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焦虑风暴
22671800000002

第2章 序二

不久之前,我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位老人的故事,故事很简单,可能我们都不曾真正问过自己:你是否真的爱自己。这位老人理解的爱自己是:你是否真心觉得自己很好,欣赏自己并以自己为荣,庆幸你是你而不是别人,因为只有这样的爱才能使得自己获得深刻而长久的幸福。

诚然,天地间的每一棵果树最初都是先利己的。它由根部吸收水分,供给枝叶与花果养分,而待结满果实时,再分享给大自然或经过的人。简言之,在你没有充分给予自己之前,你无可给予他人更多。当你未足够关照自己的感受之前,或许也无法关照别人的更多感受。爱自己有可能是先从适当的自私、自恋开始,而后再经由一些坚实的成长,当你真正懂得爱自己之后,你的爱就会自然地洋溢出来。在爱中,在喜悦中,你无法不给予,你无法不分享,因为给予、分享就是爱的本质。

此书的作者很显然是一位具有心灵财富的过来人,因为写书和写博客不一样,它有不少文字上的讲究与约束,是一件较辛苦的事情,此书洋洋洒洒30万字必定消耗了作者大量的心力与能量。

我在翻阅这本书稿的时候,当了解到作者对家庭早年教育这方面的重视程度时,也让我想起了自己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静”字。静,讲的是母亲的教育状态,是从哲学的高度去审视母亲的存在,我们自身的角色,我们的性别应该坚守的内在的品质。为什么母亲要学会平和,而且要把家庭气氛尽量维持得融洽,就是为了实现母亲的守静,实现这一个“静”字。因为母亲身上具有一种天赐的开阔力量,对孩子而言,母爱无边,母爱无限,而“静”就是无限的催化剂。面对无限,我们只有敬畏和虔诚,才能做到让孩子对我们敬畏而且虔诚。

但是如何做到让孩子敬畏和虔诚呢?要以我们存在的状态告诉孩子什么是静,做到这个份上,孩子的潜意识就会效仿,一段时间后或许就能拿出这种姿态。实际上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种原始的心理状态,对极静的东西心怀敬畏和虔诚。再调皮的孩子,将其带到那种香烟缭绕、庄严肃穆的寺院里去感受几日,他们也都会变得很谦恭,变得很安稳。

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当今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源于错误的早年教育模式。从心理卫生预防的角度来说,本书作者详细而又客观的论述,对认清自身烦恼的来龙去脉以及规避家庭教育对后代的误区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性意义。

然而,作为成年人,面对我们自己的早年创伤,你是否能够不把自己内在冲突投注给后代!你能否理解如果孩子内化了父母的冲突人格,那就意味着孩子会长期活在父母的阴影中!

心理学先驱荣格说:“父母死气沉沉的生活对周围人特别是自己孩子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也就是说科学的教育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是极其紧密的,它也是非常严肃的话题,而这本书中蕴含着一些正言若反的专业建议,或许能够协助许多年轻的父母平衡好自己的情绪,从而让孩子的童年不被过多的干预,那么后代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会相对有保障。

言归正传。放眼整个社会,当下无明的焦灼情绪已经疯狂地肆扰了许多都市心灵,同时它也是异常心理学领域最常见的恶劣情绪之一。应运而生的这本探秘焦虑的书籍,就是在用看似有为实则无为的方式,试图导引部分焦虑不安的心灵回到当下临在的时刻。

荣格说过:“向外看的人是梦中人,向内看的人是清醒者。”我料想阅读完此书的部分读者,不难发现作者似乎在想方设法导引大家向内看,而事实证明,唯有深入地向内走,内在的力量才有苏醒的可能。

我也关注到此书通篇上下没有使用绕来绕去且冗长的理论体系,也没有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各种沉重案例的长篇大论上,而是意在创造一种以人为本的磁场,进而让部分读者认识到生命的职责与尊贵,其中在不少章节中始终隐藏着一条正能量信条:烦恼是魔鬼或许也是天使,如果没有心病或烦恼的助缘,或许我们也无法有更多机会认识自己。

同时我也较认可作者的这个观点:心灵修复于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捷径,唯有相对漫长之曲径,但在曲径中只要拥有一定的正见基础与科学的烦恼观,又会带来快速的精进。因此我相信此书必定会加深部分读者对烦恼的全新认识,它将邀请你一起学习如何无为而为,深入体验无挂碍的当下。

现在就让我们在一种纯粹的爱、包容与平静的状态下,通过此书的积极助缘,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吸收源自心底深处的直觉灵感与力量,进而创造一种平静与快乐的人生!

在某种契机下,改变的确是可以马上做到的!

徐清照

2016年2月16日

(国家心理咨询师高级考评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