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焦虑风暴
22671800000018

第18章 探秘焦虑——化繁为简(14)

许多人的“超我”将第一次产生的杂念定义为“病”,也就是说把这些“杂念”当成是不合理的、不道德的、非理性的、荒唐的、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坏思维。而实际上这种自我否定的声音多半都是小时候对父母的一种吞忍式压抑的外投射,这些吞忍式压抑本身就是一种残留的无意识情感能量,它并没有因为个体的生理成熟而自行消退,它依旧卡在那里并储存在无意识中。部分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个体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持久的无法应对的压力时,就相对容易诱发那些初期焦虑,抑或退行到早年某个阶段的卡点上。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可以学会适当的自我科学调节,直接针对“超我”下手,而不是傻乎乎地针对“自我”下手,因为“自我”是被“超我”压制的,所以要找对“人”办事。

针对“超我”的陶冶工作,一定要逐步养成“无所谓”的随便态度。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杂念都保持一种无所谓、随它去的态度,这样渐渐地量变到质变,最终就会陶冶“超我”的禀性,而后性格自然变得相对果断、灵活与自信。反之,不断地将微不足道的一些事物看成是非常严重的,那么越来越多的“麻烦”就会接踵而至。

“无所谓的心态”本身就是一把威力强大的“义剑”,依靠它就可以斩断各种思想情识与情魔的干扰。当日后再遇到一些“第一次”时,就如同再次邂逅了初吻一样,有何了不得?(“第一次”喻指的是各种正常的杂念)没有了“初吻”就要寻短见?献出了“初吻”就活不下去?失去了“初吻”就要惩罚自己把所有内在能量都耗掉?即便被人偷走了“初吻”,也不至于就要把大好青春全部扔掉吧!(“初吻”喻指的是出现各种“第一次”症状的时候)

我们一定要深谙“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深谙瑕疵是对完美的最好注解。不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完美,若要“超我”当家做主,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入其法眼。许多时候“超我”就是被“幼年模式”所奴役,因此它自己也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想象。因为“幼年模式”是以想象作为分析的依据。而成熟的“成年模式”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可以分清什么是幻想,什么是现实,并且擅长以逻辑思维来窥见事物的因果链,此外它还具备一定的调节情绪活动的能力。因此,赶快放弃不成熟的自责、焦虑心理,积极调解“超我”的幼稚性与完美主义,即得解脱。

不论多么焦虑,先动起来

潜意识有时候扮演的是一个考官的角色,它会使潜抑在无意识中的心灵负荷浮现上来,从而获得对其“意识化”的机会,而此时最佳的策略就是保持正念。我们还可以在《黄帝内经·素问》“习以治惊”正见的辅助下,把潜意识浮现上来的意念当成是考试的机会。那么许多人第一次可能只得50分,不会一下子就得高分。但是,只要坚定这个方向,每次“考试”的时候都把这些意念当成是再平常不过的体验,并且告诉自己:“害怕很正常,但它不是病。”那么就会少一些分别心的作用,可以考得比上次再好一些。

有时候潜意识不会一个劲地考这个主人,考完后它有可能会自讨没趣地溜走一小阵子。为何它会溜走呢?主要是个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为了应对生存压力与社会角色,需要以行动为导向。往往因为个体专注于工作,很自然地少想多做,且对那个卡住的意念视而不见,那么这种充实的方式本身就可以消耗掉不少无意识焦虑。一旦投入充实的生活中或埋头于眼前非常吸引自己的工作创意中,一般情况下没过多久就会不知不觉地消除掉不少焦虑感。

有的人出去爬山、游泳、行脚,这个过程也会缓解焦虑感,主要是这种身体力行的有氧运动,本身会内耗掉许多此前因为情绪波动所分泌出来并残留在体内的肾上腺素与皮质醇。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数据证实,这两种化学物质的过量分泌若没有及时分解掉或内耗掉,长此以往对身心健康必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经常讲一句话,不论多么焦虑,先动起来,只要动起来,事情就有出现转机的可能,而且大量事实证明这样十分有助于潜意识暗能量的自动化释放。看看那些因为慢性焦虑情绪而喜欢躺在床上的人,其结果是越来越不敢外出,越来越束缚,越想越慌,身体亦越来越衰疲。而后形成进一步的抑郁情绪,而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是一对孪生姐妹,最终将不断上演恶性循环。

