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焦虑风暴
22671800000039

第39章 调和身心焦虑的十五个策略(17)

一些脑神经学的科研工作者已经证实,人类的应激反应发生在大脑的杏仁核中。它属于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许多情绪或情感将在这里完成最终编码。许多时候杏仁核就像一个“警报员”,它一旦发出信号,大脑就会开始动员整个身体产生一系列紧张不安或兴奋的预激状态,而后就会直接触发“海马体”中的某个条件反射式的心气反应模式(程序)。

我们都知道理性思维(表意识)会对信息进行过滤,这个在哲学中也叫分别识。当我们对自己说“我是不可阻挡的”“我是最棒的”时候,表意识不相信这是真的,因此表意识会对这个信条进行无条件阻抗。我们也都知道,与潜意识沟通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降低表意识的活跃度,让脑波呈现相对的安宁。那么,如果能够绕开表意识的干扰就成功了大半,但如果我们不能绕开表意识,往往在许多时候越是对头脑输入正面的语句,可能越会产生一些烦躁或焦躁的感觉。

令人欣喜的是当我们在敲打一些特定的经络穴道时,表意识的注意力都会被敲打这个动作所牵引,它不得不去关注那个敲打现象。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瞒天过海地对潜意识输入我们所需要的那些正面信条,其(表意识)阻力会大大降低。同时当我们对一些与情绪能量有重大关联的穴道进行敲击时,会产生与中医针灸类似的效果,它可以提高身体的内啡肽水平,这种物质就是让我们感到舒适的一种神经递质。而当头脑感到舒适的时候,表意识的阻抗水平则会进一步降低,这样就更加容易与潜意识沟通了。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并熟练地掌握这个策略。它是借鉴了中医针灸按摩原理,五行能量原理与潜意识沟通原理,所整理出的一个十分简单易行的优化策略,它也完全符合无为法的内涵。(注:以下所分享的方法也曾受到国际整体医学专家罗伊·马丁纳(Roy Martina)先生内训课程的启发)

敲碎拉扯性信条

1.将手掌自然握拳,用处于小拇指一条线上的小肠经穴道击打另外一只手的手掌心(劳宫穴)。每次击打频率为7次左右(以下所有穴道也都是如此),而后左右手不断切换循环击打,在敲打的同时同步说出这句话:即使()失败了,我也深爱并接纳自己。(元素)火

(注:一边敲打,一边说出语句。在括号中填入个体所担忧的任一事件,诸如,即使恋爱失败了、即使沟通失败了、即使演讲失败了、即使平衡情绪失败了、即使创业失败了……)

2.大拇指内侧上下敲击——对应放下一些东西。

我现在已经彻底并永远放下()这种限制性想法。(元素)金

(注:一边敲打,一边说出语句。括号中可以填入任何你所认为的最妨碍自己成长的限制性信条,建议一周内只针对一条进行反复敲打练习。)

3.指尖轻轻敲击腋下的脾脏刺激穴道(位于腋下与下胸廓线横截面交叉点)——对应值得拥有一些东西。

我值得拥有()(元素)土

(注:一边敲打,一边说出语句。括号中可以填入任何你所想要的事物或目标。诸如:我值得拥有富足的人生、我值得拥有财务自由、我值得拥有健美的身材、我值得拥有快乐的家庭、我值得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我值得拥有平衡式人生、我值得拥有行业领先的企业、我值得拥有平和的心境、我值得拥有强大的自信心……)

4.指尖轻轻敲击肾脏穴道(位于两侧锁骨下方一点)——对应释放恐惧情绪点。

我放下()(元素)水

(注:一边敲打,一边说出语句。诸如:我放下所有的恐惧、我放下毫无意义的幼稚性思维、我放下极其幼稚的预期焦虑情绪、我放下一切自我破坏机制、我放下灾难性联想的坏习惯……)

5.指尖轻轻敲击肝脏通道——对应释放愤怒与宽恕自己或他人。

我宽恕()(元素)木

(注:一边敲打,一边说出语句。诸如:我宽恕自己的所有失败与过失、我宽恕过去所有的因缘、我宽恕母亲对我的教育、我宽恕父亲对我的教育、我宽恕我对某事的内疚感、我宽恕我的焦虑情绪、我宽恕我的所有内在小孩、我宽恕自己成长的进度、我宽恕自己的烦躁感、我宽恕所有的心魔、我宽恕能量不足的时候……)

