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我们内心的冲突
22666600000007

第7章 回避他人

基本冲突的第三种是疏远的需要,也叫作“回避他人”的需要。只有先了解神经症的自我疏远,才能够继续研究这种需要。有时候希望独处的想法并不能归结为神经症的自我疏远,只要是一个对自我和生活负责的人都会有独处的需要,这一点不需要多说。现在的我们对独处的需要很模糊,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大部分都是社会生活,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但独处确实有利于提升自我价值,历史上的各个哲学与宗教都曾强调过这一点。难以进行有价值的独处是神经症患者的一个特点,因为大多神经症患者都难以走进自己的心里,他们对有价值的独处毫无欲望,提不起任何兴趣。那么,在什么情况下,神经症患者会产生独处的想法呢?一般这种情况出现在他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难以忍受的紧张情绪,他就会有独处的想法。

很多极度不合群的人身上具有一些明显的典型特征,这使很多精神科的医生认为这就是自我疏离型患者具有的重要特征。患者反复强调自己不想靠近任何人,这是最鲜明的特征,也是让我们最好奇的一点。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患者对他人的疏远和其他类型的神经症患者是类似的。例如,我们之前详细讨论过的两种类型的神经症患者究竟哪一种离他人更远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却十分清楚,顺从型神经症患者掩盖了自己回避他人的特征,他的特征之一就是需要靠近他人,所以他难以相信自己竟然和他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因此只要他发现自己和他人有距离,就会震惊甚至恐惧。实际上,无论是哪一类型的神经症患者,回避他人只是人际交往失衡的一种表现,至于疏远的程度究竟有多大,并不会因为神经症的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失衡的程度才是决定类型的关键。

疏离型人格具备的另一个特点是疏远自我,这几乎是所有神经症患者具有的症状,他们对感情的感知力较低,对自己的定位不明确,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害怕的是什么、相信什么、厌恶什么、爱什么、恨什么,根本无法确定。神经症患者最终都会完全和自我失联,就像是一架遥控飞机。疏离型神经症患者就像是海地传说中使用巫术复活的尸体,他们重生之后成了僵尸,他们没有生命,却能够和活人一样生活、工作。与疏离型神经症患者相比,其他类型的神经病患者的感情生活会比较丰富。在各种各样的类型中,我们没有理由断定疏远自我仅仅出现在孤单的类型中。一切喜欢独处的人,都具备这样一种能力:他们能够带着客观的爱好观察自我,就像是观察一件艺术品一样,这也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也许换一种说法更准确:他们用“局外人”的眼光来审视自我、审视生活,因此,他们能够有效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经常用超凡的理解力解读梦境中的象征,就是最好的证明。

最关键的是,他们发自真心地希望能够和他人在情感上保持一定的距离。准确地说,他们和他人正常交往的情况仅仅维持在表面,从内心而言,他们早已决定不会和他人产生任何情感关联,无论是爱、争斗、协作还是竞争,他们就像是在自己身边画了一道不可能进入的“魔法圈”。一旦外部环境进入了这个圈子,他们就会因为需要强制性特征感到忧心忡忡。

他们的全部需求和研习的品质都是为了能够“不参加”,这是他们的直接目的。自力更生的需要,成了他们最典型的特征之一,这种需要往往给人一种老奸巨猾的感觉。对抗型患者也会表现出老奸巨猾的特征,但是两者的风格却截然不同:在对抗型患者的眼中,老奸巨猾是为了能够在这个充满“敌对”的世界中艰难地前行,具备与他人竞争获胜的能力;疏离型患者的老奸巨猾则更像是鲁滨孙,他需要用老奸巨猾的方式来填满自己的孤独,只有这样才能够生存。

