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焦虑风暴
22671800000023

第23章 调和身心焦虑的十五个策略(1)

一灯除万年暗,梦醒乍见日下孤灯,虽失照但已晴空万里,锦绣大地尽在眼底。

黑格尔:“哲学的首要条件乃是对真理的勇气。”

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笔者(韩非):“所有复杂的心理学说辞最终都是为了守护那些简单的道理,这些道理甚至越单纯越好。”

安全感究竟在哪里

导言

强大源自于对自己的认识能力。

有的人喜欢去征服珠穆朗玛峰,认为只有爬上去了,才是战胜了自我。当他爬上去的时候,突然发现代价太高了,内心也并没有感觉到多么的强大,充其量只是感受到了一些登高望远的快感。下山后,他想到为了刻意证明自己的强大,而让一群可怜的家人每日为他焦虑忧心、牵肠挂肚,自觉不孝和愚痴。

还有一个人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胆怯的而是强大的,跑到非洲草原去猎杀咆哮的狮子。最终他成功了,回国后媒体大赞他是英雄。可他发现自己在面对镜头时,依然是发抖的,依然是羞怯的……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幼年幼稚性的残留情感”依然卡在无意识中,所以即便成年人历经沧桑、阅人无数、十分老练,也不意味着能自动消弭所有无意识创伤残留的情感。实际上,唯有通过深刻的自我认识领悟与人格修为,方能有机会逐步放弃“幼年模式”。

不做寄居的虱子

《庄子》里有一段寓言:有一种苟且偷安的东西,就好比是寄生在猪身上的虱子,它选择住在猪脖子上相对粗疏的鬃毛区域并不断回旋,自以为已经占据了广大的宫殿和庭园,洋洋自得,傲娇愚痴。有时候这些小虱子也会选择住在猪的后腿弯曲处的缝隙中,或是藏在乳沟或股沟的夹缝中,自以为找到了最得天独厚的完美归宿。殊不知有朝一日,那屠夫鼓起双臂操刀杀猪,并拿着稻草木材,生火准备烤猪的时候,那自以为找到安全避风港的虱子,势必会最先被烧个焦黑。这个道理告诉世人,时常把危险的地方当成是避风港而不自知,其实是相当危险的,隐喻了世俗中苟且偷安的人。

“濡需者,豕虱是也。择疏鬣自以为广宫大囿,奎蹄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而己与豕俱焦也。”——《庄子·徐无鬼》

这个道法自然的无常世界,本身亦是提升心性的最佳锻炼场。只是有许多人在外遇到挫败与持续的应激压力时,便会觉得这是一片污浊恶世,这样一来,“小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必须在确定做某件事情是绝对安全的时候,才敢相对放心地去践行。

然而,“小我”就是“小我”。不仅没有抵御住外在更多不安事物的入侵,反而在自己的生命旅途中出现了越来越大的“万一型焦虑”,也就是宁图万一之虚,而不做一万之实,舍本逐末,妄想颠倒。

古时,圣贤们苦口婆心地鼓励人们在茶余饭后洞悉一些攸关生死的智慧与人生苦乐的真理。这其中有许多教导并非圣贤们在强行推广自己的意志与人生观,而是他们早已觉悟到,在这个世间唯一可以真正永存的安全感不是外在的声色犬马抑或荣华富贵,而是宇宙天地中既存的那些生生不息的人生真谛。而许多人生真谛的智慧其实就隐藏在每个人的心性中,只是它常常被人们过度的七情六欲或错误信条压迫得毫无喘息的空间罢了。因此,关于天地万物之间的天理、地理或物理,我们实际上不需要去操心太多。当下我们最需要在茶余饭后做的事情就是正确地认识与领悟烦恼背后的枢机并致力于使本性中生生不息的造化机能再度显现,那才是自己真正永存的安全依靠。

哲人说,分辨得出本末大小的,我们称他为有智慧的人,坚守得住本末大小的,我们称他为有气节的人,而本末大小不分,或不能做出正确取舍的人,我们就称他为短视愚痴的人。所以,智者所颂赞的聪明人就选择了真正长远的心灵港湾,因为身外的各式优越感终必溃散。因此若执迷一些“优越感”,何异于那只寄生在猪身上的虱子呢,有朝一日必将与之俱灭!