明理后,我们就要强有力地抖擞起精神,在暂时“磕磕碰碰”的自我调心道路上,能做多少是多少,不要责备行动后的任何结果,也千万不要再自责自己的心路历程。这是为何?只因为你也不想这样!在能量学中,自责是诱发心业最快的方式之一。所以,请擦掉悲伤的眼泪,以普适的自然法则为皈依,以亲身亲历的真知为上帝,抛弃旧有的一切阻滞性观点,那么天自会助自助者。

“超我”大部分情况下就是“幼年恐惧”的化身。打个比方,一个成年人要让一个幼儿闭嘴实在是不费吹灰之力,只要跟这个小孩说:你再哭,晚上我让魔鬼咬掉你的屁股;抑或你再不听话,我就带你去打针。通常情况下幼儿都会被吓住,因为幼儿分不清什么是幻想什么是现实,他们遇到外在压力时,总是以灾难性联想为分析的依据,所以会立刻无条件投降,这种无条件投降的心灵反应方式就叫作“无意识反应式心灵”。而成年人所具有的“有意识的分析式理性智能”则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让自己拥有调节情绪活动的能力,他们对那些“万一”根本就不会害怕,即便是万分之百的概率,对于一个成熟的成年人的情感而言是完全不会受影响的。

因此,在螺旋向上式无为而无不为的造化过程中,要经常识别“超我”的完美主义陷阱,而后务必先动起来,少想多做,明白它只是一种虚假的心灵坑洞现象。

焦虑背后的自我破坏冲动与性心理失衡

有一个人平时工资收入不算高也不算低,他的消费观是不该花的尽量不要花,该花的也要酌情考虑,这样的价值观在他的潜意识中总是带给其正面的感受多一些。然而有一天,因出门办事时间略紧,他开车的时候不小心连闯了三个红灯,要罚款600元以及扣除驾驶证18分,他心中五味杂陈,十分心疼。可就在当天晚上,他因为闯红灯这个事件,去商场购买了好几件平时无论如何都不会去买的高档衣物,花费了数千元。

闯红灯不是故意的,在懊恼之余,内在有一股力量驱使他做出“破罐子破摔”的冲动,这种冲动是带有一种“变相自我破坏”的性质。仿佛潜意识中的“本我”对他的“自我”发送了一个指令:“你自己看看,平时省吃俭用委屈本能的快乐,遇到无常依然是破财呀,早知道你就应该对我好一点嘛,今天你最需要花一些钱来讨好一下自己,赶快行动吧,一定可以消除全部焦虑。”这种心态表面上看起来已经有点类似弗洛伊德所讲的“死之本能”(人类有重返终极原始状态的本我冲动,即自我破坏的冲动)。也就是说当个体遇到一股力量刺激,并意识到原先因为一些自我约束所带来的徒劳无益时,“本我的冲动”就会趁势跑出来,并以一种彻底享乐主义,先放纵的冲动心态催眠“自我”。倘若“自我”正好也处于焦虑中,当下可能也比较希望可以借由一股快感的力量来消弭这种自责且懊恼的心态。

就像有些公众人物之所以染上毒品,并非被他人唆使或强迫,而是一种相对自主的选择,可能是当下遇到一些无法应对的挫败感或因无常变化所带来的焦虑沮丧感令其十分不能适应。其内心深处明知吸食毒品是违法的,也明知毒品有可能会带来不可自拔的危害,但是依然在某个时刻如飞蛾扑火般带着“自我破坏”的冲动能量而铤而走险。

弗洛伊德说:“人类有重返终极原始状态的本我冲动。”因此一些看似具有破坏冲动的表象下,似乎意在协助个体找寻一种永远的安定。而对于人类而言,诞生前的状态或许就是安定的状态。

城市道路里的绿化景观树木,在春天的时候一定会不约而同地冒出一大片新芽,而到冬天的时候一定会不约而同地大片落下叶子,以求得新的循环。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中是否也具有一种类似生之本能与死之本能的造化因子在驱动,这或许还缺乏一定的严谨的研究数据。但是如果只是单纯地观察大自然的一些规律,就会发现许多周而复始的现象背后一定有一股力量或一种“物理”在推动着。同样,人从出生到死亡,不管是生之本能或死之本能,我们先把这些名词统统忘掉,只是单纯地反复观察,是否会发现的确有一股力量在牵引着个体来走完这一趟生命旅程呢?

