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焦虑风暴
22671800000029

第29章 调和身心焦虑的十五个策略(7)

实践证明,将一些辅助性策略整合起来使用,或许我们会有全新的创造与力量。此书中所分享的诸多阳谋,他们也皆是阴阳互根、互补、互促的关系,不存在谁比谁好的问题,自助者们若能合理统筹应用之,必定能够获得如虎添翼,乾坤绝配的力量。此外笔者也鼓励广大自助者大胆地以自己的体悟为真理,不一定要受到正统限制性理念的束缚,有时候在实践过程中会意外发现某种更加适合自己的辅助性策略,也未必要急着向他人求证,因为不少安在小天地里而没有体验过特殊烦恼的心理学研究者未必会比你们(过来人)洞察得深刻。(注:心理学史上,但凡有杰出贡献的学者或专家多半自身都体验过一些深刻的焦虑情感、抑郁情感、恐惧情感。)但有一点需要注意,无论践行何种心理学辅助方法,均需先悟透原理,而后理通法自明。且要领悟此方法的内涵,不要死学一招一式抑或迷信之。所谓“法无定法、非法即法、法即非法、无法即法”,就是告诉我们一定要学会灵活运用与变通方法。悟透原理之后,自己甚至可以依据实际所需来变法,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学到家。

最后,笔者建议任何一颗自助心灵于每日睡觉前,可以闭上眼睛,回顾一下当天所发生的几件好事情。千万别小看这个,它会起到不可思议的蝴蝶效应。因为一个懂得法天则地的人,一定有一颗开放的心轮,心轮越是开放,烦恼就会越来越少。可以尝试从任何一个“阴”(逆)的事件中看到其无与伦比的正面意义与助缘,那么久而久之心灵已经在光明中。也就是说心轮越是具足对经验的开放性,一个人就越容易放开一些执着心,也才能够和“宇宙的心”发生共振感应,可谓“积阳则飞”。反之,一颗心灵若总是从“阴”的逆事中看到更多的愤怒与悲伤,那么久而久之,必定“积阴则沉”。

生命中如果没有创伤,我们就无从获得疗愈的机会,也无从开始深刻地认识自我;如果没有心魔的阻碍,灵魂永远无法变得更加聚气。这就是先知们讲的唯有大“魔”才能助大“佛”。同时,在人生精进的道路上务必认识到,有时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坦白的倒好像不平,心性宽广却好像苟且,本质纯真却略有顽冥,自信刚强却始终携带着柔弱,这些都是阴阳互根的辩证关系。

因果律

这条定律恐怕连小学生都听过,但却有许多博学之人对它视而不见。

普天下没有人会平白无故地沾染各式焦虑性症状,也没有人会莫名其妙地快乐或痛苦。若没有一些“因子”在起作用,不管如何煽风点火,都是不起现形的。东方哲学中有因缘二字。若用种树来譬喻,树的种子就是因,而泥土、空气、水分、太阳、肥料等就是缘。如果只有种子,而缺乏一些外缘的助力,那么这颗种子依然没有机会“造化”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假如一个人生病了,一定是“种子”在外缘的助力下已经起了现形,所以有一句话:事情发生了就是有发生的原因,有发生的原因就是有发生的理由,有发生的理由就是应该发生。

智者说:凡是对面来的,都是命中有的,受了受了,一受就了。

智者还说:没有什么比疾病痛苦更容易燃烧掉一个人的恶业。

诚然,造成各种“漂浮性焦虑与灾难性联想”的导火索或诱因有很多,但深层的因子都是一样的。一颗心灵的禀性中若无过度自责、敏感多虑、完美主义或“超我”过度的道德约束等,即便遇到导火索也未必会生发成症状。

亦有一些缺乏中道观与平等观的民间宗教分子,总是动不动就针对人类的一些软肋下手。因人类集体潜意识中似乎都比较畏惧鬼、魔、邪等虚幻的东西,因而不少民间“宗教人士”通过各种网络媒介向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传递手淫是外魔附体的信息,导致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在无形中增加了巨大的心理负荷,最终压垮孩子的不是手淫本身,而是这种精神包袱与自责感。那么究竟是谁在导演这个悲剧?是孩子还是异见分子呢?不允许青春期的孩子有一些性幻想或性能量宣泄(手淫),就如同不允许人类有延续后代的本能。在人类集体潜意识中,延续后代于族群是头等大事,因此在青春期性生理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绝大多数孩子都会有蠢蠢欲动的性躁动感,但是他们还是学生,不可能像青年人那样有性伴侣,所以他们几乎都是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手淫这个宣泄的行为。