现在,患者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出现了一种新的自力更生的方式,其目的是约束自我,只是这种方式更不可靠。患者为了不影响自己回避他人的状态,尽量避免和任何人或事关系过近,这样他们才能够随时离开他或者她。患者会尽可能地不理睬他人,这是他们隐藏起来的原则,我们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明白这种自力更生的不可靠的方式产生的原因。例如,一个人在疏远自我之后,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快乐,但是他不希望这种快乐是他人带来的;他讨厌人际交往,但有时也会和几个好朋友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他躲避斗争、生育和胜利;他为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制定了一个标准,这样能够控制开支,也能够防止自己随意浪费时间和精力;他最讨厌生病,因为生病意味着他需要他人的照顾,这会让他感到羞耻;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因此,他会坚持亲自学习理解一些知识,而不是道听途说;这种心态对于独立性格的养成确实至关重要,但我们却不能放任其发展到极端的程度(例如,从不向他人问路,即便在陌生的地方)。

疏离型患者的另一个显著需要是隐藏。他总是保持自身的一种神秘感,如果他是一个房客,那么,他一定会在门上一直挂着“请勿打扰”的牌子,即便是书籍在他眼里也可能成为侵略者。一旦有人对他的私生活好奇,他会非常惊讶。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位患者,在他很小的时候,妈妈告诉他,上帝会通过窗户看到他咬手指,现在,他已经四十五岁了,依然厌恶万能的上帝。他不愿意谈及任何和生活相关的事情,即便只是一些生活的琐碎细节。

回避他人的人总会认为自己是不一样的,因此应当获得他人特殊的待遇,一旦他发现自己没有这种待遇,就会产生被无视的感觉,情绪会非常愤怒。一般而言,他希望独自吃饭、睡觉、工作,不想和他人分享经验,因为他希望不被人打扰,希望独处。甚至有时候他从欣赏音乐、漫步或者和他人交谈中感受到的快乐,都不是当时的感受,而是回想起来时才感觉到的,这和顺从型人格截然不同。

绝对自由是他最真实的需要,自力更生和保护隐私都服务于这一需要。他认为绝对的自由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即便他有一些缺点,也绝不会像机器人一样任人摆布,这确实体现出了自由的意义;他对他人绝不盲从,不参加任何斗争,这使他的形象更加正直。但是,他把自由当成了一种目的,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他忽视了“自由最终的意义在于为你服务”。他所谓的自由只是脱离大众的一个现象,因为疏远大众就可以不受影响,不受管制和约束,可以不承担义务,从这一角度来说,这种自由的目的并不积极。

疏离型患者需要自由的表现和其他类型的神经症患者相似,也表现出了强迫性和盲目性,具体而言,患者对与强制、作用和义务相关的事物感觉非常敏锐,敏锐的程度同时决定了患者疏远自我的程度。每个人对于压迫的感受是不同的,例如衣领、领带、腰带、鞋子等约束可能会给人造成生理上的压迫感;患者的视线受到影响后,会感到有压迫感,例如,患者在隧道或者矿井中,情绪会更加焦虑,这虽然不能完全解释这部分患者为什么会患有幽暗恐惧症,但也让我们发现了一些线索。对于此类患者而言,结婚实在是太恐怖了,因为婚姻意味着他需要和他人发生极为亲密的关系,无论什么情况下,结婚都会让疏远自我的人感到危险逼近,因此,患者尽力逃避这一行为。另外,患者同样也会逃避签订合同或者是长达一年以上的租约,因为他们无法忍受长期履行某种义务。如果在婚姻中,患者能够确信自己处于被保护的位置,确信另一半可以满足自己的任何需要,他对婚姻的恐惧感就会相对减小。时光无情飞逝,这对患者而言也会造成压迫感,为了保证绝对的自由,他会做出一些反应。比如,每天上班迟到五分钟;火车时刻表也会给患者带来压迫感。在自我疏离型患者中,我看到过这样一个人:他坐火车从来不关注列车时刻表,也不在乎是否赶得上火车。他的心态一直都是,赶不上就坐下一趟,每次去火车站的时间都随心情而定。他拒绝按照他人的想法或者是制定的规矩做事,一旦有这种感觉,无论是真实存在还是自己幻想出来的,他都会强烈反抗。例如,在生活中,他喜欢送给别人一些小礼物,但是如果有人提出想要生日礼物或者圣诞礼物,他反而记不住。他不想遵循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做事原则和代代相传的价值体系。实际上,他厌恶一切原则和标准,他从表面上遵守这些不过是为了防止发生冲突。他拒绝任何人的掌控,即便是他人提出的建议和自己内心的想法是一致的,他也会选择拒绝,因为这会让他产生被控制的感觉。这可能是因为他一直有战胜他人的想法,无论这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行为,都已经形成了。

