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焦虑风暴
22671800000012

第12章 探秘焦虑——化繁为简(8)

解析:首先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的早年性猎奇游戏经验,但是即便体验过这样的幼稚性游戏,成年人也无须对这些儿童加诸任何道德上的批判,因为儿童也是有性心理的。重点是教育者对此加以科学的导引与适当委婉的解释即可,这样一来,基本上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孩子可以相对容易地以合理的方式度过青春期性心理危机。

许多性心理专家或过来人都鼓励在青春期教育中加入性心理的正见教育,认为其意义是非同小可的,但是并没有得到教育界的广泛性认可,这是一种很大的遗憾。在我国广大城镇、乡镇地区的中学,性心理教育不是瞒天过海就是稀里糊涂,教育者好像生怕惊动“老天爷”似的,这种错误的见知就形同当年的慈禧太后担心造火车会惊动老祖宗一样荒唐、愚痴。反观美国、荷兰、加拿大的中学生性心理辅助教育课程,的确是高明且科学的,这里头一定有不少心理学家的积极建言献策。

但是,性心理的正确教育绝对不是鼓励孩子迈向性泛滥主义。所谓的“解放”是针对那些荒唐的“性道德洁癖”与“性道德压制”。一旦这方面获得了解放,被长期压制的心灵才能如释重负,轻装上阵,就可以避免“内在封闭的能量系统”压力剧烈攀升而出现“溃堤”的风险。那些认为解放性心理就会造成性泛滥或性放纵的旁观评论者,皆因所知障及愚痴心在作怪。一个即将迈向成年的孩子,只要没有“性道德洁癖”的卡点,他们的“自我”自然懂得在性禁欲与性放纵之间达成一种适应社会、适应身心的平衡。许多心理障碍患者一开始都是因为性道德洁癖观以及受封建落后思想观念的牵绊,致使在青春期莫须有地承揽了无尽的“自罪”“自责”,而在前沿的身心能量学中,自罪与自责则是拿走自身能量最快的途径之一。不计其数的青春期孩子(中学生)就是倒在对“手淫”与性心理的错误认识中,进而内耗严重,精气神长期被自责感所侵袭,致使神经也出现各式各样的功能性假性紊乱,最终大脑不得不以焦虑、头疼的信号来提示潜在的心灵危机。

然而,并非所有此类个案(余光焦虑、对视紧张、被洞悉感)都是因性心理的压抑而创化出的症状,但这一类的确占据不小比例。我个人认为幼年的性本能动力与性心理的确存在,小男孩在很小的时候就会有性幻想,而后“小鸡鸡”会勃起,当看见女性的乳房或裸体等画面时更会异常兴奋。而女孩子在6岁的时候也会有爱慕同龄小伙伴的驱动力,有时候这方面的“热情度”与“大方度”比一些小男孩都更加纯粹。而这些表现本身则都是正常的。而一些女中学生在青春期学业压力较大的时期,因无意回忆起曾经的幼年性猎奇行为,便顿觉异常羞愧与自责,从而为心理退行机制的产生埋下了导火索。实际上性本能本身是生命力的一股原始驱动力,有其合理的位置,只要能够科学地认识与导引,本身亦可称为未来心理健康的保障因素之一。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因性能量开始旺盛,性心理也开始不断发展成熟,此时教育者与家长完全可以尊重一些孩子对异性开始有追求的蠢动之心,而后在这个尊重的基础上再积极地引导这些孩子把更多的精力优先放在学习上以及体育运动上,若发现个别孩子有陷入早恋的倾向,其实有许多合理的道理及性心理教育类的读物可以提供给这些孩子参考,绝大多数孩子都会适可而止。因为,青春期孩子的性心理需求并非要通过成年人的性交方式来满足,而且绝大多数的孩子也明白“性交”是不利该阶段的身心健康的。所以,只需要保持与异性同学的合理交流或互动,本身就是满足性心理的合理宣泄渠道,这样就够了。

对本能施行压制与道德批判绝对是下策。然而却有无数青春期的孩子因缺乏正确的观念与认识,其性心理被压抑得非常厉害,因此与异性交往时往往也显得胆小、拘谨,于是许多时候只能通过性幻想来满足,而持续的性幻想本身就是一种变相的压抑。总之,成年世界的教育者们若是以绝对的性道德洁癖观来束缚青春期的孩子,这种方式本身就非常荒唐且盲目,亦是日后成为一些心理障碍患者诱发“幼稚性思维模式”的重要推手之一,不可不察也!

