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焦虑风暴
22671800000017

第17章 探秘焦虑——化繁为简(13)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弗洛伊德发展了人格结构论,研究了自我功能,且进一步研究了恐惧症和强迫症的临床特点,他发现并非“自我”先对性驱力实行潜抑,然后被潜抑的性驱力转化为焦虑,而是“自我”先预感到焦虑,为了防止焦虑的发展才施行潜抑,并施行精神防御机制的化装,从而可以避免感到痛苦,但是却形成了顽固的症状。有些患者想自动取消他的强迫行为如反复洗手,便会感到极度焦虑,最后还是要做出这些行为,也就是说其焦虑感就隐藏在强迫动作之下,从而免除了焦虑的继续发展。由于自我力量的减弱不能完全抑制住无意识的初期焦虑或性本能冲动,自我便使用精神防御机制这个特别技巧,对急于求表现的性本能冲动加以化装,最终两种冲突着的力量取得妥协,以神经症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都是弗洛伊德先生对神经症的基础观点。

早年的精神分析体系,也就是以维也纳、柏林为根据地的学术中心组织。在这个组织里产生了许多充满智慧与洞察力的先驱,诸如阿德勒、荣格、霍尼、佛洛姆等,他们的理论虽然与弗洛伊德的理论产生过一些火花,但也都基本承认弗洛伊德的一些重要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许多大城市都变成了废墟,几大精神分析的根据地与组织也几乎被清零,一些重要的可行性研究则被迫中断。然而意外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于20世纪50年代后,虽然没有一位心理学家再创立出一套可以比肩或颠覆精神分析体系的理论系统,但有许多思想自由的心理学者在美国这片充满包容与强调创新整合的土地上,使各派“后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互相渗透、互相整合、互相提拉、互相依存。每一个学说的代表者和信仰者都使用了相对精准且严谨的语言强调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但他们也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尽管存有百家争鸣的喧嚣,但每一个新学说都承认自己的原型属于一个大的系统,这个大的系统就是最早的以弗洛伊德先生的理论为主的精神分析学说。

这是现代心理学成功延续发展的重大转折与幸事,恐怕当时也只有在美国这片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学术活跃的土地上才孕育得出。而我们的祖国在那个年代还处在工业百废待兴、自然灾难频繁导致的持久的饥荒、社会阶级斗争中……

在那个年代,不管是对医学层面的内外科还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推动,一群杰出的美国人对这个世界的贡献都是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后来者们都要尊重这些人类共有的智慧遗产以及感恩这群杰出的先驱。最终经由美国一群杰出心理学者的持续推动发展与达成越来越多的共识,此前的一盘散沙,也都客观地承认了一些共同点,而这种“共识”对于每一位“自助者”而言,皆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些共识分别是:

1.强调人有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承认精神防御机制对个体的作用以及经过无意识化装过的置换机制。

2.承认现代心理学的鼻祖弗洛伊德先生的人格结构论,即精神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3.承认人在幼年期、孩提时期,各种外在环境因素对心灵发展的影响,包括性心理压抑与重大创伤体验。

4.重视个体没有意识到的各种心理困难与早年重大挫折以及深入地认识自己是心理治疗的奠基石。

5.神经症的基本问题是焦虑,只是它们的表达形式不同而已。

从某个层面而言,精神分析依旧是探索内在与认识自我的最佳模型之一。笔者理解精神分析的究竟意义就是通过有迹可循的科学修通过程来协助个体与过去各种“关系纠缠”和“创伤阴影”告别,而后将心力导入到当下,唯有如此,力量才会奏效。

简述对部分无明焦虑的看法

许多固着的症状都是在一次偶然的恐惧经验中,由于我们的头脑不了解一些心智运作的规律,不了解一切现象内在的无我无住本性,当时出于内心安全感的严重不足,或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应激性的挫败或叠加压力,心智系统在一段时间内便持续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而后某“内在小孩”无意识地抓取了那一束电光火石般的瞬间错觉,就在此时“自我”坚定地把其定义为一种“病”。潜意识中的某个尚未充分成长且有过深刻创伤史的内在小孩把这个“妄相”当成了内在自我力量对一些初期无意识焦虑防御能力不足的替罪羊,并十分满意自己的创作结果,而后居然被这个“妄相”反催眠。也就是说原先仅仅是一股纯净的恐惧性能量被某个极度缺失安全感的内在小孩从汹涌的表意识经验之流中切割出来,然后大脑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与海马体”将之加工编码,从而形成“病灶”的最初兴奋点。