疏离型神经症对优越感的需求更加强烈,虽然每种神经症都有这一需要,但都没有这一类型强烈,因为两者存在密切的联系。我们常说的“象牙塔”和“洁身自好”等词语,就是最好的证明,甚至有人把优越感看成了疏远人群的原因。临床实验表明,能够独处的人,一般内心世界都十分坚强丰富,且十分重视自我。当然,自我疏离型患者也有难以忍受独处的情况,他们会不顾一切地追求被喜爱、被呵护,这一般是因为他们内心的优越感暂时消失了(其原因可能是现实的失利或者内心冲突的强化)。在人生当中,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在患者十岁或者是二十岁左右时,会出现一些淡淡的友情,但是这并不会影响他的孤独和自由。他想象着能够功成名就,幻想着今后的辉煌,但在现实面前,一切都显得如此脆弱。在高中时期,他的成绩还是名列前茅,但到了大学,他却因为遇到了更加激烈的竞争,成绩一直下滑。当年龄越来越大,当他第一次失恋后,他开始意识到原来理想和自己这么遥远,他无法忍受脱离群体的孤独了。在强迫性内驱力的作用下,他希望自己能够和他人拥有亲密的关系,希望能够有新的恋情并步入婚姻的殿堂。即便在被爱的时候有些勉强也毫无怨言。如果这种类型的患者出现了显著的孤独状况,并希望接受分析治疗,此时他的目的并不是要真的接受治疗,他也无法接受,只是希望医生能够帮助他找到某种形式的爱。只有在他自我感觉足够坚强的时候,他才会愿意独处,享受独处带来的轻松愉悦。在他人眼中,他再次退回了自己的世界中,就像是犯病了一样,其实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能自信地对全世界说,我就是想要独处,我完全可以独处。这是医生疏导疏远自我型患者的最佳时机。

疏远自我的患者对优越感有着特殊的需要。在他们心中,他人能够轻易看到自己潜藏的优秀品质,这根本不需要自身的努力表现,即便是那些隐藏起来的品质,即便他不去特意展现,也会很容易被人发现,他不会拼尽全力战胜他人,因为他厌恶竞争。例如,他的梦境中可能会有一个藏着大量财富的小村庄,专业人士即便距离遥远,也会为了一睹财富的光辉而不远千里赶来。这其中存在的优越感和其他方面是一样的,存在着一些真实因素:那些潜藏的财富就像是他用魔法圈守护的理性与情感生活。

和他人之间的距离使得他总认为自己是独特的,这是表现优越感的另一种方式。他把自己当成是一棵大树,一棵长在山顶的大树,因为森林中的树木相互竞争,难以更好地成长。对于同伴,顺从型患者内心的第一反应是:“他会喜欢我吗?”而对抗型患者的第一反应则是:“他的能力如何?”或者:“他能带给我什么呢?”疏远自我型的人更想知道:“他会打扰我的生活吗?他是希望我独处呢,还是想要对我产生一定的影响呢?”这一点在皮尔·金特的身上十分明显。他是易卜生著作《皮尔·金特》中的主人公,作者在其中运用象征性的手法描绘了主人公与纽扣铸造机邂逅的故事,完美地展现出了疏远自我型患者在进入人群之后的恐惧心理。他处于“地狱”中布置最好的房间,但他还是会担心自己被扔进熔炉中,被铸造成某种形状或者是被转变成其他的形状。他把自己当成是一个独特的东方地毯,无论是图案还是颜色都是最特别的,都是极为珍贵的,这一点是不可能改变的。当周围的环境不断变化的时候,他并没有受到影响,在他看来,这是值得自豪的,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在他的眼中,任何类型的神经症具有的不懂变通的特性,都成了一种不可冒犯的原则,这是令人尊敬的,他喜欢一成不变的东西,他拒绝接受任何新兴事物,只是一直坚持完善自己的图案,让其变得更加纯粹清楚。皮尔·金特曾说:“只要能够坚持自我,就完全足够了!”这是一种多么荒诞的言论啊!

