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焦虑风暴
22671800000011

第11章 探秘焦虑——化繁为简(7)

就这样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关键性成长性教育与性心理教育,许多未来的栋梁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中。原则上不可怪罪于自己的父母或精神科医生,理由是我们的父母如果有足够多的正见或懂得一些发展教育心理学的道理,那么就自然会给予孩子一些科学的导引与关怀。而精神科医生中虽然也存在着医者主观敷衍了事的问题,但也确实跟他们的工作环境与性质有关系,如每天排队就医的人实在太多。一些有良知的精神科医师,虽然也深知从长远来看药物控制并非最佳方案,而系统的心理疏导才是改造性情与修复精神创伤的关键,但是他们也苦于分身无术。(可以反复阅读此章节下文中关于领悟幼稚性情绪的调适性正见)

强迫冲动背后的幼稚性焦虑

一个42岁的男士每天惶惶不安,他所焦虑的就是一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尤其是自己家族里的小侄子、小外甥等时,就会害怕自己私底下会做出伤害他们的行为,比如用力捏孩子的脸或拍头。几年来他焦虑的对象就是在这个范围里,后来泛化到见到小区里的任何孩子,内心都会感到焦虑,而自己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害怕。

经由一些疏导分析了解到当事人为家中次子,还有一个比自己小三岁的弟弟与一个比自己大6岁的姐姐,在他7岁的时候,姐姐跟随父亲在另外一个城市,而他留在农村,平日里则必须帮助母亲照看年幼的弟弟。在他的记忆中,有近三年的时光都得不到母亲的肯定以及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的关爱。因此在10岁半左右他就曾幻想如果没有弟弟该多好,有时在梦中也臆想要害死自己的弟弟,甚至希望自己的弟弟意外病故。然而当他稍微长大一点,进入青春期后,回想到自己曾经的这种念头是多么可恶与荒唐,他觉得自己非常没有人性且违背伦常道德,因此在那一段时间产生了数次剧烈的罪恶感和强烈的体觉不适,而后他的潜抑机制为了自保,把这些焦虑情绪都压抑到无意识中。多年后,这些被潜抑的仇恨与冲突感在意识上已被升华的阳性情感所代替。平日里他也非常照顾他的弟弟,但是在无意识深处,早期对弟弟的恶意并没有完全消失,而这恰是他成年的情感意识上所不能忍受和承认的一个事实。所以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同样是因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重大的变故,在那段时间里精神状态不堪重负,于是无意识就诱发了与青春期的那份焦灼感十分类似的漂浮性焦虑情绪。而这份焦虑情绪很显然是经由无意识的置换机制,用弟弟的小孩子置换了弟弟,因此成为当前无意识的焦虑症状。

经过一些系统的分析与心理干预,当他从感情层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克服自己的无意识阻抗,承认早期有过极端的嗔恨情感和现在的症状有直接关联时,他的焦虑症状立刻消退了许多。而后进一步配合一些正念修为与提拉能量场的锻炼方法,成年人的成熟情感开始不断占上风,以后每当再次出现类似的念头时,他很快就会意识到念头的虚假性和可笑性。(疏导治疗的过程,不会是简单的,往往需要一个螺旋向上的过程以及持续的整合式心理学辅助启蒙)

这个心法的核心就是认识到症状是因为无意识中的幼稚性残留情感产生的,同时领悟到害怕各式各样的“万一”,也是来源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思考问题的方式,它们的本质是幼稚的,是把盲目性的“灾难式联想”当成了事实。所以突破的重点之一便是揭露“幼年情感”的幼稚性及荒唐性,且必须认清那种盲目的、不符合成年人逻辑的焦虑情绪的本质以及为解除这种幼年压抑情感所采取的手段都是幼稚可笑的。这方面若能获得积极的深刻领悟,一些“非理性”的症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该方法源自于已故的心理学家钟友彬教授的启蒙,其代表作《认识领悟疗法》)

为了更好地协助一部分读者进一步领悟及卸下“幼年模式”,在此提供一些源自于多年心理咨询工作实践中的精简启蒙话术,它适合所有沾染慢性焦虑障碍的心灵阅读,包括上文提及的具有余光恐惧症状与强迫性症状的人群,仅供参考:

1.莫名地害怕各种“万一”是儿童的幼稚思考方式,因为对于成年人而言,即便一个事情有三成的发生概率,他也不会坐立不安,他会做好最坏的打算,很快就能接受所谓的最坏结果。但是对于“幼稚性思维”而言,当它占上风的时候,即便客观环境并未有什么潜在的危险,它也会表现得像一个无条件投降的三岁小孩,而这般心气反应模式与一个成年人的情感反应则完全相悖。

2.正常的“成年情感”对于生活中一些潜在的“万一”根本不会多加考虑,比如担心飞机失事、担心车祸、担心在饭店就餐时沾染致命病菌、担心逛街时被抢劫、担心开车时被拦截殴打、担心他人从自己的眼神中看出不洁思想、担心与邻居吵架后被谋害、担心突然大地震、担心突然发疯、担心克制不住余光、担心人生突然毁灭、担心意外猝死等。而正常的成年情感对于社会上的这些“万一”的概率事件在理性上也表示承认它们的存在,但并不会担心自己会成为那个“万一”,因为对于“成熟的成年情感”而言,如果对这种概率事件也要去提心吊胆的话,那么恐怕什么事情也做不了,地球干脆停止运转好了。

3.成熟的成年情感模式不仅不会被“万一”所牵绊,他们也根本不会去做出许多无效的动作来解除这种“万一”,甚至连想都不会想,照样该享受生活就享受生活,该扩大业务就扩大业务。而当“幼年情感模式”占上风时,为了防止“万一”而做出的许多费时费力的动作,实际上就是儿童式的抗拒,把“灾难性联想”无条件地当成了现实。

4.使我们受惊吓的具体事件已经潜留到无意识中,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通过深沉的精神分析或潜意识回溯法是有可能看清楚的),但创伤的情感能量被遗留下来了,虽然个体意识不到,但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万一”的冲突时,就会触景生情式地诱发那份无意识深处的幼稚性情感,这个幼年情感模式套着成年人应对外界压力的外衣再现出来,好像很有理由一样,成为当前的漂浮性焦虑情绪。可以说,当下我们所害怕的一些对象在成年人看来并不可怕,也是毫无意义的,只能吓唬不懂事的小孩子。因此,我们需要反复温和地领悟当下我们不是“小孩子”了,应当用成年的态度对待外界的各种客观事实,今后遇到任何焦虑的对象都要想到不要再让儿童式的恐惧心理占上风。“幼稚性思维”就是擅长通过不断地想象、幻想,而后以妄为真,把它无条件当成事实,并以幼儿的行为方式去应对症状。

5.一旦领悟到症结是成年人的情感退行到幼稚的心理模式上,并且领悟到并非成年人应该有的症状,而后常常站在成年人的立场上看清自己症状的幼稚性,再配合此书中所分享的正念禅修技巧与“习以治惊”原理,久而久之,量变到质变就会产生“顿悟”的效果,届时一些顽固的焦虑症状可以在短时间内减轻或消失。

初期焦虑的形成原因:(1)早年经常听到父母吵架,对父母的每次吵架或怒吼会处于恍惚和无助状态;(2)与早年的天赋失去连接,“自我”不甘于成为一个退化的“伟人”;(3)未从母亲那里得到足够多的安全感,未从父亲那里得到足够多的价值感;(4)多次重大的惊吓,大脑处于恍惚状态;(5)持续3年时间的放不开,不敢独自探索外在世界;(6)在母亲临产时经历了巨大的分离性痛苦;(7)与家族中的某个成员有长期的关系纠缠;(8)本能攻击驱力及原始欲力被严重压抑,于是转向对内攻击;(9)性心理的压抑与创伤。也是成年前的几个性驱力方式受到比较大的压抑或固结: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2岁)、生殖期(12-18岁)。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先生曾说“神经症是对性心理障碍的否定”,我认为这个观点有较大的研究意义。

6.事实上,当一个成年人能够完全允许自己的生命中有一些不完美的潜在危机,那么这些危机也将成为人的一部分内涵。同时,在相对成熟的成人情感看来,正因为未来存在一些不确定性,所以才有乐趣,才会有新奇感,因为黑夜与白天是一不是二!没有人会害怕焦虑,我们只是害怕自己所编织出来的焦虑故事。我们以为自己会害怕潜在的冲突,其实我们真正最害怕的是自己“身份”的消失。这也是成年人有可能会害怕的软肋——“死亡焦虑”,除此之外,成年人都可以花时间接受并承担得了任何虚无缥缈的“万一”。