焦虑背后的退行现象与阻抗机制

一位业务能力拔尖的男会计师,总是担心在报表上不小心写上一些特殊字符,因此每次做报表的时候都要反复核对2个小时以上,似乎一旦写上一些不相干的字符就意味着会发生天大的灾难性事件。

经过分析,原来是他在小学的时候,因为对父亲实行的棍棒教育的严重不满,他时常在小本子上写满各种诅咒父亲的话,有一天他在本子上写着希望父亲死掉等语句,不小心被他的姐姐看到,他跑到卧室,关紧房门,趴在床上并用被子盖着,俨然一副生命受到重大威胁的囧样。闷在被窝里的20分钟时间里,他心跳很快,高度紧张,没多久就感到天旋地转,意识明显处于恍惚的状态。接着到了晚餐时间,姐姐喊他下楼吃饭,他战战兢兢地来到饭桌前,看到父亲正悠闲地喝着小酒,姐姐也自然地吃着饭菜,事态并没有像他所想象的那样严重,于是降低了不少紧张感。然而在未来的几个月中,他总是担心姐姐会突然把这个事情有意或无意地告诉父亲,所以总是心有余悸。半年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学业的压力,他也淡忘了此事。不过,那份强烈的道德冲突与恐惧情感的残留却卡在无意识中的某个角落。年近30岁时,因为一些导火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总是闷闷不乐,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精神防御机制中的“退行置换机制”(化装)发挥了作用,就开始跑出与早年那次焦虑感非常类似的一种漂浮性焦虑症状。

在他的主诉中,我了解到当事人似乎透过这份无意义的焦虑可以让自己获得一定程度的“赎罪”。同时这种机械化的焦虑对他而言似乎也意味着一种说不出的好处,而这份好处就是“留恋幼稚的好处”。从某种观察角度而言,其漂浮性焦虑症状的本身就是自我与“无意识冲动”冲突妥协的产物与替代品。那么既然症状可以使患者得到某种无意识层面的满足,心理指导师要协助其减弱症状,实际上就是剥夺了这种满足,当然会得到当事人一定程度上的无意识顽强抵抗,因此这就是为何有些个案有时候虽然嘴巴上说很想要快速地获得领悟,但是其潜意识对“取消”症状总是显得不情不愿,软弱无力。(这个通过“生物反馈仪器”是可以测试出来的)

另外一个阻抗的常见原因是当事人已经习惯通过这种焦虑来阻抗工作中的潜在焦虑。许多体验过慢性焦虑障碍的苦痛心灵或许都有这样的普遍经验:如果出现另外一个更大的焦虑,那么之前的焦虑就会被暂时“中和”一下,而这种症状的转移现象本身看起来就是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就好像擅长装病逃学的孩子,其父母往往会暂时以关怀与满足为主,但长期这样下来该孩子便会觉得通过装病就可以逃避一些在学校的挫败感以及一些人际关系上的失落感,而该孩子一旦对这种伎俩“上瘾”则会变成一种坏习性。

对于许多烦恼心灵而言,当下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克服“无意识阻抗”,一旦粉碎它,“成年成熟情感”便会进一步的“占上风”。简言之,若要突破阻抗,就尽量也养成一种习惯,一种遇到任何焦虑时立刻去面对,立刻去处理的习惯。而后立刻放下,不去多想,即便还有一些漂浮性焦虑,可在心中暗示自己,“等它们发生了再说,坚决不再依靠灾难性联想来消除焦虑”,这个小小的习惯就十分有助于突破这方面的阻抗。例子中的主人公,经过一些系统的心理分析与疏导、启蒙,对症状的形成过程与“化装”不断地加深认识,最终当他明白了表象症状的盲目性与潜抑在症状背后的隐意后,症状就消退了很多。

为何在一些沾染焦虑障碍的心灵知道了症状的真意以后,那些顽固的症状就会减轻或消失?原来,强迫症或焦虑症的内部原因都发生在早已过去了的幼年期,不论是性心理的固结还是初期焦虑,抑或曾经的仇恨体验,在成年人看来早已没有什么意义了。一旦知道了产生并维持症状的盲目力量原来是过了时的,是没有现实意义的经验与幻象,就会如同突然揭示出久猜不中的谜语一样,紧张情绪立即会轻松下来,症状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不过,在具体的疏导工作中,并非如此简单轻松,需要通过累积性的分析与启蒙让当事人在表意识层面与潜意识层面都充分地认识与领悟到症状的隐意才行。而通常情况下,为提升领悟的品质,在疏导过程中最好还需要配合其他一些心理学辅助法来协助降低一些焦虑感。(部分观点引用自《认识领悟疗法》)

补充:什么是无意识阻抗情绪?