心想事成前需要静思的问题

市面上不少关于身心灵的畅销书一度流行“吸引力”法则与“增多律”法则,其核心要诀就是借由一种相对惬意的想象,提前感恩未发生的事情,而后集中一些心力在自己所喜欢的事物上或具体目标的临在感上,最后在冥想中不断地视觉化,这样就会加快心想事成的速度。

该哲学的传播度犹如小龙虾或亚洲鲤鱼在美国一些大湖泊里的泛滥之势,并且已经完全渗透到各种追逐煽情文化的教育传播领域中,包括应用在励志学、潜能开发、企业销售培训、青少年夏令营以及一些大公司早会的激励口号中等。许多培训师都喜欢引入这些振奋人心的西式迷人哲学,而这种哲学之所以被高度拥戴,甚至一度风靡全球,主要是因为它听起来完全符合现代人的深层习性诉求,即通过不太费力或唾手可得的心法,让自己的生活、事业、财富、人际关系、未来运程都能够自动达成“小我”欲求中的期许与愿景。

存在即合理。笔者从系统中道观的角度出发,完全肯定这些哲学的积极一面。然而,很多传播者并没有看到那些,不仅没有产生正面改善,反而徒增烦恼与哀叹的个案数据,甚至一度有人因为痴迷“吸引力”法则而诱发了一些比较难以调和的执着症状;也有人对这个法则的信仰度,已偏执地进入了一种如同每天大量买彩票,就一定可以中大奖的误区中。

诚然,从古至今没有人可以否认积极思想的正面意义,只不过许多心灵每天对外发射的意念基本上都和自己的过度欲乐有关,无法生发出正气与美好的祝福:其大部分愿望基本上都是希望自己过得更好,而不是希望周遭的世界或某个群体变得更好。因为这一念的阻碍,许多人永远吸引不了真正的心灵财富,也因为这一念的所知障,许多痴迷“吸引力”法则的饮食男女,在持续的求不得苦后,不仅对这个“心法”无比嗔恨,而且还创化出了更多的执着心。

古印度伟大的精神先驱寂天大师曾这样说过:

我所见到的每一点苦,

都是希望自己过得更好;

我所见到的每一点快乐,

都是希望他人过得更好!

诚然,如智者所言,如果一个人用足以塞满无量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不如在本性中奉行正念,与其盖一百座庙宇,不如教一个人长养正气以及持守如是的心。人如果没有正气,即便吸引了很多对自己有利的东西,也终究不能明白受苦的真正意义。一个人在做好本分工作的同时,亦能够对周遭世界发出一份良好的祝福,便会获得天地间那股最精微的中气的共振,这或许才是最有力量的自我加持。简言之,当我们能够自然而然地卸下一些阴私罣碍与不合理的欲火,而后时不时地从心堂中发射出对周遭世界浩然正气般的祝福,那么上苍便会让个体邂逅更多的正能量与好运势,从而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知不觉地加快“心想事成”的速度。这也是《道德经》《易经》《孟子》《圣经》中所隐藏的最朴素的真理。而真理永远只有一个:我们住在同一个地球,享受着同一个幸福快乐的真理。

一些哲学经典中确实存在类似“吸引力”法则的表达,只是在吸引美好的东西之前,智者们曾反复告诫:在此生,有一些事情比如何吸收一些外在的“幸福”可能重要百千倍。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提前做一些功课,再去践行“吸引力”法则,或许就能真正如愿以偿。简言之,一个人只要存有过度的吞忍型羞耻、自责、罣碍,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灵反作用力。这个也符合东方心灵文化的基本调心观点。中华禅宗开山之作《六祖坛经》深刻地揭示了“真心发露忏悔”的现实意义,经典中虽然有一定的宗门色彩与深奥的概念,但其中提及的“发露忏悔”对解除一些心灵负荷的强大作用与殊胜机制,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完全是站得住脚的。

现在,笔者邀请你找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独处,扪心静思觉察以下有助于解除部分心灵负荷的问题:

有什么事,是你该做而没有做的?

有什么事,是你不该做而去做的?

有什么事,是你不想让某人知道的?

无明恐惧为何会持续发生在你身上?从这当中你看到了自己的哪些防御机制?

还要选择幼稚性的投射?

烦恼背后的隐意是什么?

有什么羞耻的事件是我一直没有去面对的?

有什么失落的未完成事件是我一直感到缺憾的?