7.从某种心灵哲学角度而言,各种“灾难性联想”和“事实真相”之间的确不是一回事,两者永远不会相遇。强迫性联想或灾难性联想被强加在事实上面,它们扭曲事实去迎合那个“应该”,即源自早年的那个声音:你要小心点,要避开一切冲突,不要惹麻烦……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看到一个事物并立刻产生灾难性联想时,大脑会立即制造出一个它的“副本”,并将它看成是真实的。就好比当你看到一条狗时,大脑会立即转移到你可能有过的对狗的印象,因此你根本没有“看到”眼前的这条狗,你看到的只是过去那个“人”对“那只狗”的印象,而此时的印象根本就不是“真相”。

我们的困难之一是想要尽快越过眼前的心灵坑洞且即刻走到下一步,可是这样一来“小我”的思想就会去抓住它,去延长它,这就是冲突焦虑的另一个方面。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焦虑背后的“欲念”以及对它的理解,而所谓的理解就是去审视欲望的整个细微的活动过程,也就意味着给予它适当的位置,那么它将不会变成麻烦制造者。简言之,如果需要有一种深刻和真切的变化的话,我们需要不带“过去的价值判断”去观察“眼前”所有的这一切,不带过去创伤记忆去感知整个“幼年心气反应模式”的“成住灭空”,只是准确地去看“事实”。这样一来,经由充分的认识领悟与正念觉察的携手合作,就可以更好地协助“成年成熟情感”占上风。(此书中的一些章节提供了不少正念觉察智慧,供参考)

8.我们当初的潜意识生病的正向意图是什么?一旦你找到了答案,应该更深一层祈求内在“指导天使”(高层潜意识)启发自己下一步应该如何积极回应。

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是由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一切外障皆是内障的感召,而这一切造作亦都有相同的目的:治疗自己的某个失落的部分,增长体验,建立信念。

性心理失衡所导致的焦虑

一些幼稚性思维之所以占据上风还与青春期性心理失衡有较大的关系,举例分析:当事人是一位26岁的女性,自述罹患对视余光焦虑逾多年,在多年的心路历程中,也尝试过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自感病灶不息的背后是早年的道德洁癖与性格压抑。

她在大学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的第一年,由于适应能力严重不足,在价值观上形成了一些“偏差错乱”,工作一年后就莫名其妙地产生对视交流紧张的焦虑症状。这突如其来的症状,令她几度慌乱异常。因为缺乏对烦恼的正见,她拼命地排斥自己的症状,结果却不断地强化了它,而后没多久泛化成“敏感性关系妄想焦虑”,就是与人说话的时候总是担忧对方会看出自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也十分害怕对方会误解自己游离的眼神,担心自己的眼神被对方看出有“色眯眯”的意图。因此与人交流的时候总是无法直视对方鼻梁以上的部位,眼神总是不自觉地停留在对方的胸部或落在私处,这样一来就更加担心对方会觉得自己是一个“龌龊”的人,由此时常进入恶性循环的焦虑模式。

经过一些心理疏导与分析启蒙,当事人愿意卸下一些心理阻抗,向心理指导师道出自己曾在6、7岁时,于几次父母亲不在家的时候多次跑到同一个院子里的邻居家,并和与自己同龄的一个小男孩玩起了“过家家”的性猎奇游戏,两个孩子互相拥抱过,也都触碰过对方的生殖器。据她回忆当时在好奇心被满足的同时还伴随一阵强烈的兴奋感。很快,她把这些幼稚游戏的经历就忘记了。此后在8岁到12岁的青少年时光中,严厉的母亲时常在茶余饭后向其灌输:“女孩子一定要矜持,在大学毕业前都不允许有任何对异性的非分之想,若出现这样的想法就是一种可耻、没有教养的表现……”

在一次自修课上,她的眼神不小心偷偷地瞥了一眼旁边课桌的一位男同学,而那位男同学几秒钟后故意以一种“惊愕”的眼神回看了她一下,刹那间,她感到紧张,脸红,甚至无地自容。就在这“电光火石般”的瞬间,由于反应过于强烈且缺乏一定的逻辑分析,便形成了最初的“导火索”。用她的话讲,导火索引燃的这一天就是她坠入“心灵炼狱”的开始。在短短的数个月时间里,因为“超我”的极力压制与自责,她的眼神变得越来越不自然,其潜意识就如同被“妄相”催眠了一般,开始深信如果与异性眼神对视,对方一定会看出自己是一个不正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