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焦虑风暴
22671800000038

第38章 调和身心焦虑的十五个策略(16)

几乎所有人都听说过:思伤脾、怒伤肝、恐伤肾、惊伤心。中医运用这样的原理,对一些特殊的穴位进行反复按摩刺激或针灸(不可自己尝试),结果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器官所对应的经络都有一些“开口”在人体的体表上,若能通过一定顺序并结合一些正能量语言来刺激它们,就可以获得两个巨大的好处:其一,可以卸掉一些储存在脏腑中的压力;其二,传递给大脑后,大脑会释放一种内啡肽的“兴奋剂”,而这种化学物质可以使一个人的情绪愉悦度大大提升,它对情绪的提拉作用就如同荷尔蒙对生殖能力的重大辅助作用一样,不可或缺。那么,今天我们之所以需要依靠能量经络学来协助心灵,最深层的利好因素是因为它可以在我们修复早年人格创伤的过程中给予强力的辅助性支持。

我们都知道,许多焦虑苦痛心灵都有一定的“吞忍型人格”在深刻影响着其情绪与生命品质。而吞忍的背后就是一颗心灵曾经接受了数不胜数的负性指令,诸如:你怎么搞的;你真让我失望;我没让你这样做,谁让你这样做的;你怎么这么笨,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你为何就不能像人家那样;你怎么这么胆小;你为何总是做不到等。而这些带有“压抑负荷”的信息皆是早年家庭教育者与小学教育者无形中对一个缺乏“分析式心灵”(理性逻辑判断能力)的青少年实施的持续负性催眠而形成的心业种子。

当一个孩子持续被以上这些低频负性能量的批判声音所奴役时,他的心智系统就会像一个喝醉酒的人,想走直却总是走不直。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在青少年前,大脑的脑波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容易被催眠(暗示)的状态,不论外界向其传递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评价,只要重复的次数多了,就会被潜意识无条件接收,这真是一个令人震撼的信息。不少苦痛心灵在孩提时代拥有天生的勇士人格属性,本身一点都不脆弱,也不胆小反而具足成为时代弄潮儿的一切顽强特质,仅仅只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太多的错误教养与破坏性批判,所以内在勇士的力量大部分都被屏蔽与抑制了。这些恐惧性教育内化成了他们的“超我”,于是“超我”转过来对“自我”说:你不应该表达你的愤怒,你甚至不应该有愤怒,因为那是充满危险的……你的人生中不能没有焦虑……

当一个孩子进入青春期,由于“超我”的力量过强,而“自我”又处于能量不足的时期,因此只能继续采取“吞忍压抑”的方式活下去。在多事之秋的青春期,“自我”不仅没能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愤怒,反而转向对自己进一步表达愤怒,制造二次伤害。更糟糕的是这种吞忍的心气模式若没有得到合理的转化,会一直延续到青年,中年,老年,这就是经常有人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的根本原因所在。禀性一旦被强化十年以上,改变起来的确会充满各种无意识的阻抗,一些深沉的心魔也不愿意丢弃这份“幼稚性情感”的好处。当一些吞忍型苦痛心灵的青春期结束,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时,一旦遇到一些持久的工作压力或生存压力,就会下意识地压抑自己的能量,而不是呈现出“勇士人格”逆流而上的本来面目。

凡是压抑的能量都不会消失,而人的内在空间也是有限度的,它们皆会遵循量变到质变的“质量互变律”而转化。

此书其他章节中所阐述的“幼年情感模式”在大部分情况下就是被这种吞忍压抑的能量所诱发的,而后幼稚性盲目的情感反应会占据上风,取代那个“成年人”当家做主。这就是为何在强迫症、焦虑症的世界中,许多患者也都清楚自己的担忧是非理性的,可往往依旧不由自主地选择遵从它。

我们所探讨的幼年残留情感,其背后是一份深深的自我人格压抑与自我需求压抑,它亟须在意识层面通过一些特殊的能量释放,解放大脑边缘系统中的无意识焦虑负荷。其中最独到的方法便是依靠传统阴阳五行原理和经络能量学原理,再结合一些西方心理学的方法,倘若操作得当就可以达成释放大部分焦虑负荷的目的。

“幼年情感模式”虽然给成年人带来了巨大的焦虑与麻烦,但是根据阴阳互即互入原理,它之所以喜欢感召各种焦虑性的故事,不是为了伤害成年人,而是试图借由那些“担心”的故事(症状)来做功课,期望在这份功课中能够处理那份“未充分掌握的能力”,同时也不甘心让内在的勇士人格无重见天日的机会。所以说,“幼年模式”的积极意义就是在提示“成年模式”协助它完成这份愿望:表达自己的力量以及平衡自己的愤怒。

进一步认识拉扯性信念

人们在一些励志书籍或激励性视频中学到了许多令人热血沸腾的口号,但往往没过多久这股热潮就会慢慢地自动消除,这究竟是为何?许多人明知道某个目标的重要性,况且该目标只要通过合理的努力就很有可能成功,但即便如此,个体依然无条件选择让拖延与怠惰情绪蔓延开来,这究竟是为何?无数苦痛心灵一方面希望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另一方面又并不愿意放弃焦虑不安的生活模式,这究竟是为何?