补充说明:敲打每个部位结束后,可以先深呼吸3次(可同步将双手举向头顶,寓意胜利者的姿势),再进入下一个敲打动作。同时当对应5种不同元素的部位都被敲打后,最后再用手掌离开身体约5-10厘米,对着轻拍中丹田的前方和百会穴的上方。在轻拍的同时也同步输入一些正面的信念,值得强调的是这些信念最好是以“我是……”开头。

这个动作有部分原理是受到印度脉轮能量学说的启发。手掌之所以是离开肉体进行轻拍,也有一种把正面文字的磁场直接塞进去的意味。在印度脉轮学说中,心轮与顶轮都是非常重要的被疗愈感应通道,对正面的磁场容易感知与共振(正面的文字与言语是可以聚能的)。笔者提供以下数句范本,仅供参考,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所需来创造。

我是智慧的勇士。

我是力量的化身。

我是不可阻挡的。

我是团队的核心。

我的人生是带有使命的。

我是最佳版本的自己。

我是可爱的,我是被爱的,我是爱。

我是自己的情绪平衡大师。

(当个体当下感受到压力和焦虑的时候,同样可以一边敲击以上五个“通道”,一边把具体的压力事件说出来,说得越具体越好,这样可以让一些潜抑的心灵负荷意识化、表面化,从而避免埋下更多突发焦虑的暗能量。实践证明效果非常不错。更多进阶策略与平衡策略需指导师亲身演示与完整细致地讲解数日。)

以逸待劳

在古时军事思想中,“以逸待劳”喻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以饱待饥,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在自我心理疏导中,也有一计颇像兵法中的“以逸待劳”,是使用广泛,影响较深远的辅助性策略,即:静坐。

修习静坐的人在不断增加,在许多瑜伽馆中基本都有静坐课程,此法本身是一种容易入门的无为法。静坐不仅有助于沉淀自己的精气神,让每天焦躁的头脑获得一些休息,还十分有助于将培育出来的正念自然而然地延伸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最终达到心灵成长阶段性无为而治的目标。有些人静坐只是为了闭目养神,有些人静坐是为了修习精神世界中的禅定,有些人静坐是为了更好地冥想放松,有些人静坐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灵更加沉淀,但无论如何,世人只要能够不执着于静坐过程中所带来的一些好处,那么此法就有助于让一颗心灵更好地去妄存真。

静坐与精神世界的禅定有紧密的关系,而禅定与正念的品质又是乾坤绝配的关系。我们最终需要的不是修出“顽空”或执着禅悦,而是一种“能进能出”的观自在能力。这份能力意味着心灵是弹性的、柔软的、流动的,个中三昧,唯有离开口头禅进入规律的练习体悟中,方能自然而然地收获。许多人每天生活在汲汲营营的尘劳里,生活在欲罢不能的得失里,生活在喜怒哀乐的情识里,久而久之容易与自己的本体失去联结。静坐一法本身没有什么难度,若能善加应用就容易诱导出自性中的“心灵导师”。而后这个大导师自然会协助个体逐步体验身心安泰,这样一来就可以止息不少焦虑情绪。

让心沉淀下来,原本在任何“吃喝拉撒睡”的时刻都可以办到,只是许多人在吃饭的时候心猿意马,睡觉的时候也在胡思乱想,都不能照看好眼前的事情,不是活在对过去的懊恼中,就是在恐惧着未来,所以非常消耗自己的元神。诚然,对于正念觉察能力相对优秀的心灵而言,于行住坐卧之中都可以禅修,并非一定要静坐。古今智者之所以强调静坐的便利,主要是它可以协助初阶者打下一定的定静基础,而后把这种“观自在”的功夫自然地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静坐又名禅坐或打坐,对人们而言它们的本质仅仅只是一种“运动”,只不过这种运动偏向于以静制动、养精蓄锐、以逸待劳、见招拆招罢了。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心理障碍患者尽量先不要去接触宗教里的禅修,因为这对练习者的自我约束能力与心性基础有着一定的要求,即便适合者也需要在有经验的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而此书中所讲的静坐养心并非宗教文化中的禅修,它仅仅只是“生活禅”(生活的艺术)的补充,它适合所有对它感兴趣的人,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疲劳,让自己的心气更加沉淀,这样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把握正念。

静坐之所以讲究姿势的端正,其实道理也非常简单。一个人睡觉的时候需要用“躺卧”的姿势才比较容易入眠。同理,若要培育心息合一的正念,依靠端正的静坐姿势亦可事半功倍,有助于气血的“中和运行”。许多健身房里的瑜伽冥想放松课程,以及民间修炼太极拳或禅武医的高手都会合理善用静坐来养气。简而言之,“气”培育的刚健中和,可以调和身心,达致与“一气同游无穷”的心一境性,这种感觉本身即是远离了焦虑和恐怖的轻安自在状态。许多心理专家所追求的治疗目标就是让个体解除焦虑与冲突的对立状态,而静坐本身若操作得当,持之以恒,不仅能够缓解焦虑,一些微妙的好处亦说不尽。

