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焦虑风暴
22671800000019

第19章 探秘焦虑——化繁为简(15)

很多读者这几年来也都已经在互联网上听闻一桩又一桩性丑闻以及所谓的艳照事件。一些人原本宿命中还是比较有福报的,只因缺乏一些必要正见教育,因而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断助长了自己的淫欲心,而后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习性不断地被强化,因未能及时闲邪存诚,当因缘具足时总是会被“天公至律”揭发。

事实证明,倘若对一个普通人注意力影响较大的性冲动反应都可以被调和升华,那么恐怕外界的许多虚假的诱惑都很难能够撼动其心志了。因为有这样的自律修为,就一定会生发出更多的定力,最后由定生慧,因此一些大任总是会被这些有智慧的人担当。

焦虑背后的家庭教育坑洞现象

导言

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小孩苦恼,他的孩子已经15岁了,一点男子汉气概都没有。他去拜访一位禅师,请求这位禅师帮助他训练他的小孩。禅师说:“你把小孩留在我这边三个月,三个月后,我一定可以把他训练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三个月后孩子的父亲来接小孩了。禅师安排了一场空手道比赛来向父亲展示这三个月的成果。小孩的对手就是他的教练。教练一出手,小孩便应声倒地,但是小孩马上又站了起来,如此来来回回总共16次。禅师问父亲:你觉得你的孩子够男子汉吗?”“我简直羞愧死了,他来这里受训三个月,结果是他这么不经打,被人一打就倒。”父亲回答。禅师说:“我很遗憾你只看到表面的胜负。你有没有看到你儿子倒下去又立刻站起来的勇气及毅力?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气概。”(引用自网络)

科学的早年教育可以规避人格创伤

在此书的前面一些章节中我们已经探讨了不少调和情绪的一些正见与可靠的心理学辅助策略,但不少情绪背后的坑洞形成的过程与时期,往往有多半源自于儿童时期充满不安的教育环境。

我们现在来严肃与认真的讨论这个现象。有些问题我们现在探讨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批判,而是希望引起我们家庭教育者与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一些觉知,而后卸下一些防御性观念,打开一些见地,从而轻装上阵更好地从沟通引导工作中感受到伟大的正能量与价值感,那是一种人生的真正乐趣与道德愉快,同时也是遵照人类的真正利益来工作。许多东西修复总是比破坏难上许多,如果教育者在起始阶段错得离谱,就很难指望孩子们在成才路上没有缺憾或心灵危机。

20世纪自体心理学理论先驱科胡特认为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需求的能力。也就是说,如果孩子长期暴露在父母不成熟的、敌意或无意识控制力诱惑的回应中,将会在他们的青春期诱发强烈的焦虑与过度的刺激,从而导致成年后精神成长的乏力。因此孩子的内驱力与内聚力潜能的很大部分就被压抑了,而这部分被压抑的心灵资源就无法参与孩子心灵的发展。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格比教育内容要重要许多倍,父母的人格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后代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气质。

从人格心理学角度而言,母亲如果有持久的内在人格冲突,那么在哺育后代的过程中就相对容易投射给孩子。在儿童时期母亲对孩子内在培育安全感的意义要比父亲的作用重要许多,母亲早年的冲突心境状态若时常表现在与孩子的互动关系中,久而久之就容易内化成孩子人格的一部分。笔者认为不少当事人的漂浮性焦虑情绪皆是人格中“内在迫害者”在作怪,它时常会“勾引”周遭环境中的“人事物”不断复演对早年父母制造出来的糟糕环境的“忠诚”。而这个内在迫害者就是从父母那里“租用”过来的自我功能,因此有时候甚至可以说不少人的心理疾病是为父母得的。

在心理治疗中所谓的人格创伤修复就是在相对温和与涵容的疏导关系中协助来访者重新经历一次童年,凭借与咨询师重构出来的能够被恰如其分对待与尊重的良好关系,会在潜移默化中升华或修复当事人早年在与父母的互动关系中制造出来的那份初期焦虑的残留情感。从而自然而然地将“内在迫害者”转化成“内在协助者”。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着重来谈谈早年教育与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一个家庭中必定有一位在家中占有相对“威权”的地位。当这些教育者把“掌控力”作为行使监护的第一工具时,一些失误就有可能随时发生。因为成人世界的一些价值观会在无形中强加给孩子,而有些价值观可能都是偏离中道的。