我认为生之本能(性本能与自我保存本能)中有时候也必然以“从紧张状态释放出来”为追求目标。

在我国最大的咸水湖畔(青海湖),几乎每年,青海湟鱼都要溯河洄游为延续下一代而产卵。然而由于拦坝的障碍与“过鱼通道”的先天缺陷,造成许多聚集于此的湟鱼随时面临搁浅,或者因为无数次失败的跳跃而耗尽它们的体力。它们每次洄游产卵都会造成自身大量死亡,其死亡的数量则可以多到让人踩在上面而不触底,画面触目惊心。湟鱼之所以要逆流而上,只因为青海湖盐度高,不适宜产卵。但是他们逆流而上的强悍本领与义无反顾的精神,让人很快就会联想到自己。这些湟鱼为了顺利延续自己的后代,千辛万苦临近转折处时,所面临的绝境场面令人无比揪心,只有为数不多天赋异禀的湟鱼奇迹般地完成了跳跃,而大部分则都会死在途中。它们为完成繁衍后代的神圣使命所付出的代价催人泪下。它们无数次竭尽全力地跳跃,都以自己身体被重重地撞在坝墙上弹回水里而告终。这就是青海湟鱼面对残酷环境时,其生存本能奋进不屈的画面。它们为何要做这种事情?因为如果不去做,似乎会更加紧张和焦虑,或许只因为它们也有从紧张状态释放出来的本能。

大自然中的许多动物也都有类似的自我保存与延续的本能,目标达成的过程就是一种释放紧张的过程。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历经残酷的地球生态演变,从类人猿慢慢进化成具有灵性且充满智能的生物体,这里头有许许多多的记忆,变成了我们集体潜意识中的一种本能。还有各种各样伟大的“母亲”,为了避免孩子被其他物种吃掉,会自己吃掉孩子。养育和毁灭之间,或许就是生之本能与死之本能的一种无奈释放。

不错,人类在生之本能与死之本能(自我破坏冲动)之间,比所有动物都更加擅长“从紧张状态中完全释放出来”为目标。

动物定期发情只为交配,而成年人为何要频繁地性爱?或许人类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原始性能量,其“本我”中的性本能也是一种协助人类延续下一代的生物性本能,但是如果不加以节制,就会耗尽体能而面临衰竭,所以生之本能中更强大的“自我保存本能”会适当压制这股原始的性冲动,不让其无节制的满足,否则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但是如果一点都不满足它,似乎也会存有一种漂浮性的焦虑,因为毕竟它是本能的一部分。对于生活在七情六欲中的现代人而言,它或许有适当自我满足的权利,但是合理满足并不意味着泛滥或需要不断转移性对象。

弗洛伊德先生只是强调了性冲动与生之本能的实际存在,但并没有鼓励人类遇到持续焦虑后就要采取性放纵的方式,他本人也是反对性放纵的。而且,我认为性能量不一定要通过性交来释放,完全可以通过情志上的升华陶冶从而将其转化成一股宝贵的精气神。性能量发动时可以通过正念觉察,而后在特殊手印(双手平行交叉贴在小腹)的作用下,就会变成下丹田的一份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让个体更加神清气爽,长此以往也十分有助于个体完成一些需要付出巨大心力的事业。

总之,人拥有从紧张状态释放出来作为追求目标的本能。但是如果人只是在性冲动的驱使下,不断地追求性快感以致废寝忘食,那么最后身体也会被彻底掏空,可能会走向自我毁灭与衰竭。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结果,许多时候,生之本能(自我保存的本能)会压抑性冲动。

在心理学家的观点看来,性对于人类而言,一定有其合理的地位,本身顺其自然就好,无须去执着。宗门哲学中所告诫的要节制淫欲心,知道其道理的人自然明白,不会生起任何烦躁或嗔心。不知道道理的人,就会异常排斥这样的话,甚至还会因为自己的排斥而迁怒宗教人士。一些道德良好的正统宗教人士严厉指责淫欲心并暗示有很多果报,其主要正面动机是希望世人能够明白一旦调伏了这个淫欲魔,其好处极大。许多悲心人士的说辞上的“反”是为了导引“正”,我们可以再来简单探讨一下这方面的道理。

新儒家文化里有许多正能量的人生信条与经营家庭的启蒙哲学,就是填充性焦虑坑洞最好的良药之一,但是中国在国家人均读书数量排行榜上总是垫底的。据报道,在以色列、英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人们,他们阅读书籍的总数量远远超过中国人的平均水平。有大量上班族一年下来没有完整地看过一本书,而在许多发达国家的人们阅读书籍的数量在5本以上。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多读几本圣贤书以及一些充满正能量的有助于提升志气的书籍,会在无形中陶冶一个人的性情与消除不合理的畸形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