成持久焦虑的原因则有很多,包括对心病认识的坑洞、后天的教育坑洞、青春期敏感坑洞、自卑心理坑洞、超我的过度评判坑洞、信念系统坑洞、信仰的坑洞以及幼年时期遗留下来的创伤印痕坑洞等。它们就像在心灵上挖了一个又一个的坑,一不小心就会让满载压力负荷的“自我”沦陷其中,而后必定会让个体感受到无尽的失落感。彼时若缺失科学、智慧的导引,我们就会被这些不明的焦虑感所奴役或吞噬,这样的心境状态若持续数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势必会严重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此外,焦虑情绪已经成为许多有心理障碍的人群的核心症状,当下还有不计其数的亚健康人群也体验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而且,从古至今它也一直都是影响人类最广泛的负性情绪之一。因此,如何正确面对与调和各式各样的焦虑情绪俨然已经成为未来心理卫生中最重要的大课题之一,也是每一颗烦恼心灵都需要了解的。

不可否认,焦虑给人的感受是苦的,而苦又是人生的本质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的旅程就是消极沉沦的道途,我们恰恰可以通过苦来完善自己的人格与心性。无数过来人的经验证实,离苦得乐的滋味或许更能让人体悟到持久的幸福感,就像一个人饥饿时,见到食物便会觉得幸福。有了苦的反衬,或许可以让人更加珍惜中道的生活观,而非率性地脱离中道,让精神世界不定期处于“极反”的颠簸状态。

慢性焦虑症状为何会固着多年

一、无意识初期焦虑的诱发与置换;

二、后天能量场不足,早年失落的教育;

三、主动的过度关注进一步搅动了“自然”;

四、许多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违背“道”;

五、现代心理学对有些症状尚无法圆满解答。

如果要形象、通俗一点,也可以用隐喻表达:在一次偶然的恐惧经验中,我们的头脑由于不了解心智运作的一些规律,不了解一切现象内在的无我、无主本性,当时由于内心安全感不足而处于紧张状态,“某个内在小孩”便无意识地抓取了那一束电光火石般的错觉,瞬间,潜意识便把其定义为一种“病”,潜意识中的某个尚未成长的内在小孩就把这个“妄相(症状)”当成了内在力量不足的“替罪羊”,并十分满意自己的创作,结果居然被这个“妄相”反催眠。也就是说原先仅仅是一股纯净的恐惧能量被某个极度缺失安全感的内在小孩从汹涌的经验之流中切割出来,然后将之概念化成独立、持久不变的能量实体。而当事人的表层意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由于“理不通,法不明”,默默地采取极端的抗拒与忍受,结果把这个原本虚幻不实的精神现象固化成一个条件反射性的无形病灶。于是,我们开始了长达多年的自我折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欲罢不能,这就是症状固着的一个缘起。

如果从“大众时髦语言”的角度而言,最根本的原因是对这颗心了解太少。原本人出生就带着一股纯净神圣的能量,但是在其生命的旅途中渐渐被各种恐惧的教育浸染了。原本纯净喜悦的能量在长期压制的教育下变成了恐惧、强迫、焦虑、抑郁等负能量,它们慢慢地积累在我们的身体里,积累在我们无意识的隔离带中,久而久之,原本能量畅通流动的精神活动开始出现阻塞,失去了柔软和活力,变得僵硬,并出现了不同的慢性焦虑症状。而许多苦痛心灵长期迁延反复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那颗心了解太少,没有训练出真正的精神定力,所以,心一直被妄念所控制,然后越来越昏天暗地,逃不出这个恶性循环。

不论症状是什么,请接受它的助缘

在这个世界上有不少“心病”可能不是人类在疗愈它,而是它在疗愈人类。一些心病使人们有机会去修正早年自己预定好的那个人生剧本,使人们意识到“失落的印痕”与“未完成的事件”是如何影响着一个人的未来。在这个探索与领悟的过程中,个体不断地领略到因果定律、无常定律、小我防御系统的鬼斧神工,而后为之臣服,放下一些“超我”的执着,开始学会尊重万物、倾听万物,并打破吞忍、压抑模式,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愤怒与力量。而后依靠更多地认识自我的智慧开始慢慢地回归中道观,从而开启更多的平常心与破斥力。而这时,真正的修心、调心才刚刚开始。

所以,自我修心的第一个正见就是不要再把那些浸淫多年的慢性焦虑障碍当成是“魔鬼”。只要我们把它当作敌人,疗愈就永远不会发生。如同催眠术,即使有些人通过暗示忘记了那段不愉快的经历,但是个体对烦恼的分别识依然存在,个体的“患得患失情结”依然存在,并没有从不愉快的经历中得到真正的转识。很多年轻的催眠治疗师对一时“姑息消弭暗示”取得的假象洋洋自得,实际上储存在心灵深处的烦恼并没有因为暗示就消失掉了,或许只是被一种更加魔幻的方式压抑得更深罢了。同样,“焦虑的种子”也是无法被人为消除的,也没有消除的必要,它只能被转化。如同一滴水,我们如何能暗示它彻底消失呢?只能让这滴水融入大海,接受大海无所分别的自然造化与净化,才是最佳道途。而且,当我们在暗示它或转移它时,说明我们在怕它!如果带着意图消除它,便代表我们已经承认它是魔鬼。既然是魔鬼,哪有那么容易被我们消灭,到头来估计是它消灭了我们而不是我们消灭了它。

瀑布为什么不会产生“疾病”?因为那段汇入大江的水流不会想要去除高山上的源头,也不会去对抗眼下的深渊,它没有任何对立分裂的意识,它活在整体中,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所以,从身心系统观的角度而言,或许当一个人活在整体无对立的意识中,即健康的状态;活在分裂的对立意识中,即生病状态。

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