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焦虑风暴
22671800000022

第22章 探秘焦虑——化繁为简(18)

身边有多少模范恩爱夫妻,没过多久就以离婚收场了,并非其中一方移情别恋,究其原因仅仅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这些小事情本来平时也不会太在乎,但就在那个节点上,缺乏一些智慧回旋的空间,不断刺痛着彼此之间的自尊心和敏感度,才造成冲突升级,最后挤压掉了全部的宽容空间。

比如有些女性一定要坚持大部分存款由自己保管,丈夫每个月的工资必须如实上缴,而这种要求的背后是一种不安全感的投射。但是这样一来,就拿走了男方可以灵活自主消费的空间,而任何约束与控制的背后往往会造成更多的离心感。如果某个男子因为有钱会变坏,那么他没钱的时候可能会更加有理由因为压抑而“造反”,而在私底下存一些“银子”。所以说来说去,都是因为空间的问题,尊重空间才是信任的表现,否则所谓的信任仅仅只是说着玩的耳边风。有些缺乏生活历练与智慧的女子,就非常憧憬韩剧式的美好的浪漫爱情童话。新婚不久,她也会无比甜蜜地对外展示两个人如胶似漆的恩爱生活,且认为这是可以永恒的。然而她不明白物极必反,物壮则老的道理。因此,甜蜜几个月后,很快她的伴侣就产生了一些厌烦感。

或许,慈悲的上天不希望一个人每天都过着很甜蜜的生活,因为甜蜜的东西吃多了,也会让人麻木与倒胃口。我们不要走向两极,最好学会中庸之道,也许唯有中庸之道才会感受到花样年华中更多的喜乐。

任何一个教育者只要深谙如何尊重孩子的空间,自己的空间也会变大起来,也才会明白真空妙有的禅意境界。

空间究竟有多重要呢?

一个冲突、一次打架、一次辱骂、一次车祸、一起战事、一场灾难,都是因为失去空间而造成的。在哲人看来,宽容是性格成长的宝贵空间,所以有容乃大,孩子的性格被扭曲,一半都是因为早年缺乏教育者的一个宽容中道的正确评价。再比如从容是规律作息的空间,所以要少安毋躁;自律可以让心灵有更多独处的空间,所有要不奴役于物;舍得是发展的空间,有舍得心才有欢喜心,喜不劳而获,是吝啬病,无远见,将来注定越来越匮乏;禅定心与正念心是智慧的空间,所以要学会中道观,智慧悟性才有更加深入的可能。根据易经与道德经启蒙,经常给予他人自信宽容空间的人或教育者,不仅可以累积浩然正气,长此以往可以化凶暴为和谐,还可以大大提高心理学上所谓的自我心灵强度。心灵强度良好的人,有时候几乎是百毒不侵,犹如神助,比较能经得起挫折和失意的打击,心理相对健康。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夫妻关系,爱得太执太深了,双方就没有彼此回旋的空间;工作太忙碌了,就没有了空间体验生活情趣;个性太急躁了,就会刚愎自用而坏了大事,丧失了洞察事理的空间;贪便宜欲望太多了,就会陷在贫穷的意识里,失去了福德的空间;读书太用功了,过于照本宣科,必定会失去原创性的智慧,因为失去了慎独思考的空间。

人类很会自寻烦恼。社会上许多人明知别人不一定会真心赞美自己,但却想尽办法得到别人的青睐和美誉,于是频频陷于失望困顿之中,却因此埋下了抑郁焦虑的痛苦种子。给善良的自己一个自信宽容的空间吧,给身边的被教育者一个自信宽容的空间吧,那么大家则都有体验幸福的空间,理通法自明,水清月自现!

论无为的家庭教育观

体验过无明焦虑的心灵,早已深谙越是排斥什么,自己的小我意识就越容易吸引那些与自己所排斥东西相近的同类。就像一个每天喜欢对孩子嚷嚷的主妇,每当她对小孩子咆哮,“笨蛋,别把牛奶打翻了”,孩子往往就更容易把它打翻。还有一些中年女性喜欢每天和邻居或在朋友圈里说自己的儿子何时才会让自己放心,何时才会有出息,总是表现出一副自怨自艾的苦相,其实潜意识深处有部分动机只是为了缓解一些父母教育失误的道德性压力。然而人的一些言不由衷的意念是有反作用力与感召力的。若持续地释放“口业”而不自觉,迟早会感召到苦果,古人说这叫祸从口出。许多“母亲”喜欢对各种事情习惯性地表达一种哀叹与絮叨,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把自己的事情管好,或者无力管好。同理,身为“父亲”也尽量不要把工作情绪带到饭桌上,也不要因为自己的婚外恋情结而开始对原配生发厌恶之心,而后在孩子面前,吵吵闹闹不停。