症状里面有什么“功课”是我还没有看到的?

我到底在害怕什么?无意识为何要自我赎罪?

曾经的那份失落到底有多强烈?

这份焦虑情绪是在避免哪个更大的焦虑?

我曾经失去了什么?我曾经拒绝了什么?

什么是我一直没有去面对的,无法接纳的?

最初的焦虑源头与哪些事件有重大关联?

症状与印痕种子之间的作用力是如何形成的?

以上的诸多问句有助于加深自我认识与探索,从整体完形角度而言,一些焦虑症状本身不一定是“病”,这些天马行空的症状或许只是扮演一个“邮差”的角色。而这个“邮差”此时此刻跑来,或许只是告诉那些正在梦魇中的人们,有一个很重要的“真相”要转达给主人,而这封信的内容才是心病的核心隐意。因此,请抱持一种专注且用心的态度,让自己的心灵像扫描仪一样无所分别地谛听心底深处自动浮现上来的答案,包括各种图像、记忆、感觉、情绪、失落、恐惧、渴望以及最深处的“小我”价值体系。

潜意识就像一座冰山,它无限宽广,无限深。冰山所露出来的一角,仅仅是表面上我们看得到的一个行为或情绪,所以觉察要往深处去探索。首先你有没有觉察到行为之下还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造成你的行为?而在思想的下面还有所谓的感觉;比感觉更深的地方有情绪;比情绪更深的地方有所谓的伤害;比伤害更深的地方有恐惧;而比恐惧更深的地方有一份失落的渴望;而在其下还有我们早年自己预设的价值体系。

借由这般谛听与觉察内在的心声,我们的心就会得到一些正面涤荡。

因为静思觉察的过程本身就可以把一些无意识的负荷意识化、当下化,而力量永远只存在于当下才是奏效的。因此,当你彻底领悟到以上这些枢机问句的真正意义时,一定会感受到从心底深处涌上来的一股莫名的安全感与如释重负的积极觉受。

人生如戏与安全感

在充满不安的无常世界中,每个人或许都需要对生命这个过程作一个合理的隐喻,这样有助于我们在遇到心灵迷雾的包围时迅速恢复正能量与斗志。

诚然,有人说人生如河流,一江春水向东流逝不回头。这样的人生隐喻的确是有正能量的,问题是许多“小河流”经常死水一片或是干涸的,在这种情况下似乎更需要祈求老天爷的雨水恩典。而我个人多年来更喜欢“人生如戏”这个词,人们若能悟出其中的禅机,也将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卫生之道。

什么是戏?

我们从小到大看过无数的电影与电视剧,许多经典的男主角或女主角早已从青年步入到了老年。他们从巅峰时期的万人空巷,到晚年被人遗忘,这让你想到了什么呢?许多人可能会感慨:繁花自有落尽时,人生仅仅只是一个过程。

没错,这就是人生最基本的实相之一:从哲学角度而言,每个人似乎都披着一层隐形的业力外衣在演一出戏。有哲人说:生命中的每一段冲突都是业力(思想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力),直到学到该学的之前,人都置身其中。“业力”一词源自宗门文化,从心理学角度作通俗的理解就是心灵反作用力,源自于我们最初播下的一切念头与行为所对应的阴气或阳气。如果是正面的输入多,气就相对“清”一些,如果是负面的输入多,气就相对“浊”一些。古人形容一个人的气场或能量场高低的时候,就通过“气”的质量来直观判断,总之它很抽象,但却非常简单好用。当一个人的内在空间储备了大量嫉妒心、嗔恨心与各种不平衡心态的时候,都会叠加减损自己的“气场”,而气场的稳定性和各种自主神经功能的正常工作又是紧密不可分的。

许多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也只不过是在“假戏台上”得意而已,切不可忘形。不然,一旦过度膨胀,自身气场便会受到挤压,而后就会殃及福气。有些人日进斗金,有能力拥有最高级的轿车、最宽舒的大宅、最时尚的物品,但是内心并不快乐,甚至焦虑异常。这究竟为何呢?因为不少人在追逐财富或权力的过程中,时常活在得失中,活在不安的期许中,活在永不满足的追逐中,总是以占有欲代替最基本的利他精神,对自己的习性也没有反思转识,反而把它们变成了更加复杂的心业。这样能不焦虑痛苦吗?有痛苦就说明“心灵反作用力”已经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