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FBI犯罪心理分析课
22666700000043

第43章 剖析动机:了解根本才能遏制犯罪(2)

1.必须坚决地反对以下两种倾向

一是历史说,主张看档案;二是现实说,主张只能以未处理过现实行为作为定案根据。通常认为,上述两种倾向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在做出判断时,应主张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既立足于现实,又联系历史,既看到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又看到现行罪犯的社会危害性,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考察。

2.要看是否具备和符合以下的条件

第一,客观上具有犯罪行为的惯常性,它是惯犯构成的客观条件,即是否以实施某种犯罪行为为常业?是否以非法所得为生活或挥霍主要来源?是否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实施同种犯罪行为?第二,主观上具有犯罪心理的习癖性,即是否存在继续犯罪的倾向性?是否以违法犯罪作为其长期经营的行业?其表现是否故意致力于某种犯罪?是否由犯罪之习惯进而发展为心理上乃至性格上的畸形或者是变态,形成某种犯罪习癖等?这种所谓的犯罪心理的习癖性,是惯犯构成的主观条件。

犯某种特定罪行的习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反复实施特定的犯罪行为,以及以犯罪为主要生活来源或腐化挥霍生活的来源等,这些可作为惯犯的特点,通常能为人们更准确地判断一个罪犯是否为惯犯提供了更多可靠的依据。

由此看来,惯犯的心理特征也会与一般的罪犯不同。通常来说,惯犯大都是意志薄弱的,且容易自暴自弃。

在初犯中,犯罪分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意志坚强,虽偶有失足,但经过教育挽救后,则决心改正,浪子回头;另一种则是意志薄弱,初犯后虽有悔改的愿望,但却经不住外界的诱惑,最终再次走上犯罪道路,这种人就是“惯犯”。他们内心往往极其脆弱,对他人的冷眼反应敏感,缺乏改过自新的勇气,最终选择自暴自弃,在叛逆中亲手毁灭了自己的人生。

惯犯大多数都是经不起诱惑的,他们在个人私欲的驱使下,面对物质、金钱等多方面的刺激,极容易萌生犯罪意图。有时惯犯为了将自己觊觎已久的东西占为己有,也会想到偷窃,或者更容易受人教唆——即便知道这种行为是在犯罪,也会不顾一切、一意孤行,表现出一定的盲从性。久而久之,也容易生出一些恶习,慢慢地具有犯罪习癖,也变得更加容易被诱惑所吸引。

【刺激是犯罪的导火索】

导火索是指使爆炸物爆炸的引线,也称为导火线。生活中,常用导火索来比喻那些直接引起事件爆发的事件。一般情况下,所有事件发生都会有一个最直接的触发点,犯罪也不例外。因此FBI认为,犯罪的导火索是因刺激所为。

通常来说,犯罪产生的导火索是客观的、复杂的、多元化的,主要是因为犯罪的存在是客观的、复杂的、长期的。可以确定的是,犯罪的导火索是各种致罪因素相互作用,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多角度多变量的罪因系统。

由此说来,预防犯罪和打击犯罪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那么,针对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客观性和多元性特点,制定犯罪对策的时候也要采用综合和多视角的方法,不能只强调了预防而忽略了治理,也不能只顾治理而忽视了预防,只有做到两脚并行,才能在稳健的人生中成就卓越。

正所谓“防患于未然”,做好犯罪预防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具体来说,犯罪预防主要达到使人不想犯罪、使人不敢犯罪和使人不能犯罪,这样无论对个体还是对社会,都是有益的帮助。当然,做好犯罪预防工作,还要从犯罪发生的导火索——刺激入手,因为它是犯罪发生过程中的触发机制和直接原因。

卡特出生于美国旧金山,12岁那年,爸爸沉迷赌博最终导致家庭破裂。卡特虽然跟着妈妈一起生活,但懂事的他学习成绩不错。然而命运却是那样的不公平,初二时,卡特迷上了网络游戏,进入高中后每天都去网吧,每月的100余元零用钱都被他花在了游戏上。学习成绩也是一落千丈。