面对情感生活,顺从型患者渴望被人喜欢、与人亲近,渴望得到爱,对抗型患者渴望存在、控制和胜利,两者在这一方面的目标还算积极,因此他们的情感生活模式固定,而疏远自我的人在情感生活上的态度不免有些消极,他们不希望自己陷入情感,也不希望他人参与自己的情感,不希望有人打扰、影响自己的生活,所以这种个体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大。只有在否定性的框架之下,他的情感才能够存在发展,并演变成一种特别的欲望,只有这样,疏远自我型的患者才能够产生一些极少的共性。

疏远自我型的患者选择压制全部的情感,甚至否认情感的现实存在,这是他们总体的特征。接下来,我需要用安娜·玛利亚·艾尔米小说中的一个片段,虽然这本小说并没有发表。因为这段文字简明扼要地表现出了自我疏离型患者的这种特征,同时还表现出了他们一些其他的显著特征。在回忆青春的时候,主人公这样说:“我感觉强烈的生理关系和精神关系同时存在,那种强烈的生理关系就像是我和我父亲之间的血缘关系一样,而那种强烈的精神关系就像是我和我敬佩的人的精神关系一样。但是我并没有意识到这其中存在感情,虽然人们都提醒我是有感情的,但我对感情并没有什么概念,我想他们在说谎,就像对于任何事情撒谎一样。对于我的说法,B女士十分惊讶,她问我:‘那你是如何理解牺牲自我的呢?’她的问题让我惊讶,这句话到底是不是真的呢?经过思考,我认为,自我牺牲其实就是一个谎言,或者是一个生理行为或者精神行为。那时候,我从未想过婚姻,我希望自己能够一直独处下去,在这一过程中更加坚强安静。我不想再沉迷于幻想中,我渴望通过努力更明白生活、更加自由。我认为,只要我们活着就好了,至于是善良或者邪恶,有没有道德都无所谓,这些没有任何意义。那些想要获得他人怜悯和救助的人才是最大的罪过。灵魂更像是一座神庙,在这里的一些形式只有祭祀和守卫才能够明白,我们必须全力守护。”

沙利文的“距离效应”说明,人会排斥与他人之间和爱恨情感,是因为人需要和他人在情感上保持一定的距离,人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因为这种激烈的爱恨关系更进一步或者更加疏远。当人际关系之外的情感在受到压制后,会在书本、动物、自然、艺术、饮食等方面更加强烈,但是这只是一些特殊的情况。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单纯地想要压制某一部分最重要的情感是不可能的,他只能压制所有的情感。上述现象,多为我的推断猜测,但是接下来我要说的,却是现实存在的事情。那些疏远自我的艺术家,在年轻的时候都曾有对感情没有兴趣或者是厌恶情感的经历,和前面引用的内容相似,他们在艺术创作领域中,总能产生更深刻的见解,并把真实的感受通过作品传递出来。他们在创作之前,通常都有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失败经历,之后,他们开始和众人保持距离,开始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选择独处。现在,他们想要表达或者发泄那些和人际交往不存在直接关系的情感时,不需要和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这说明,导致疏远自我状况的是开始的自我抵触。

在研究自力更生的时候,我们就曾谈及导致人们压抑与人际交往无关的情感的原因,只要能够让自我疏离型患者产生依赖的想法,或者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快乐的因素都会被压制,因为他们不想背叛自己。他们认为,想要达到自由的目的,只能在情感没有爆发的时候,谨慎地分析周围的一切,只要有可能干扰到自由,他就会马上躲闪。如果他发现环境完全不会影响他的自由,那他自然会感到快乐。这更容易使他产生某种印象深刻的情感经历,如同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描绘的那样。患者有时候会将自己设定为禁欲主义者,因为他不希望任何激动的情绪干扰他的自由。这种禁欲主义很特殊,我们可以换一种更加准确的表达,即自我约束,因为否定自我、虐待自我并非禁欲的目标。只要我们认可它的理论基础,它就还算理智。