《道德经》中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当父母可以“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地把自己的事情管好,本身就是对后代最伟大的教育,也符合阴阳辩证观的和谐原理。若父母平日自己推崇爱慕虚荣的作风,而对已经拥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给予专制呵斥并告诫对方要朴素节俭,恐怕难以产生有效的身教。若父母自己都是小心眼,斤斤计较之人,那么不论自身是清华还是哈佛出身,从中表现出来的教育智慧都已经缺乏正能量,甚至还略带有一些毒性。因此,当家长的可以在管好自己的一些事情后再去教育后代,根本就不需要再看多少教育类书籍,因为那时何已经可以无师自通,道法自然。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需要的不是担心,而是自信的宽容,宽容的自信,它是一种对人性深刻的洞见与无言的关怀。家庭教育者若“持之以恒”地自叹这个,啜泣那个,本身就是对后代最严重的变相“诅咒”,这个朴素的道理用各种心理学皆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达解释。同样,在身心健康与心智领域,教育者自身过度地忧虑也会让五脏六腑受尽了“气压”,而许多身体器官是很容易因为压力而产生一些功能上的变化。许多常见的肠胃不适、肝肾功能不济、口干舌燥、面相枯槁、呼吸短促、尿频、神经性头疼或偏头痛、后肩背持久酸胀等,都是拜持续的压力与忧虑所赐。

人生苦短,许多爱干预他人的“闲人”直到晚年才恍然醒悟自我修心的深刻意义,但是那个时候已经没有太多心力去处理自我积重难返的业习。孩子也是大人的一面镜子,教育者能够管好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对家庭成员最大的贡献与布施。此外如果家中有孩子沾染了“心病”,父母最好的支持方式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后并给予孩子一些无形的精神支持,而后孩子“潜意识”中对父母的一些不宽恕因子,也相对容易放下。

不得不强调的是,教育孩子也应尽量遵循“平常心中有认真”的奥妙之理。所谓的平常心就是不去和其他家庭比较,不去计较是否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一定要明白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人,未必有足够的耐力与稳定性跑完终点。拥有平常心的父母意味着不去追求孩子未来的“大出息”,也不在乎是否要给孩子报这个补习班或那个钢琴班,而是在心平气和、顺其自然的基础上,适当约束孩子的不良习性,同时适当引导孩子某方面的积极天性和禀赋,而这样的教育观就是“生”,是真正助孩子的,而不是“克”孩子的。许多父母过分在乎孩子的出息,同时过度满足孩子的习性欲望,看似是一种“生”,一种爱,但是孩子长大后反过来责怪父母,甚至制裁父母的大有人在,这就是“生中有克”,一切只因为父母缺失了“平常心中有认真”“认真中有平常心”的中道和谐观。

宋代大才子苏东坡,早年是一个类似小痞子的道混子,他研读过不少儒家经典,却经常恃才傲物,看不惯一些修为之人。有一次闲来无事,来到著名的金山寺和佛印行者一起打坐。苏东坡觉得身心畅通,就问佛印:“禅师!你看我做的样子如何呀?”

佛印对他说:“好庄严,像一尊佛。”

苏东坡非常高兴。佛印就问苏东坡:“学士!你看我坐姿如何?”

苏东坡总是不放过嘲弄行者的任何机会,就说:“像一堆牛粪!”

佛印听了也不以为忤,一笑了之。

苏东坡自以为在这次谈话占了上风,碰到朋友就说他赢了佛印禅师。这消息传到聪慧绝顶的苏小妹耳中,便对苏东坡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有粪,所以看禅师才像牛粪。”苏东坡听后,惭愧不已。

如果我们在周遭看到的都是“坏人”,有可能我们自己也是“小混混”;如果我们在周遭看到的都是没素质的人,有可能我们自己的雅量也有待提升;如果我们在周遭看到的到处都是群“魔”乱舞,有可能我们自己已经是小鬼;如果我们动不动就口无遮拦,好像他人欠你一样,衰气则与日俱增。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必要做到绝对的完美与宽广,但至少不能以偏概全,因噎废食……如果我们凡事能够从阴阳辩证的角度来相对看、发展看、全面看,就会是一个开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