一天下午,他走出网吧,突然被两个高他一个头的男孩拖到墙角,“把钱拿出来!”卡特明白被抢劫了,只得把妈妈给的零用钱掏了出来。几天后,卡特又被这两个男孩逮住了。“今天有钱了吗?”男孩挥挥拳头。卡特慌乱中答应第二天交200元钱。卡特向妈妈要钱。妈妈拒绝了他的要求。走投无路的卡特只好“另想办法”。

交钱的时间迫在眉睫,卡特急得团团转。就在此时,12岁的女孩爱玛走进了他居住的社区。“哥哥,请问37号楼在哪里?”爱玛问。原来,她要去同学家玩,但找不到门牌号。“我要回家拿个东西,拿好后我带你去。”卡特骗她说,随后领着爱玛来到二楼自家门口。“妹妹,有没有钱?借我好吗?”卡特请求。然而爱玛断然拒绝,转身准备下楼。眼看到手的机会即将飞走,卡特急了,上前就要抢她的背包。

一时间,爱玛惊呼起来:“救命啊!”当时社区里很多人还在家里午休,卡特怕叫声引来邻居,情急之中用手紧紧捂住爱玛的口鼻。爱玛挣扎了一会儿昏了过去,卡特赶紧将爱玛拖进家里,从她的背包里翻出百余元。见爱玛还没醒过来,卡特心里有点慌。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他找出家里的一根皮带,将已经昏迷的爱玛勒死。随后,他用一个装米的蛇皮袋装了爱玛的尸体,抛在小区的花园一角。

后来,卡特赶紧跑到约定地点,将200元钱交给那两个男孩。一星期后,警察出现在卡特家门口,他交代了事情全过程。

年幼的卡特因为受到他人索要钱财的刺激,将黑手伸向了其他无辜的人。很明显,这起犯罪事件的导火线就是他人的刺激,使得走投无路的卡特无奈地选择犯罪,最终将自己推进了罪恶的深渊。

这个真实的事例让人不寒而栗,究竟是犯罪事件发生概率太高还是人的神经太脆弱?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时候无关痛痒的一件事,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人违法犯罪的导火索,这也让人感慨犯罪的“不可预知”和“千变万化”。

犯罪之所以恐怖,就是因为它的不可预知性和突然性,引发犯罪的导火索有很多,有些是显性的,显而易见的,而有些则是隐性的,深藏于人的心中的。这些隐性的犯罪动机提醒我们,一个人只有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真正做自己的主人,才能降低犯罪概率。

【个人经历对犯罪有影响吗】

FBI认为,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决定其性格和思想的前提条件。每个人人生经历的完整制约着其性格和思想是否健康、是否阳光。同样地,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对于犯罪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假如一个人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那么在其内心深处就可能会产生孤僻、偏激等倾向,日后对其婚姻、处事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而一个人从小饱受贫困的煎熬,一旦有了获取财富的机会,也可能生出意外的贪念,甚至做出触犯法律的事情。这都是个人经历对犯罪的不良影响。

有人说,好的人生经历催人上进,是人进步和成长的源泉;也有的人说,不好的人生经历也很有可能将一个心怀希望的人的梦打碎,让人变得消极和颓废。其实,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影响着其在社会中的具体人性标志,也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人经历了生活的“肆虐”和“凌辱”之后,往往在内心深处会留下创伤。在我们身边,很多犯罪案件的发生,都是因为罪犯有过特殊或者非健全的人生经历,从而改变了对这个世界的正确认知,产生了自暴自弃乃至跨越法律红线的想法。

对年轻人来说,心智往往还不太成熟,并且容易冲动。假如以前有过不寻常的经历,尤其是在心灵上遭受了创伤,那么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就容易铤而走险,做出触犯法律的事情。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不健全、不健康的心理是犯罪的重要诱因,而独特、不良的个人经历是造成不良心理的根本原因。