只有我们有主动的情感经历,才能够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这一点至关重要。例如,创造性对患者十分有利,甚至可能成为治疗患者的方式,如果这种创造性一开始就被压制,无法得到表现,而通过之后的分析治疗或者其他方式被释放出来,那么患者可能就会从创造性中获益匪浅,甚至可能完全康复。但我们必须谨慎对待这种治疗方法,正确看待它。首先,这种办法或许对疏远自我型的患者有一定的帮助,但对于其他患者却未必有效,我们不能将这种疗法普遍推广,这是不正确的。此外,这种做法并没有完全改变患者的神经症基础,所以,用“治愈”来形容有失偏颇。我们只能说这种治疗方式减少了患者的失衡程度,让患者的生活更加舒适,这对于患者已经很难得了。

患者的情感被压制的程度有多严重,他对理性就有多重视,情感压制程度越高,就越在乎理性。他认为,理性的思维能够帮助所有问题找到答案,前提是我们发现了问题,或者说世界上没有理性推理解决不了的问题。

自我疏离型患者认为,一段长期亲密的关系不可能不影响独处。在我们研究了他的人际关系存在的状况后,这一点就很清楚了。因此,如果他的同伴并不像他那样喜欢独处,或者无法接受他希望独处的请求,或者难以理解他的行为且不满足他的需要,那么后果一定会很严重。苏尔维格可以说是皮尔·金特最佳的伴侣,因为他一直站在原地,痴情地等待着伴侣的回归。苏尔维格知道自己对皮尔·金特的任何一点要求,都会让他感到恐惧,甚至会使他脱离掌控,所以苏尔维格从未提出过任何要求。皮尔·金特则认为,自己把最珍贵、最纯粹的感情都给了苏尔维格,这都是他从未经历过的,但自己究竟给予了多少呢?他并不清楚。只要和皮尔·金特保持一定的距离,他的忠诚就会长久。也许他会和别人有一段时间的交往,但这并不会长久,因为阻止这种交往的因素实在太多了,而这种关系也实在太脆弱了。在所有的人际交往中,他最重视的就是两性关系,他喜欢短暂地保持这种关系,只要不影响他的正常生活就好。同时,这种关系只能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中进行。此外,他对这种关系很冷淡,他不允许任何异性进入自己的圈子,总是用想象出来的关系替代真正的关系。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我们描述过的全部特征。自我疏离型的人讨厌分析,因为这会极大地伤害自己的私生活。但同时他又渴望得到精神分析师的帮助,因为这可以拓宽他的视野,让他更加直观地了解自我内心的矛盾斗争,有时候甚至会激起他观察自我的兴趣爱好。此外,他梦境中的感人场景和自我丰富的联想能力也会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旦他在幻想中发现了证据,就会兴奋不已,就像是科学家在研究中找到了证据一样。他感谢精神分析师的关照和提供的帮助,但是他却讨厌精神分析师强迫他走向充满未知的未来。他讨厌精神分析师在进行分析后提出的建议,因为这些建议让他感到了危险,但实际上,面对可能发生的危险,他早已全副武装,即便存在危险,这类人受到的危害也会减少很多,至少和其他两种类型的神经症患者相比是这样。他并不在乎精神分析师提出的建议是否正确,更不会采取恰当的方式去证明这一点,他只在乎这些建议和自己对生活的观点是否一样,只要不一样,他就会选择拒绝,这不需要任何理由,但是他并不会把这一点表现出来,我们能够看到的依然是他很有礼貌的表现。无论精神分析师用哪一种方式改变他的想法,他都不会喜欢。他渴望从厌恶的环境中解脱,但这些一定不能干扰他的性格。他喜欢不断分析自我,但是却潜意识地坚持自我,从未妥协。他反对一切外界的干扰,但仅仅是他心态的一种表现。在之后的讨论中我们会详细讨论其他的表现。他会不自觉地和精神分析师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将精神分析师当作来自外界的某种因素,在梦境中,他和精神分析师就像是两个利用长途电话联系的跨越国际的记者。这看似意味着他和精神分析师及其工作之间保持着很远的距离,但这不过是他有意识的心态的一种反映。这一梦境既是现实感受的一种反映,也表现出了患者在尝试解决问题,甚至可以说他不想和精神分析师之间产生任何关系,不希望这些人出现在自己的身边,即便是工作也不行。