道家在养生法中曰:“静坐是息心法,心息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血气流畅,则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补充,已足可以增长。现在病可去,未来病可防,此其小者也。”又曰:“心息则神明,神明则机灵,静者心多妙,观机辨证,格外敏捷,见理既正,料事益远,遇乱不惊,见境不惑,能一切通达,自无主观偏执之弊,而大机大用,由此开启矣。”道家静坐的智慧,被后来的实践者和现代科学所验证。不过,静坐这门学问对于一部分进阶者或高阶者(练习多年)而言,务必需要在一个有经验的指导者不定期地叮嘱下方能不断地逆流而上,因为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现象”,对于这些现象若没有针对性地点化或提拉,一些练习者可能会进入某种执着的境地抑或因为一些所知障而心生焦躁感。对于广大初阶者而言,可以自主合理安排一些时间来玩味其中的妙谛,若能坚持三个月以上,好处不言而喻。

对于初阶者而言,静坐这门运动主要是三点,分别是调身,调息,调心。

首先关于调身,大家不一定要采取双足叠加(双盘)的脚部姿势,因为这个姿势对关节的柔韧度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对于有能力双盘的就随喜双盘,暂时没有能力双盘的就采取单盘,而实践证明所谓的单盘未必就逊色于双盘。有一点需要特意强调的是,静坐不是比谁的腿部姿势漂亮,也不是比哪个姿势看起来更加像修行人,静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调心,且让心境更加沉淀,以及更加能够停留在眼前的临在片刻(活在当下)。唯有如此,才能够协助自己的正念觉察能力在劳逸结合的工作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获得进一步的提拉。

对于初阶者而言,静坐可以从20分钟开始,一个月后延长到30分钟或45分钟以内,不必效仿一些宗教修行人士或一些养生人士的那种长时间坐禅,一定要遵循自己的速度与脚步,但凡有一颗平常心且不执着于结果的初阶者往往已经无师自通。对于当下心气浮躁的人而言,暂时不要去体验静坐,最好先把躁动的情绪处理一下。

当一个人非常生气的时候,局部气血容易逆行或紊乱,再加上头脑思虑过度,若没有先平复一些,直接去静坐,最终往往会厌烦这个静坐心法。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这种剧烈起伏的心境下,个别缺乏定力的人反而会更加敏感地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而后反而会把注意力更加关注在自己的躯体感受上,诸如心跳、胸闷、烦躁、酸痛等。有些人可能还会觉得是静坐加重了情绪,这实在是理解上的误区。事实上,静坐本身只是一个姿势,我们是利用这个姿势来更好地让自己的“心”成为一面镜子,也就是所谓的“明镜之心”。这面镜子本身对各种现象没有好恶之分,仅仅只是如是、如实的觉知。

对于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一定正念觉察能力的人,当情绪来的时候,可以选择单盘静坐一会儿抑或直接坐在椅子上。他们不仅不会感到因为觉察而导致的所谓敏感,反而对这种觉察充满了一股信任的底气,他们坚信只需要深深地信任,而后让自己的心如同河床一般,静静地感受流经这个河床的水流(念头),感受水流的无常与无住本质,就能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顺应自然的心境状态。个别初学者往往把觉察当成是一种“刻意地盯着看”抑或把觉察当成是“杀戮情绪”的武器,就因为这一念之差,堕入了“观不在”的恶趣中,而不能玩味真正的“观自在”。

关于静坐的时间可以是早晚各一次,对于习惯午休的人而言,也可以在午休后腾出二十分钟来进一步闭目养神。静坐前肚中食物不宜较多,若是在早上可以先喝一点温开水或果汁,静坐完以后再去吃饭会比较好,当然有的人先吃一点东西也不是不可以,具体要看个人的身体情况。早上静坐前最好洗漱完毕,如厕,而后花3分钟简单地热热身子,用双掌搓搓脸颊、头皮、颈部,有助于血液循环。在静坐过程中背部与头部姿势尽量自然挺直,但莫刻意笔挺,其他一切均以自然舒适为宜。静坐结束后,不宜立刻起身,最好也摇摇身体,搓搓脸,而后慢慢起立,在室内走几步。

关于调息,对于初阶者而言往往最容易上手的就是数呼吸与观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