美国著名学者阿尔弗雷德·金塞(Alfred C·Kinsey)在1948年和1953年的调查中发现,将近九成的男性和六成的女性曾经有过手淫行为,并达到了性高潮。这个还只是半个世纪前的数据,对于物质生活更加富足的当下,许多孩子营养更加充分,接触的各种情欲信息也更多,因此性早熟似乎也更加提前了。一些16、17岁孩子的性能量甚至已经达到完全成熟状态,且精力异常旺盛,若采取意志力克制的方式,等于完全压制“本我”,对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笔者接待过的因为手淫这个重大包袱而导致精神创伤的个案不在少数,他们原本可以顺利度过青春期,而后顺利进入社会贡献自己的才华,但是很多人在进入社会前均已经疲惫不堪、伤痕累累,有的甚至已经发展成了焦虑症、神经衰弱症或抑郁症。他们中很多人的心灵负荷都是由对手淫有不正确的罪恶感与自责感所创化。有些人是从一些小道杂志上看到诸如手淫会产生“青春期综合征”的广告,这些广告主的动机就是试图贩卖一种并没有什么作用的药丸给这些青春期的孩子。问题的关键是在这些广告信息中,把手淫说得充满了无尽的危害,所以一些性格偏内向的孩子很容易受到这种卑劣信息的影响,结果在潜意识中就植入了各种对手淫行为的消极信条。而后每当性冲动时通过手淫宣泄后,原本可以体验到一定的释放精神压力的快感,反而变成了一种深深的罪恶感与令人头皮发麻的自责感。

而在一些能量学说中,罪恶感与自责感则是拿走自身能量最快的内耗方式。有些孩子是被一些伦理道德与报应惩罚论所吓唬,经历无明之火的“烧烤摧残”。美国著名学者阿尔弗雷德·金塞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经过缜密的分析与逻辑推理得出,手淫本身根本不存在过度与不过度的问题,更何谈伤害?当然凡事过犹不及,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只要手淫频率合理,把注意力放在学业上就可以了,根本不存在手淫会耽误大脑运作的说法。

为何日本是一个盛产“对人恐惧症”的国家,不少女孩子由于缺乏一些性心理的正见启蒙,抑或在早年所接受的教育中背负上了强烈的道德伦理观以及性道德洁癖思想,于青春期一旦发觉自己有蠢蠢欲动的性幻想或是无意中有了手淫行为时,便觉得这是十恶不赦的事情。而后越是克制自己的眼神不去看异性或异性的某个部位,就越会有冲动想要去看,结果很快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并开始拼命回避异性,却进一步造成了泛化,最终导致不敢看人的眼睛。有些人甚至还会害怕对方看出自己是一个无节操、不道德、性心理泛滥的人。当然这只是“对人恐惧症中”的一种发展模式,不代表全部,但的确深刻地折射出人类一些文化糟粕对现代人心理所造成的反作用力。有些孩子为此轻生,这究竟谁来负责?

一个人倘若已经被焦虑情绪压得喘不过气,他们当下最需要的是缓解,而不是让其加深束缚,因此尽量少谈一些报应学说或宿命论。就好比一个人已经掉入水中,快要奄奄一息时,一些道貌岸然的吆喝者却在岸边高呼:“游到对岸去吧,游到对岸去吧,那里是解脱的彼岸。”对于已经掉入水中的人而言,当下最需要的是救生圈,不是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语。

那么如何从现代心理学的中道观与系统观的角度来看待一些宗教术语,诸如意淫、邪淫呢?从因果定律的角度又如何来科学地解析这些术语?

哲学中所谓的“起心动念”就好比一个最初的“意”种,如果一个人持续地起心动念,就意味着不断地在“熏”这个“意”种,熏久了就容易起现行,这个道理是符合因果原理的,本身没有错误。好比一个已婚的人,如果脑袋中已经持续浮现离婚的意念,那么时间久了,其伴侣一定会感应到他的微妙心思,而后夫妻之间的离心力就会不断升级,最终有可能会导致离婚。也好比一个人三天两头在家里看一些情色片,外出时看到街头穿着性感的女性时会动念多看一眼,此外睡觉前还时常性幻想,那么这些动作都是在熏陶这个淫意,淫意容易生发出淫心,冲动的淫心就会造成一些不可预测的苦果。诸如一些有婚外恋的男性,极有可能破坏自己的家庭,甚至因为持续玩物丧志,最终有可能走上更加腐败堕落之途。