最后,无论是在分析中还是在分析外,我们都能看到疏远自我型患者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他们一旦被攻击之后就会尽全力捍卫自己的自由。当然,这一点是所有的神经症患者都有的表现,只是疏远自我型的神经症患者的反抗更加激烈,他们甚至会不顾及自己的生命。患者尽力和精神分析师保持距离就是反抗的一种表现,换句话说,患者在还没有被攻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采取具有破坏性的反抗措施。其实,如果精神分析师能够告诉患者他们之间存在某种关联,或者告诉患者他的心中存在一些冲突,并尽力使其相信这一说法的真实性,那么,患者是有可能和精神分析师理性交流的,但这不过是一种更加委婉、更加聪明的反抗。虽然这属于无意识的情绪应对方式,但是只要它产生了,患者就能够掌控它。总之,患者一直抵触分析师对人际交往的分析。通常情况下,精神分析师和患者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他们很难准确了解真实的情况。患者习惯和他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一旦精神分析师提及相关话题,他一定会感到焦虑,如果分析师一直问,他更会认为精神分析师的目的是让自己融入人群。这和他的愿望相违背,所以他会不信任精神分析师,甚至怀疑他别有企图。因此,患者有抵触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在精神分析师的帮助下,患者一旦理解了疏远人群的弊端,就会开始感到害怕,甚至愤怒。此时,他内心会有一个声音出现:放弃吧!别再接受分析了。在分析领域之外,患者的反应也许会更加强烈。即便是生活中理性随和的人,一旦自尊和自由受到威胁,也会变得易怒,甚至辱骂精神分析师。患者害怕加入到职业团体或者某些活动中,只要一想起他们不仅需要交会费,还需要真实参加,他们内心的恐惧感就会直线上升。如果他们无奈加入了,也一定会不惜任何代价退出的。即便是遇到生命危险的人也未必比他们想到的逃离办法多。曾经有一位患者说,如果爱情和自由只能二选一的话,毫无疑问,他会选择自由。显然,疏远自我型的患者会不惜任何代价采取能够想到的任何方式捍卫自由的权力,这是他们的典型特征之一。无论是外在利益,还是内心价值,只要影响了他的自由,他都会果断放弃,至于其他的想法,则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被他主动压制。

任何受到如此强烈保护的东西,在主观上一定存在着独特的价值。只有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了解疏远的作用,并更好地治疗患者。其实,任何一种对待他人的基本态度中,都存在正能量的一面:为了塑造出亲和的形象,患者会“靠近他人”;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患者会“抵触他人”;为了获得一定程度的安宁和敬重,患者会“回避他人”。这三种态度是每个人发展过程中必需的,具有存在的价值。只有在神经症中,这些态度才会表现出强制、僵硬、盲目和抵触等特点。我们不能否认,这些态度的价值因为受到了神经症的某些影响而降低了,但我们必须承认,它确实存在一些可取之处。