当事人在初次“邂逅”这个无明焦虑后,在接下来数月的时间中理不通,法不明,只能默默地采取极端的抗拒与吞忍,结果把这个原本虚幻不实的精神现象固化成一个条件反射的负能量场。于是,许多心灵陷入了多年的内耗与苦痛中,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欲罢不能,这就是许多慢性焦虑障碍的缘起。其实很多普通人在生活中也会遇到重大的应激性压力或震撼的体验,但似乎并没有转化成各种持久的无明症状,这究竟是为何呢?

这里头无非就是性格缺陷以及负性思想起了导火索作用。诸如性情与气质中的习惯性完美主义、习惯性自责、习惯性悲观、习惯性过度敏感反应、习惯性自我否定等。而这些性格中的软肋非一朝一夕形成,它有很多因素都要追溯到我们孩提时期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模式以及充满不安的成长环境,而且和我们的一些先天业习、后天创伤印痕导致的吞忍性人格、自主神经能量场失衡、被无明症状反催眠以及“超我”习惯性的患得患失、灾难性联想、预期恐惧等心气反应模式都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我自身的经验,在对部分慢性焦虑障碍进行深度的探索与疏导中,往往会经历一个螺旋向上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个别心灵会暂时经历一些精神上的困难,因为要卸下一些错误心理防御机制并去面对觉察自己真正的软肋与脆弱之处,而这又是人格改善所必需的。也就是说要改变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烦恼习气是需要时间的,否则经验再丰富的指导师亦无能为力。

有一位都市白领,她在职场中应对各种业务总是娴熟有余,且有一个相对幸福温暖的家庭,她的爱人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三好男人,她的潜意识时常引以为傲,也时常在朋友面前无意识地展露这份优越感。然而因为一次错综复杂的因缘,她出轨了,自此以后她的心头总是有一股“黑暗魅影”笼罩着。她一方面十分自责,一方面对自己的这种过分自责也感到几分抗拒与苦恼。几个月过去,这种持久的激烈冲突开始严重影响到她的工作状态,她的爱人也似乎有所觉察,而每当伴侣关心地询问时,她的内心更是呈现出一种欲罢不能的极度焦虑状态。这种焦虑状态久了,便诱发了强烈的抑郁情绪,而抑郁情绪反过来又加重了焦虑情绪。症状不仅没有缓解,甚至开始躯体化,表现为头痛、肠胃不适、颈部发麻等。一段时间以来,下班后她回到家不是去准备做饭或吃饭,而是“瘫”在床上,且会莫名地哭泣。后来她在伴侣的鼓舞下,她来到我的心理咨询工作室。

经由一些简单的问询与心理分析,笔者感觉她的核心冲突并非所谓的创伤事件或早年苦痛记忆,而是一种道德洁癖所形成的自我否定性压抑与吞忍式自我惩罚。当然,一开始的疏导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因为强大的“隐私阻抗”使其不能把前因后果明了地宣泄出来。她道出前因后果的时间,是在间隔2个多月后通过邮件的方式告知咨询师的。

我们不禁要问,仅仅只是一次性出轨,是否就一定会导致漂浮性焦虑情绪或抑郁情绪如鬼魅般如影随形?在笔者看来这仅仅是因为“超我”的性道德洁癖思想在主导着这场情绪的异常波动。这般心灵,通常情况下家庭教育者都在早年持续灌输后代:女子要绝对地保持圣洁、忠贞,绝对不允许出现非分之想,抑或一定要安分守己,不想不该想的东西,更不能做不该做的事情……

那么,这些绝对性的教导与道德施压就会“内化”成这些心灵“超我”的一部分。因此与其说是出轨带来的焦虑,不如说是个体面对早年父母压力时产生的一种无所适从的吞忍压抑与害怕被强烈指责的情绪的外投射罢了。在这种情况下,有经验的指导师只需要化繁为简,集中火力协助当事人调节一下“超我”就可以了。一旦“超我”认识且领悟到:虽然这是不光彩的事情,但也绝非多么了不得的罪恶,或许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失误”,在未来才会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多了几分包容爱人的思想。那么在这份罪恶感中所携带的心灵反作用力就会消失,痛苦自然就会解除。