在深度辅导中,当指导师触碰到当事人无意识中一个重要的恐惧印痕时,当事人会自发采用过去所生发出来的某种旧有的防御机制来获得暂时的自我保护,也就是说这个心业的惯性力量已经非常强大,完全把当事人深深催眠了,因此大多数当事人都会出现回避、排斥等自我防御行为。那么这个时候如果心理疏导师顺从当事人的防御,或许当下可以让他感觉到舒适,但从根本上来看是非常有害的,因为下次可能会变得更难。

在深度潜意识探索中,往往会经历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来访者会暂时经历一些精神上的困难,因为要面对自己真正的软肋与脆弱之处,而这又是人格改善所必需的。也就是说,针对慢性焦虑障碍的深度调心过程中,于某个时期如果没有一点点痛苦,那也将是毫无意义的疏导与成长,仅仅只是宣泄而已,根本无法让当事人获得真正的领悟与蜕变。

指导师如果和来访者在早期由于过分的共情制造了短暂的“蜜月期”,这个时候有些来访者不恰当的人际关系模式在双方关系中则会更明显地表现出来,将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结果往往是来访者反过来无意识地对心理指导师进行各种心理干预,把他和指导师的关系拉向他旧有的模式,拉向有利于他的当下习性。而这时,指导师倘若顺从来访者的各种情绪需求,被当事人的各种短期宣泄性的情绪拉着走,或不断讨好来访者的习性,那么最终不仅来访者无法解脱,指导师也会十分被动。(部分心得源于朱建军教授的启蒙,其代表作《意象对话心理治疗》)

幼稚性焦虑与习性癖好

有一个25岁的小伙子,曾在青春期因为对手淫这个问题缺乏正见启蒙与必要的性心理教育,因此在高中与大学期间,其心灵时常处于严重自责的状态。而当时他潜意识中的防御机制为了避免更多的焦虑,很自然地就发明了一个与症状有关的“故事”。最终潜意识为他量身定做的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强迫对立情绪,总是让他沉溺在一种毫无意义的“哲学”问题上,诸如: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地球上为什么只有人类是聪明的,为什么我们会在地球上,为什么我是出生在这个家庭里等这般妄情、妄识、妄念。

哲学家也曾经思考过类似的问题,但是思考的过程没有痛苦与冲突,而是一种相对专注的心志与充实。但是该小伙子可享受不到这份乐趣,他自己有时候也会觉得思考这些问题十分怪诞与无意义,但总是被一股力量牵引着去被动纠结,好像这种纠结对他心底深处的某个内在小孩而言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一样。虽然被强迫观念困扰多年,但他始终抱持着一个比较难能可贵的信念:待我搞清楚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有一天我也可以对这个世界传播一份正能量。

据他回忆,虽然在大学毕业前的相当一段时间里时不时被动地与这些此起彼伏的焦虑情绪共处,但借着这份充满正能量的信念,以及大学期间从一两位心理咨询师那里学到的一些面对烦恼的积极心理学,而后通过积极实践顺其自然的哲学与充实生活,顽固的症状的确获得了一定的缓解与扭转,虽然还谈不上真正的蜕变,但基本上可以应对工作与常规人际关系事宜。不过,在他找到我建立咨询关系的时候,他的核心诉求并非要处理强迫情绪,而是一种比强迫情绪还要影响他精气神的坏习性。他说,强迫症倒没有让他精神崩溃过,而这个坏习性曾几度让他精神呈崩溃状态。这个坏习性就是每当他遇到一些焦虑的刺激因子或外在的压力时,他的大脑总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用“性快感”来抵御焦虑感。

常识小贴士

性能量本身就是个体能量库中非常强大的一股阳性能量,若能将其导入到充实的工作与对生活的创意中,这份能量会提供给个体无与伦比的精气神。相反,若一颗心灵把它导引到纯粹的性欲望的满足中,过度地纵欲则会造成身体的衰疲以及一种恶性循环的习性链,这样也会进一步创化这方面的心灵坑洞现象。

比如,许多NBA优秀篮球运动员以及欧洲顶级足球运动员,其竞技比赛生涯注定是在成功与失败之间不断地切换,如同潮水有涨有落。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假使某位求胜欲与企图心强烈的运动员有不合乎规律的目标及欲求,肯定会频繁地感受到失落,因为在人才辈出的竞技圈,只有个别天才级运动员可以保持“常胜将军”的形象,而绝大多数的运动员是办不到的。因此曾经技高一筹的球星的职业生涯进入一种持久的难以逾越巅峰时期的优越感时,就会频繁受到挫败感与失落感,甚至还要承揽许多网友对其疯狂的负面评判与堆积如山的投射式发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