疏远自我的优点有很多。在东方的哲学体系中,“孤单”是通往精神世界至高处的必经之路,所以我们坚持追逐它。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心愿和神经症的自我疏远是有差别的。对于前者来说,“孤单”是一种选择,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只要我们选择坚持,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生活;但是对于神经症患者而言,自我疏远是内心强制性的某种需要,这是他们仅有的生活方式,也许这种生活方式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好处,但是好处的多少则完全由神经症的轻重程度决定。神经症的摧毁力是非常强大的,甚至可以摧毁所有的东西,但是疏离型患者还保有一些诚实的品质。虽然在人际关系和谐的整个社会中,这种诚实微不足道,但是如果社会中充满了嫉妒、贪婪、虚假和残暴,这就显得尤为珍贵了。在这样的社会中,弱者通常会因为诚实而受到伤害,那么,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就能够维护自尊,就显得十分必要。此外,神经症通常会使一个人内心混乱,而自我疏远是回归平静最好的办法。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安静,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同时,患者将自己囚禁在“魔法圈”中,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失去了感情生活。自我疏远能够产生某种力量,使患者具备特殊的情感和创造力。最后,我们要讨论一下创造力,当患者对待生活、对待世界的态度有所转变,精神状况有所缓和后,更容易表现出特殊的创造力。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并不是神经症的自我疏远是创造力产生的原因,而是自我疏远对于激发潜在的创造力具有一定的帮助。

虽然自我疏远给神经症患者带来了很多好处,但这并不是患者尽力维护独立想要达到的目的。即便在一些特定环境中,自我疏远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它的弊端,但这也并不是患者尽力维护独立的目的。通过观察,我们能够从更深的角度看待问题:如果我们强迫那些自我疏离型的患者靠近他人,这很有可能造成他们的精神错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崩溃。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精神崩溃包含的精神类疾病范围较广,像酗酒、自杀、忧郁、丧失工作能力、精神错乱、功能性障碍能都属于这一范畴。患者理所当然地认为导致精神崩溃的根本原因是最近发生的某一件事情,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即便有时候精神分析师也会这样认为。这一根本原因有时候是丈夫隐瞒妻子出轨、一段同性恋体验、毫无理由地被歧视、妻子撒泼、大学时期不受人欢迎、失去了家人的照顾后要自力更生等。这些状况可能会导致精神崩溃,但也可能不会,所以精神分析师在进行分析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找到导致患者出现某一症状的根本原因。但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例如,这些经历为什么会如此深刻地影响患者?为什么一次看似简单的挫折或失败,会导致患者的心理失衡?也就是说,精神分析师在面对患者的时候不仅需要找到导致患者某一行为的原因,更需要清楚这些原因为什么会对患者产生剧烈的影响。

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自我疏离型倾向还是其他的神经症倾向,都能够让患者感到安全,如果他们失去了这种安全感,整个人就会变得焦躁不安。理解了这一点,上面提到的问题就不难解答了。患者回避他人是为了给自己安全感,无论侵入“魔法圈”的人的目的是什么,都会让患者感到某种危险的逼近。这就是为什么自我疏离型患者在一些情况下会感到害怕,因为他能够接受的和他人之间的安全情感距离被打破了。我们需要明白,他已经失去了应对生活的能力,只能选择冷淡,才可以有效地避免和他人接触,一旦避无可避,他就会感到害怕。这同样说明了,自我疏远倾向和其他神经症倾向存在差异的原因,这一倾向中含有负能量的因素。具体而言,自我疏离型患者在遇到困难时,既不会积极主动地解决,也不会委曲求全地接受;他不是没有情感,只是隐藏起来了;他不会参与竞争,也不会参与合作。他就像是一只被猎人追赶的野兽,除了拼命逃跑或者藏匿,没有任何获得安全的办法。这一类型的患者就像是俾格米人,在森林外十分脆弱,但在森林中却是当之无愧的王者;更像是中世纪的城市,在城墙的保护下很安全,但只要城墙被毁,敌人就会像洪水般瞬间涌进整座城市。这些类似的人或者事物经常会出现在患者的脑海和梦境中。我们了解了他的生活状态后,就不难理解他生活中的焦躁不安了,他尽力和他人保持距离也变得容易理解了,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够抵御一切潜在的危险。实际上,每一种神经症倾向都是一种保护措施,都是患者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状况时做出的正面反应,而疏离型倾向则属于意外。如果患者的核心倾向为疏远倾向,那么,他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状况就会显得孤独无助,长时间如此,疏远就会成为患者保护自己的主要手段。