FBI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大多数青少年犯罪是由于有过畸形的人生经历或者不健全的家庭环境。有些青少年长时间受到压抑导致了行事偏激,内心空虚,其实他们更需要来自家庭和社会上的心理支撑,更渴望得到父母的爱。然而在这个阶段,父母亲却忙于自己的生活和感受,把一切推给孩子自己承担。由此看来,人生经历对个人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其实,同青少年犯罪一样,成年人的犯罪也会受到人生经历的影响,有的人犯罪只是一念之差,受到了他人莫名的侮辱或歧视,心生愤恨,因嫉妒他人比自己过得好而痛下杀手,因为想要报复而不择手段等,这些犯罪案例的类型无一不证明了人生经历对个人的重要影响。

所以说,人生经历对犯罪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在重视人生经历的同时,还要正确地处理人生经历带给我们的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有意义的人生经历丰富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芝麻小事也能引发血案】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即便是罪犯也不例外。只不过,相对于一般人来说,不少罪犯缺乏正义感、同情心、怜悯心、良心与道义等。由此,一件芝麻大的小事也能引发血案,往往让人大跌眼镜。

2010年10月25日凌晨,肖恩下了夜班,到家附近的餐馆买夜宵。一进店里,他就碰到了喝醉酒的丹尼在店铺里大吵大闹,于是上前劝说,让对方离开。肖恩在打包完夜宵后,也随即离开了该店铺。

途经巷子时,肖恩使用手电照亮,而手电筒的光亮刺到了喝醉酒的丹尼的眼睛,丹尼与肖恩发生争吵。两人争执不下,喝醉酒的丹尼便对肖恩大打出手,致使肖恩购买的夜宵散落在地。

之后,不甘心被打的肖恩立即打电话,召集一帮自己的好友,并将自己晚上被打的遭遇告知了各位朋友。大家纷纷表示咽不下这口气,要替肖恩出头。随后,一行人驱车到了丹尼家门外。几个人商量,由肖恩敲门引出丹尼,其余人手拿棍棒埋伏在门口两侧。

接着,经肖恩确认是丹尼后,手持棍棒的人扑上去击打丹尼的头、肩背部,致使丹尼当场倒地。案发当日,被害人丹尼被送往当地医院抢救,结果因救治无效死亡。

因芝麻小事就大打出手,最终导致严重伤害事件,这也是激情罪犯错误认知的情绪特点。激情犯罪往往没有预谋,因受外界事物刺激产生强烈情绪冲动,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伤人,狂怒平息后往往又追悔莫及。但大错已成,“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日常生活中,FBI提醒我们务必要重视错误认知的危害性,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自己走出误区,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

当你消极地看待这个世界,认为一切都没有希望时,不妨试试自我鼓励的方法,用一些名人名言或者哲理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同苦难和逆境做斗争,学会自娱自乐和适度消遣,降低心理压力。当然,语言也是帮助你摆脱压抑的好办法,如你悲伤时,可以多读一些滑稽、幽默的诗句,调节情绪。

当你的错误认知积压许久,产生不良情绪的时候,你也可以找几个适当的途径排遣和发泄,要知道,错误的认知和消极的情绪不能适时地疏泄时,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所以,该哭时应该大哭一场,心烦时要找知心的朋友多倾诉。

如此一来,错误的认知也会很快得到消解,也能获得更好的人生体悟,避免了错误认知导致的消极悲观以至于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据调查统计,不少犯罪分子情绪不稳定,具有冲动性。特别是犯罪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往往遭到他人言语或者行为上的刺激,便会表现出情绪的不稳定,做出过火的举动。因为一点小事引发更大的情绪反应,而且情绪变化快、起伏大,超出了自己的控制。有时甚至表现为喜怒无常、失去自我控制力等。

情绪情感冲动型的最典型表现就是激情的爆发,激情犯罪在违法犯罪中占到一定的比例,这类犯罪人在激情冲击下会干出既危害社会,也令自身懊悔不已的蠢事。由此看来,因芝麻小事引发的案件也不在少数。该类犯罪事件的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大多较为激动,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而产生变化,其突出的表现为:一是低级的错误认知,醉心于各种感官刺激所带来的不一样的体验;二是追求哥们儿义气,通常“为朋友两肋插刀”,但不讲道德,不讲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