许多人的潜意识中都安装着一些会阻碍心灵达成愿景的软件,这些软件都是自动化运作的,总是在个体树立完目标或喊完口号后跑出来使劲拉扯。这样一来就如同一边踩油门,一边踩刹车,动弹不得。的确,在市面上销售的大多数心灵畅销书的共同主题之一便是教导人们乐观积极思考的重要性。人们都深知积极思考的意义,但很多人的潜意识在成年后便已经确信自己的人生“就应该是悲惨的”“注定是不顺意的”“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我没有能力应对剧烈的冲突”“这辈子恐怕都无法获得自信”“我做事情总是很难有始有终”……而这些束缚性的信念通常隐藏得很深,并不容易被理性意识觉察到。

从嘴巴里说出来的成长目标与心底深处的自我认知或自我概念是严重不匹配的,比如当一个人对自己说肯定的陈述语句“我是最棒的”时,其潜意识中有一个心识却认为“自己是最笨的”,而且相当有理由与底气支持这个错误信念。有些人频繁地寻找心理咨询师,希望获得改变,但是他们的潜意识深处并不希望自己彻底摆脱焦虑,也就是说他们对当下的习性反应模式与焦虑心气模式是持有留恋情结的。有些心灵甚至在青少年时期,潜意识中就被植入了“我不配获得他人的恩惠”“我不配获得他人的帮助”“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想法,以至于深刻地影响到青春期、成年期的心理潜能与人际关系。

如果一颗心灵没有从这些包裹着自己的拉扯性信念中“破壳而出”,那么当他越是在喊一些激励性的口号时,或许会诱发越多的焦躁感或压抑感。一个人不想要达成平衡式人生,不想要彻底摆脱痛苦,不想要彻底终止自我破坏的无意识行为——听起来似乎令人匪夷所思甚至滑稽不已,但这就是既存的普遍性心灵阻抗机制。

所谓的拉扯性信念就是一个人的“内在小孩”,每条拉扯式信念就相当于一个“内在小孩”,所以实际上无数人的心中应该都有一个“内在幼儿园”,而这个“幼儿园”会操控影响成年人的“大学”(一切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

有个男士完全具备独当一面与创业成功的特质,“自主创业”也符合他的一些个人抱负。但是10年过去,15年过去,他迟迟没有付诸行动,等到他自认为放下一些抱负后,光阴与机遇早已不等人。经过深层的分析,发现他的潜意识中有两个极具自我破坏性的拉扯性信念,而这就是他通向成功路上的最大拦路虎。

小时候他可能受到了周遭大人们许多关于“借钱不还”的事件的影响,对此十分不解与反感。长大后又经由一些错综复杂的生活经历,其潜意识中渐渐就植入了“一有钱就会面临被人借款的不良企图”“被人借钱是非常痛苦的事情”的拉扯式信条,因此15年下来,他的创业抱负就一直被这两个极具破坏性的潜意识束缚性信念所牵绊着,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要他一想到创业目标或财务目标时,他的肌肉似乎都会呈现出收缩紧张的状态。