致使患者坚持独立的原因中还有一个最容易被人忽视的。患者害怕自己的屏障被打破,害怕有人打扰自己的独立,这种害怕的状况不可能是短时间的,这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精神错乱、人格分裂。如果在接受精神分析的实践中,患者的自我疏远状态受到了打扰,他一定会感到害怕,这种害怕的情绪会通过间接或者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患者可能会尽力避免待在人多的地方,因为这种地方会让他难以保持孤独,自然会开始烦躁甚至恐惧。此外,因为他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所以他经常会感到自己被对抗性较强的人逼迫掌控,这同样会让他感到害怕。同时,他一直担心自己可能出现精神问题,且出现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他会尽力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这就使患者出现了第三种恐惧心理。但是这种精神失常和发疯是不一样的,因为导致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逃避责任,而是对人格分裂的恐惧,这种情况经常会出现在幻想或者梦境中。对于患者而言,如果我们要求他放弃自我疏远,就相当于要求他直接面对内心的冲突,这就像是要求一棵大树接受雷电的袭击一样。我有一位这样的患者,他经常会产生这样的幻想,以至于他完全无法承受这种感觉,也没有能力重生。我们已经通过观察证明了这一说法的正确性。自我疏远倾向明显的人十分讨厌内在冲突的说法,甚至他们已经完全压制不住这种厌恶了。一旦精神分析师聊到这一话题,患者就会躲躲闪闪地选择回避,表示自己听不懂。只要精神分析师的谈话中涉及内心冲突,他们就会本能地避开,躲避的手段十分熟练,无一例外。他们还没有准备好直面内心的冲突,所以一旦要求他们面对,他们就会感到害怕。只有让他们从内心感到安全,他们才有可能理性认识自我内心的冲突,但这同样会强化他们的自我疏远倾向。

所以,自我疏远是患者面对内心冲突时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属于基本冲突的一种,是固定存在的。这一说法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研究支撑这一观点。一旦基本冲突产生,自我疏远就会成为一种潜意识的自我保护方式。谈及这一点,我需要再次强调,占据核心地位的基本心态不会妨碍其他心态产生作用。和其他两种类型的人格相比,自我疏离型人格中出现的矛盾倾向更加强烈。这是在患者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他们一般都经历过服从、依靠和敌对,最终产生了自我疏远的倾向。疏离型人格的价值观十分矛盾,这和其他两种类型的人格是完全不同的。他过于重视先入为主的自由和独立观念。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患者有时会为自己拥有同情、善良、大方和自我奉献的品质而感到骄傲,有时又会将丛林哲学和利己主义作为一切行为的准则。这种矛盾的倾向甚至让患者自己惊讶,但是,一旦从理性上讨论,他们绝不会承认冲突的实质。对于分析师而言,必须学会从宏观上掌控,如果只在一个方向上深入探讨,他只会使自己陷入困惑,无路可走。我们要清楚,自我疏远是患者最熟练的手段,一旦分析师的分析道路遇到拦截,就相当于轮船上的防水隔舱被关上了。

实际上,在自我疏离型患者的特殊对抗中,含有一个简单严密的逻辑思维,他不想看清自己,也不想和精神分析师交流。他没有勇气直面内心的冲突,担心在和精神分析师交流的过程中泄露自己的人际交往。如果我们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就会发现它们对于冲突分析没有丝毫兴趣。问题的实质在于,他渴望独处,只有和他人保持安全的距离,他才会感到放心,不会因为人际交往中的种种矛盾而焦躁。只要分析师企图让他摆脱自我疏远,他就会加重这种倾向。之前我们已经提到过,这种潜意识的思维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他这么做的目的只是为了躲避现实,他没有办法在孤独的状态下继续成长发展。

神经症自我疏远的首要任务是弱化核心冲突的作用。这种方式对应付冲突是有效果的,所以患者有时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而不顾后果,而自我疏远就是患者躲避冲突的一种方式,和其他神经症一样,这一方式的正面影响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从根本上说,它无法彻底解决问题。患者一直有依靠、控制、自私等强制性需要。虽然这些需要并不会干扰他们的正常思维,却时刻控制着他们。只要患者还陷在彼此矛盾的价值观中,他就不可得到真正的安静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