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焦虑风暴
22671800000028

第28章 调和身心焦虑的十五个策略(6)

西藏精神上师(东杜法王仁波切):终极而言,一切现象都是可以超越负面的,都是开放的,不管什么环境,即使它表面上是负面的,我们都必须尝试看它的正面部分。我们必须阻止邪恶力量和粗暴语言的生起。我们必须不再把有害的环境看成是负面的,反而要尽一切努力训练自己把它们看成是有价值的。当然,这样做并不表示可以驱逐掉它们,反之,这表示它们虽然生起,却无法阻碍你对快乐之道的继续追求及修习。自我修心的过程就是修复这颗烦乱之心,而这个过程就如同是一个攀登山峰的旅途,有时候在我们感到困顿时,放眼前方,或许会发现终点依然遥不可及。但如果我们转回身就能看到自己已经走过的路程,看到过去的努力以及现状的成效,这会使我们重新抖擞精神,并鼓起勇气继续踏上属于行者的蜕变之路。(参考自《心灵神医》)

生活的最重要一环:创造空间

事实上只有当苦难袭来,痛苦让人难以承受的时候,我们才会狼狈地回头自省。然而当我们被迫开始自省时,我们总能找到各种客观因素,将问题归咎于环境、他人、教育、社会。当然客观因素的确是部分诱因,但事情都已经发生了,我们需要宽容、原谅那些因素,否则对问题的无力感、怨恨感会扩大,而那样无形中又会在心中将问题严重化,使其变成一个几乎不可逾越的山峰,而这个山峰会将自己压得无法喘气,疲惫不堪。此时我们不妨打开心门,必要的时候可以向家人或知心者求助,彻底暴露自己的问题,承认自己的缺陷,并接受自己有精神情绪问题。虽然问题依旧,但至少那种窒息的压迫感会和缓一些。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好与坏的对立,本来共存一体的两个方面却被我们视为两种不同的道路,恐惧与快乐其实是一不是二。承认自己的问题就是平等心带来的结果,将大大减少因害怕失去而导致的恐惧,使我们的心开始逐步在平静中进行疏导。其次,在自我调心之中我们应当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情绪是错误的,是需要被否认的,我们应当用自己全部的慈悲心去温和地检视这些情绪,去感受它们“成,住,灭,空”的乐趣。在这般体悟中,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宽忍之心,而后将它扩展到整个心灵,这样一来负面的焦灼情绪便会逐步消退。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冲突都是因为空间被挤压而造成的,包括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而我们与烦恼之间也是因为过分的挤压与排斥,造成了内在空间的局促不堪。那么,在以充实生活为核心指南的前提下,每周务必腾出一些时间暂时放下一些工作上的欲求,放下一些尘氛,搁置对消除烦恼的执着心,同时也务必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请出内在空间,这样我们得以有机会进一步沉淀下来。每个人的心灵空间都是有限的,在相对一段时间内如果让过多的妄情和妄识涌入内在空间,它就会变得拥挤,以至于我们无法相对清明地培育正念与正能量。

围魏救赵的核心就是在充实生活与践行兴趣的前提下,再创造一个有助于自我精神调节的空间。有了这个空间,我们才能够进一步实践此书中所分享的其他辅助性策略(诸如苦肉计、以逸待劳,树上开花,打草惊蛇等),它们都需要一个独处安静的空间,确保在这段时间里不受任何打搅。当空间异常挤压抑或局促不堪时,我们不仅难以集中精神,也无法对眼前的“困境”进行清晰的思考,因此在感到身心负荷累累的情况下,务必果断地将那些多余的、嘈杂的、纷扰的人际关系与工作蓝图先搁置一边,这是非常重要的。

心灵的空间承载着我们日常的所有意识,关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被塞进这个空间中,但是,在一定时期内,过多的意识涌入,会导致空间变得局促、拥挤,难以进行清晰、有效的思考,更何况对于许多沾染焦虑情绪的心灵而言,本身精气神与能量场就不如其他人,因此我们更需要为自己创造一个调心的空间。简而言之,就是将多余或与调心无关的思想意识暂时“请出”我们当前的意念之中,将世俗生活中的一些令人呼吸急促的琐事暂时“隔绝”起来,当能量恢复一些后再勇敢地去处理那些正常人应该要处理的事情,循序渐进地在动态的生活中修出外定的功夫。