从心灵哲学角度而言,无时无刻都喜欢掌控力的父母,无形中就是强加自己的“心业”(心灵作用力)给孩子,也会不知不觉间将孩子纳入成人世界的“优越感”比较中。然而孩子的行为总是骗不过他们的心灵,对一些教条性的教育他们总是“头脑明白,身体不明白”。

为何许多家境优越的孩子经常做出一些与父母愿望背道而驰的事情?为什么他们遇到一些不顺意的事情时非常容易泄气?为什么在“接班上”的表现让父母大失所望?如果我们愿意从中道系统的角度来观察,而不是从世俗偏见的角度来观察,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问题孩子”只是因为教育者一些观念上的问题而创化感召形成。并不是因为这些孩子只会惹麻烦抑或不开窍。若是从中立的角度而言,可以说父母本身没有问题,孩子本身也没有问题,症结就出现在“联结”的品质上。

在一些经常惹事的孩子中,一旦有人深刻了解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会自动地“改邪归正”,而后极有可能做出一些让父母刮目相看的正能量事情。这就是人性观的感应,可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许多“问题孩子”缺乏的只是一种全方位的理解、共情与倾听,这个和心理治疗的基础是一样的。父母也不能把成年世界的优越感情绪投射到与孩子的互动关系中。比如:如果父亲社会地位相对杰出或取得了一些民众的喜爱,那么有些孩子的潜意识中有可能会觉得自己的成就很难与父亲等量齐观,这样他们就容易泄气,而后喜欢通过各种娱乐活动来填充这个内心的失落坑洞。这里不是说父母不可以成为杰出者,而是指当某位家长成就比较高的时候,需要和孩子多进行一些平等的促膝长谈。过程可以简单轻松,不需要讲什么特别多的大道理,只需要带着一颗平等心让孩子了解“父亲”的一些心路历程,以及在父亲成就的背后是哪些因素,一定要尽可能客观地表达,少一些个人的自恋情怀。同时一定要让孩子明白,父亲与后代的成就之间没有任何对比意义,因为时代不同、因缘不同、环境不同。而后再强有力地肯定孩子的一些比较突出的优点,或许这就够了。

教育就是这么简单,只需要在中道观(中立、不偏不倚)的基础上,不去过度干预孩子的自然造化,那么孩子们就容易拥有独立的人格,这样一来就不容易生发自卑情结。而后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母亲与父亲的地位尽量保持一致。许多母亲经常在呵斥孩子的时候会说:“等你父亲回来收拾你,看你还调皮……看你还胡来。”其实此言一出,立刻于无形中拿走了母亲自己的力量,孩子的潜意识中很自然地就会觉得母亲对自己的约束能力与管教能力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样长此以往,母亲的许多话即便是正能量的,富有理性的,也很难影响孩子。

我们还关注到社会上许多网友对一些“富二代”的各种嘲笑与随性讥讽,其实这样的言行是不明智的。或许我们需要看到这些孩子内心深处的“坑洞”。这些孩子长期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种舆论的对比性压力。这种持续的不对称的社会性比较,会让这颗好胜的心灵苦不堪言。

在这种情况下,父亲要尽量在孩子面前与他平等地沟通,这里指的不是谈天说地、谈情说爱,而是客观、中立地讲述父亲的一些心路,也就是成就背后所经历的各种迷惘与苦痛,这样孩子就会很容易感受到一种平等的姿态以及不易承接到父亲无形中的那种优越感所带给自己的压力,反而会非常理解父亲,甚至还会觉得父亲才是自己最好的老师。所以就只谈这个话题,不要谈太多人生哲学或大道理,在平和的沟通氛围中只需要尽量淡化那些所谓的成就与优越的感受即可。这样几次交流下来,该孩子就会以父亲的人格品质为榜样,树立起自己的奋斗目标。反之,则很容易陷入两极的思维怪圈,会导致其潜意识中认为:反正我的任何追求都很难在家庭中获得优越感,反正我现在不用工作也有足够的遗产继承,那么我就选择乐在当下,今朝有酒今朝醉吧!