如果一个人的目标与内在的自我概念或自我评价高度一致,那么只要他一想起那个目标,全身的细胞似乎也会跟着欢欣雀跃。这方面通过一些生物反馈仪是可以测试出来的。

有个中年男士继承了父亲的一笔遗产,却在5年的时间里就把这笔数额不少的遗产给耗尽了,其缘由并非他胡乱高消费抑或各种“败家”。当他父亲去世后,他的身边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些投资理财专家,虽然这些专家都不是骗人的,但是他听从了这些专家的各种理财建议,诸如购买了多份表现平平的基金,投资了两套地段相当优越但有价格泡沫风险的房子,又把剩余的资金投入到一家美容美发店。两年过去,他所投资的每一个项目不仅没有盈利,反而呈现完全相反的一幅景象:基金被深度套牢,美容美发店关门,两套投资性房产价格也下降了3成。然而他并没有因为投资失利而心生抑郁沮丧,反而表现得异常“淡定”,似乎这般失利符合他的深沉意图。他“越挫越勇”,卖掉基金后其注意力又被一些时尚连锁餐饮店所吸引,很快就把资金全部投入其中。不过,两年后餐饮生意皆因为持久的入不敷出而失败,而在关门后的一段时间内,他的睡眠质量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只是因为他认为父亲在世期间,他自己的表现是一个十足的不孝儿,时常酒池肉林,玩物丧志,因此其潜意识中的“超我”便心生无尽的自责。这种过度的自责在心灵的无意识深处植入了一个极具自我破坏的信条“我对不起父亲,我不配拥有快乐富足的人生”。

简言之,一个人的内心是如何自我设定的,外在就容易跟着配合,这个就是潜意识里应外合的基本原理。正因为这条束缚性信念的强力牵绊,他的潜意识开始吸引感召“既不快乐也不富足”的人生状态。这个束缚性的拉扯信条吸引了集体潜意识中的大量“同谋”协助他完成这个“业力”(心灵反作用力),这听起来令人觉得怪诞不已,但却是事实。

有缘读到此书的朋友,稍微自我检视回顾一下,便会发觉在某些地方拥有不少类似的体验。

“里应外合”的现象充斥于无数都市心灵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有的人因为对当下所使用的轿车充满了厌倦感,并同时朝思暮想着拥有一台更高级轿车,然而其家人却并不同意在短期内更换轿车,因此他把这种烦闷的感觉进一步投射在正在使用的这台车子上。由于潜意识需要找到一个更换汽车的强力理由,因此这台车子没过多久便开始出现一些故障,似乎也在积极配合着主人的这个潜意识。反观,有的人购买了一辆开了5年以上的二手车,由于是人生中的第一台轿车,对其倍加珍惜,使用过程中也总是保养到位,呵护有加,在他的潜意识中认定该车子是非常耐用以及不易出故障的,果不其然,在自己再次使用此车的5年中,并没有发现什么明显的大毛病。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事情看似只是巧合,但其背后都有一股极其强大且冷酷的动力会根据我们头脑中无意识的指令创造出符合个人深沉习性的情境。人的心念不会对外在物体造成移花接木式的变化,但的确会影响到心外之物的物理分子的振动频率,这个也符合心物一体的感应原理,而在东方哲学中也常讲“一切外障皆是内障的感召”。

天地万物都有不同振动频率的能量,共同成长在同一个场域内而形成一个大磁场。或许我们的“心”就是“宇宙的心”的一部分,或许我们所渴盼的一切特质其实在整体心性中早已拥有。就好比说如果有人告诉你他非常喜欢吃芒果,那么这就意味着他曾经一定尝过芒果的味道,如果他没有尝过,则不可能对一个陌生且未知的东西说“非常喜欢”。同理,我们所找寻的自信、力量、宽广、智慧的种子都含藏在深沉的心识中,只要将覆盖在上面的“垃圾”(拉扯性信条)敲碎,正面的那部分便会自动浮现,因为它就在那里。

以下这些话是否让你觉得“似曾相识”?如果是,就说明我们的无意识中潜藏着极具破坏能量的自动化软件程序:

不论我怎么做他们总是不满意。

我不配拥有他人的爱与帮助。

我注定需要过上悲凉的生活。

我很难交到真心的朋友,我很孤独。

我的心病总是摆脱不掉,我很无力。

我总是半途而废,很难坚持到底。

有太多东西在束缚着我,我无力挣脱。

我似乎天生就是自卑的,我是不被重视的。

老天对我非常不公平,我是不幸的。

如果不提前焦虑,会对不起他人。

我是一个没有力量的人,也很难爱自己。

我似乎很难成为一个自信的人,我很难不在乎他人的眼光。

我这辈子似乎都只能苟且偷安,成功对我来说是充满艰辛的。

其实,我们被“冻结”的创伤不在别处,此时此地就和身体在一起,我们可以等待它再度爆发,但无论爆发多少次都可能无法彻底耗尽,因为这种爆发是无意识的。我们必须将无意识背后隐隐约约的冲动彻底意识化,且有意识地在这副身体盔甲的肌肉紧张上做功课,这样一来情绪能量的郁结就会被释放,冻结的恐惧能量会解冻、融化乃至重新流动。通过释放这些深层的初期焦虑暗能量,我们将获得重新整合自己内在的机会,通过对过去的再经验、再释放、再整合,我们也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通往不一样的未来的门。这扇门的后面,蕴含了生命的潜力与不可思议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