许多时候,一颗苦痛心灵本身就已经承受着一定的精神痛苦与压力,如果生活中再多一些烦乱的世俗规定抑或他人的期许压力,有的时候将会让当事人处于崩溃边缘。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寻求一位适合自己的心灵指导师的帮助,然而指导者的角色永远都只是一个帮助者、点化者,帮助当事人发现更多的选择,帮助他释放存在需求和发展需求。从长远角度而言,每颗苦痛心灵都要成为自己的心灵平衡大师,因为这毕竟是自己的事情。

四大定律

阴阳互根律

普天下任何一颗心灵皆有情绪相对平静的时候,亦有不愉悦之时,这本身不存在任何问题,因为它们是一不是二,如同白天与黑夜是整体而非彼此独立。在无常人生中,没有快乐不包含一定程度的痛苦,也没有痛苦不包含一定程度的快乐,有时候它们是手拉手一起前行的,而我们“修炼”的就是中庸平衡之道。

在医学界小范围内,曾经一度流行通过外科手术来摧毁心理疾病患者大脑中的“病理性病灶”的方式,当然这样的医学尝试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在国际上已经被禁止。因为当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性被摧毁时,似乎也不再知道什么是快感。同理,许多苦痛心灵只要心中存有必须要彻底消除所有非正向的念头时,那么恐怕这种意图永远没有达成的一天。这并非心理医生不够高明,也并非心理学理论不够有作为,而是这个念头本身就是一个让个体继续制造分裂,远离整体观的罪魁。(注:如果人类彻底失去了体验哀伤与烦忧的知觉功能,那么“快乐”这个词汇不会再有任何意义。)

从某个心灵哲学角度而言,是一些心理上的痛苦症状在疗愈人类,而非人类在疗愈心理症状。正是因为有了一些“痛苦”的焦虑症状,人类的心灵才会开始反思,痛定思痛后学会向内走与觉知,最终也才会有机会从对立状态走向整体和谐状态,而这一切还得多亏一些焦虑症状的最初恩赐。所以中华禅门中也讲“若悟此门,与汝习性”。也就是说不要刻意去制衡妄念,借由正念的修为,如是观察,不参与情感,先拿出耐心充分地体会妄念的虚幻不实。而后逐步领悟到一切念头全是因缘假合假散,实无可得,既不可得,则无心,无心则无生,又有何灭。也就是说若能利用妄想杂念做功夫,看此念头从何处起,而妄想无心无性,当体立空,即归复本然的当下。

然而回顾世人的种种分别识,总是从满足自己“小我”习性的角度把事物分成“善恶”“对错”“好坏”。买房子时也必定要区别“朝南or朝北”,其实在超越时空的宇宙中根本就不存在东西南北方向,更谈不上哪个方向比哪个方向好的道理。地球按照其轨迹道法自然运转,若从地外空间的角度看人类,有时我们头朝地球旋转的上方,有时候头朝地球旋转的下方,但人类并没有感到这个变化过程的颠倒感,而地球却一直自然地旋转着。

世上总是有各式各样的风水学说,其实真正的风水亦不在外头,而在心内,若内在风水有问题,即便居住在风水宝地,该来的逆事还是要来。反之,若一颗心灵时常随遇而安,反诚其心,在生活中也不会一边在执着一方,一边却还在想方设法去消除另外一方,那么外在的福气就会“福至心灵”。福气本身也是一种气,它最喜欢光顾内在风水优质的居所,我想这才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福报学”。

自卑和自信本身也是一不是二,但是市面上有各式各样的励志书籍和成功学文化教导人们如何去干掉自卑、超越自卑。诚然这些教导都有一些效果,但却依旧是在二元对立中,只要对立尚存,就谈不上真正的和谐转化。如果把自卑背后的大脑神经感觉彻底端走,一个人恐怕再也无法体验到什么是自信。它们就像温度计上的不同温度,虽然彼此之间有一定的温度差,但是他们的属性完全是一体的,只是振动的频率有所不同而已。当一颗心灵在高度自主的体察中,体悟到自卑就是自信,自信就是自卑的流动属性时,这种分别心就消失了,而后一种本然的状态就会出现,这种本然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状态。

根据阴阳互根律,一颗心灵的自我调心旅程就如同登山,登山途中必定会有浮躁、烦躁、焦躁、喜乐等情绪交替出现,而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波动。若存此理,就不会因为心灵业习的再次浮现而懊恼不已,而是深知深沉顽固心业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清理干净的,就像一颗存于潜意识中的大雪球,每当其上浮一次,只要个体抱持正念之光就可以将其融化掉一点,而这个过程恰恰是自我调心的乐趣之一。