因此,对于此类心灵而言,思想上的性观念解放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这里头所指的是针对一种性道德压抑的解放,它不等于性放纵,而是解除违背自然的那些绝对化思想。许多时候,“本我”的性能量是可以被升华的,它需要的只是理解与尊重,并非不可调和。有了这个尊重与理解的基础后,个体的“自我”只要在“性禁欲”与“性放纵”之间找到一条符合现实的平衡路径即可。而对于这种平衡的路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社会与伦常的正常约束来做出妥善的回应。

正确认识性心理坑洞与杂念

不仅是男孩子,有一部分沾染慢性焦虑情绪障碍(余光恐惧)的女孩在青春期的时候也有手淫的行为,而后通常因为学业的压力转移了一部分关注力。但是在某一段身心持续衰疲的时间里,心灵会不小心再现曾经的那份被压抑的焦虑,这份焦虑经由个体防御系统的化装,披着成年人的外衣,而后有可能投射在一个“幼稚性症状”(余光恐惧)上来获得一种象征性的释放或满足。而后个体在此时若缺乏必要且及时的心理修通,一旦在“超我”强烈道德洁癖思想的持续作用下,就有可能陷入严重的自责与焦虑情绪。而后一旦被强化数个月或一年以上,一部分心灵就会把这种巨大的焦虑感潜抑在与人对视的状态中,表现出似乎自己已经被他人看出是非常龌龊的,非常邪恶的,甚至自己的这种眼神已经伤害到了对方等。

事实上,青春期出现性欲望,情窦初开,性幻想和偶尔的手淫都是正常的。若用“宗教禁欲主义者的理想化道德标准”去错误谴责普通人青春期的这些正常情感则是不合理的做法。对处于“多事之秋”的大多数孩子而言,哪里有强烈的压抑,哪里就会有强烈的无意识反抗,他们身上的“性心理动力”需要在这个时期充分合理地正常度过,才不会成为心理障碍的推波助澜者。

传统意义上的性禁欲思想是针对一部分苦行者或出家人,这些修行者为了彻底去妄存真,往往立志收回所有的七情六欲,从根本上去断掉欲望,包括各种情欲。对这些修行人士的人生志向,世人保持尊重即可,而大部分没有这种观念的普通人,就好好地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与正能量即可,事实证明,如此照样可以获得内在的无量智慧。

许多沾染强迫情绪与漂浮性焦虑情绪的心灵多半也是在第一次出现“妄念”时,因为“超我”的严酷批判,造成了自我的慌乱,而后“自我”害怕会控制不住,害怕会恶化,所以终日惶惶不安。比如有一个女子因为工作压力比较大,一阵子睡眠不好,导致其身心能量场相对低频、衰疲。一次她在小区散步时,突然出现一个“将孩子扔到沟里”的杂念,刹那间她觉得自己怎么可以有这样的邪恶念头,对自己亲生的孩子为何会有这种念头,为何自己有一定的道德修养还会出现这种思想,她越想越害怕,而后没多久就发展成了慢性焦虑障碍,这属于强迫性焦虑障碍中的强迫意向。

实际上,只要明白这些电光火石般的杂念是某种初期焦虑的外投射以及适当调节一下“超我”中的道德罪恶感,那么这些念头很快就可以在最初随风而逝。反之,就会错过调适转识的最佳时机,从而有可能因为持续的抗拒心而形成泛化或固化。

其实有无数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出现一些“荒唐”的杂念,这种杂念是潜意识的调和身心压力的一种正常无意识释放手段,没有任何现实性的代表意义,仅仅只是如微风拂过山头一样自然。比如,一些男性看到一个端庄且性感的女性,会产生想要和她发生性关系的念头,大多数情况下个体并不会对这个念头加以排斥或施以严酷的精神罪恶感,所以下一秒就飘然而去,根本不会对个体的精神系统形成怎样的杀伤力。但如果一个有性道德洁癖或精神道德洁癖思想的人士,产生这种杂念的时候,且当时恰好身心能量场也处于低频状态,可能就会把它定义为一种“病态”“不合理”“不道德”“无意志力”“无道德修养”的思想,那么接下来等待他的可能就是一种恼人的“自寻烦恼式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