所以,邪淫的因果观是这样的,并不是说一个成年人偶尔有一个性联想的念头就会如何,如果此时可以收摄住自己的念头,明白自己是有伴侣的,有家庭的,一旦出轨紧随其后的就是一系列不可预测的后果,明理后就可以果断放下,而这个念头充其量只能叫正常的杂念,而不能叫妄念。只要没有发展成妄念,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也就没有任何必要自责或恐惧。如果这样都要下“地狱”的话,那么全人类恐怕没有几个人可以幸免!因为大部分人从青春期开始就会有各种情窦初开与性幻想的念头,这些都是正常的,但如果过度执着与贪痴,就会牵引或内耗掉许多精气神。

但是民间(广大农村地区)一些缺乏中道观以及迷信的人,经常没头没尾地抛出一句令他人茫然的报应论,这样不仅度不了那个人,反而让他人心生更大的嗔恨与愤怒。所以有一句话叫“地狱门前僧道多”,其意之一或许就是暗批这些缺乏智慧的假信徒。他们经常凭借一腔“热忱”,有意无意地“口无遮拦”,而祸从口出,最终不仅没有积下阴德,反而耽误了他人的慧命。如果要“传道”,一定要有头有尾地把道理讲清楚,并且要根据对方的接受程度施教,而不是以为披着宗门的外衣就可以天不怕,地不怕地去“传道”了。同理,一颗苦痛焦虑心灵如果通过对一些心理哲学文化的学习,对“症状”的前因后果已相对了悟,本身就不会生发出恐惧,相反更多的是一种解脱式的法喜感。

判断一种学问或学说的好坏,最单纯的标准就是看它在未来是给予了人更多轻装上阵的正能量还是不断压制人格、泯灭天性。许多人总是习惯性地吞忍各种对自身没有好处的“威权信息”,敢怒不敢言,抑或害怕被诅咒或报复,皆是无明心所致。另外,许多人忽略了部分宗门智者的一些言论是有其特殊背景的,其针对的对象也不同,后人未经全盘考量直接照搬在一些“道德伦常标准”上,导致状况百出。民间一些宗教信仰之徒(未必是真信仰)经常断章取义,把各种消极宿命论活生生地硬套在一些处于心灵脆弱期的人身上,致使许多原本对宗门哲学还有一些兴趣的人大失所望,甚至反过来毁谤祖师。

在一些真正觉悟“人天合一”的智者看来,真正的教育必须不拘死格,因为没有一种世间法(此处意指世俗生活中的各种规条)是固定不变的,应该随才成就。在古代,智者们都非常擅长用高度灵活的方式激活他人的“天命”,狂者就从狂处成就他,狷者就从狷处成就他。一个人的先天性情、禀赋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只要开始学会真诚地面对自己,那么就没有人格高低贵贱之分,更不能动不动就去告诉他人所谓的宿命论、上帝惩罚论、前世报应论等。人人平等,一些民间宗教信徒不能因为自身懂得了一些宗教常识就开始无法无天地利用宗教来达成控制人心的私欲,大家一定要学会甄别与自主判断。(我们国家的广大农村地区,不少村子里依旧充满了这些残留的糟粕思想。)

真正的地狱和天堂都不在外头,一切的魔障也都不在外头。一个真正懂得为自己习性负责的人,依靠自身的灵明良知自然会主动修正一些不合乎规律的言行,而后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精进地努力,把对工作的热爱当作是对上帝或老天爷的热爱一样去践行,那么他就懂得真正享受上苍加持于他的天赋与幸福,这个精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自我人格修炼。

很多人经常发牢骚:“好人没有好报,那些每天酒池肉林的人,要钞票有钞票,要豪车有豪车,为什么像我这样的好人,却每天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呢!”实际上,老祖宗们从来没有反对动机纯正、取之有道的名利财。“老天爷”或许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专注于一个天理,那么他当的官越大越好,做生意也是越大越好。这个天理就是:心物辩证的整体观。

深谙心物一体的心灵,或许早已领悟到真正的善恶果报不在未来,就在此时此刻。

笔者认为一切最高的奖励或惩罚都不是外加的,一个人的行为在此时此刻给行为者所带来的心灵负荷本身就已经是最大的惩罚了。

周国平先生说:“光明并不直接惩罚不接受它的人。拒绝光明,停留在黑暗中,这本身即是惩罚。”

诚然,善者擅长把各种外缘转化为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阳光、雨露、肥料;而恶者擅长把各种外缘转化成更加强烈的嗔恨、不平衡、恼怒、气火攻心,而后即刻感受到身体与精神皆已被缰绳所紧束,这难道不是果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