在面对“超我”的完美主义、自我否定、过度反应、自卑敏感等因子时,一定要回到整体观的角度来认识它们,若只是一厢情愿地去消弭它们,恐怕只会失败。调和它们的第一步,就是先通过“少想多做”“习以治惊”的行动哲学让这股躁动感歇下来,而后于行、住、坐、卧中通过正念的力量禅悟它的无住本质,自然归复其根。对于部分焦躁的心灵而言,若难以培育正念或沉住气,早期亦可求助于一位有经验的心理指导师,先处理一些现实性的压力事件对心理造成的负荷以及针对性地化解一些深沉焦虑因子。而对于有一定自助能力的心灵而言,通过积极的认识与领悟也可以在行动中不断建立起自信心。

诚然,“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若一方不存在,另外一方就无法独善其身,所以只要自己不产生反作用力,对方的作用力对你而言就形同虚设。当强迫性焦灼感来临时,如果个体对这股已经漂浮上来的情绪有丝毫的不平衡心态,那么即刻就会感受到冲突的加剧;如果彼时慢慢地不去抗拒自己的抗拒情绪,不去批判自己的批判,那么不管是多么大的作用力,过一会儿一定会自讨没趣地溜走,即使没有彻底溜走焦虑程度也一定会降低。

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切身体验:当自己心里对另外一个人有反感和抗拒的时候,那么另一方的人似乎也已经在与你有所对抗。然而此时个体若觉得是对方在主动与自己对抗,那就错了。其实这种对抗感是自己感召来的,因为一切障在内不在外,我们须深知:只要自己有一个作用力,外头必定就会跟着配合形成一种反作用力回馈给心灵,从而进一步形成一种对抗的假象。因此,这个阴阳互根律启示我们,保持内在平衡是非常重要的,一切反作用力都不在外面,而是在内在。所以在自助调心过程中,我们不要去排斥自己所排斥的东西,不要去抗拒自己所抗拒的东西,也不要去批判自己所批判的东西,那么这些东西就不容易频繁光顾。反之,我们心中对何物有不平衡的作用力时,必定会感应到它们的反作用力。

许多自视心地非常善良的人,其实每天都在“造恶”却不自知。他们总是执着于一方而在极力消灭另外一方。他们的言行总是执着一些“善”,对一些看不惯的现象总是妄加指责与否定,反而造成了更多不清静。而这种不净观有时候甚至可以破坏一桩能够积极影响社会福祉的大事情。这些“善良的人”对许多社会现象总是抱持一棒子打死的直线思维。如同对“黑夜”看不顺眼时,就希望鼓动更多人一起联手把“黑夜”消灭掉。问题是万一“黑夜”真的被消灭掉了,恐怕等待人类的只有被太阳烤干的下场。所以说“黑夜”的出现就是为了平衡“白天”,而“白天”的出现又是为了制约“黑夜”。

阴阳互根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打破阴阳平衡。假设社会上一个坏人都不存在,公安系统必定会变得腐朽,所谓的大同和谐社会,人类恐怕也感知不到。诚如孟子所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一个人平日里可以有一些杂念,因为脑袋本来就是用来思考、规划与逻辑判断的,有杂念恰恰说明我们还活着,同时也说明了大脑此时的核心功能是正常的。心灵先驱们所强调的“恬淡虚无”“无欲则刚”,不是要我们去和杂念对抗,而是尽量调和一些妄念。那么妄念是什么?妄念就是会影响我们心气反应与心性正常造化的过度情识(患得患失、灾难性联想、预期恐惧等)。对于广大的都市心灵而言,只要针对这一块做一些平衡式的调适或转识就可以了,而没有任何必要让脑子处于“顽空”状态。若是以修出“顽空”为真功夫或真定力,那么我们宁愿不要这样,因为这种状态完全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与工作。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我们可以在充实的工作中同步调心(调节自己的思维与行为),或许获益匪浅。

在所有的心理治疗体系中,没有一种理论不包含着其他某种理论的影子,许多方法皆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事实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心理学家可以离开对先驱们的传承与借鉴而发明出一种完全独立的理论体系。因此,通过阴阳互根律我们可以引申出:所有存在的心理学学问是一不是二,就如同流向大海的泉水、江水、地下水、雨水,最终汇聚到大海时都是同一种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