总之,亲子之间只要去掉一些权威隔阂与气场隔阂,亲子关系就可以非常融洽,并具有正能量。对于家庭教育者而言,我们一定要深谙作为被沟通者的“问题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愚钝,也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不可救药,很多道理他们其实都懂,甚至有些孩子比父母看起来在未来更有资格成为合格的父母。因此有许多说教都要收起来,只需要在一些成长的关键时期,以平等的姿态,以人为本地全方位倾听与无条件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且相对用心地观察孩子的独到优势,而后多肯定一些,这样一来孩子的心底深处就会感受到不可思议的隐性力量与安全感。

我们一定要清楚,很多时候孩子也是成年人的“爸爸”。其自性中的智慧都是一模一样的,他们需要的只是父母的谛听与深刻的理解。许多青春期孩子的心灵坑洞与焦虑的背后最迫切需要的就是父母在其儿童时期与青少年时期所给予他们的这份心灵财富。

我不愿意在此谈论更多的教育后代的观点,只想强调一个简单的道理:人性观。

不妨来回顾一下从小学到中学的一些教育奇观。我们稍微回忆一下就会发现在从小到大的集体学习中,假如一个班级里有几个学生的表现一枝独秀,那么这些孩子很可能就夺去了教师的大部分“恩宠”与“关注”。几乎每次提问时,老师的眼神总是最先瞟向那几个成绩优秀的孩子,这样的情境在每节课中都在重复上演,而没有人知道这样的习惯是一些学校教育者“人性观”上的失误。几个得意的孩子的确是感受到了“优越感”与更多的学习快感,但是其他的孩子的潜意识深处是非常憎恶这种差异性待遇的。因为,任何一颗独立圣洁的灵魂若要无条件屈居于他人之下而不心存怨怼之心,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些孩子在小学阶段是很容易受“权威教育者”暗示的,如果他发现老师的一些严肃神情与不经意之间所流露出的批判语气是在针对自己,会认为自己就是属于反应慢的、智商不足的一类人,久而久之,这个孩子的潜意识就会内化默许,而后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差生”的状态。这也完全符合潜意识里应外合的原则:内在是如何想的,外在就跟着如何配合。

有这样一个孩子,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期间,数学和语文成绩都是90分以上,但是居然从未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被评为优秀干部或三好学生。而对于其他得奖的同学,他并不认为这些家伙的“德行”比自己好到哪里去,这样的待遇让他对这个世界一度产生了错觉:难道我天生就不配得到一些奖励?难道我天生就只能默默吞忍?(注:每个孩子最初都是好孩子,每个孩子也都有强烈的被爱的需求)于是从五年级开始他的潜意识需要发明一些动作来吸引“教育者”的关注。他开始在任何一次阶段性考试中都第一个交卷子,他开始放弃晚上看课外书的安排而改为打电子游戏机,他开始和一些更加调皮的学生混在一起,且带头给几个老师取一些难听的绰号。当班主任打算在一次家长会上把他的这些“不良表现”反馈给家长时,这个机灵的孩子为了躲避父母与老师的唇枪舌剑,于是在开家长会的这一天并没有去上学,而是在床上一直躺到下午。当父亲发现时,他紧紧地捂着小腹,并呈现出一副非常痛苦的表情……

果然他的潜意识为了协助“主人”避开一些莫须有的压力,便下达“指令”给身体,身体就配合上演了“阑尾炎”。而后当孩子进入医院进行手术与疗养期间,他的潜意识非常享受这种来自父母的关爱以及能避开班主任训斥的压抑感,而当医生说可以出院时,他又再次“发烧”起来,以拖延被爱的时间。(注:潜意识非常聪明,产生症状是为了让我们不再遇到更加糟糕的创伤与失落感)

许多心理学家早就发现这个现象,这是青少年的一种潜意识置换代偿机制。孩子的这种行为虽然是幼稚性的,但的确也不能责怪他们。他们只想得到更多的爱,这种潜意识诉求本身没有任何过错。爱孩子不是说只要让他吃得好、穿得好。有些充分感受到慈爱滋润的少年,即便小时候和父母住过一段时间的窑洞,也非常快乐,性格活泼且有韧性。所以,重点是朴素的人性观。

作为教育者,在与孩子或学生沟通的时候是不是早已先入为主带着一些偏见?是不是自己都非常不耐烦?在沟通中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孩子的行为以维护自己假惺惺的权威感还是用爱的眼光发现孩子的天赋。爱不是狭隘的满足与讨好,爱是一种开阔的见地,一种深深的信任与理解,一种无条件的平等对话以及与孩子同行在一个轨道上,而不是用成年人的成熟度去否定孩子的一些幼稚性,并认为孩子具有一听就懂、一教即化的成人心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