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塔木德智慧全书
22666300000042

第42章 教育:坚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

一天早晨,班主任老师斯特朗夫人在黑板上讲解数学题。托尼已经整洁地抄下了问题,并填上了第一行答案。斯特朗夫人看到他的进步,感到很高兴,便让安妮照看孩子们,而她则去准备艺术课的材料。

当斯特朗夫人回来的时候,托尼正在哭——他没有记下第三个问题。安妮站在他旁边,正绝望地看着他。就在这时,安妮突然面露喜色,她去讲台上拿回了一个装满铅笔的笔筒。

“看,托尼,”她一边说,一边蹲下身来,轻轻地将他满面泪痕的脸从胳臂上抬起,“我给你看些东西。”

安妮一支一支地从笔筒里取出铅笔,放在托尼的书桌上。“看到这些铅笔了吗,托尼?”她说,“它们都是我和斯特朗夫人用的。知道上面为什么要附着橡皮吗?那是因为我们也会犯错误,而且是很多错误;但我们会擦掉这些错误,再试一次。这也是你必须要学会的。”

她亲了亲托尼,然后站起身来。“现在,”她说,“我会留一支铅笔在你桌子上,这样你就会记住,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即使是老师也不例外。”

托尼抬起头来,眼中充满了热爱,并且脸上也出现了笑容——那是同学们第一次在他的脸上看到这样的神情。

在安妮不断地鼓励下,托尼逐渐发生了转变,哪怕他只取得了很小的进步,安妮也会及时给予他表扬,这使他一点点地建立起了自信,不但成绩越来越好,人也活泼开朗多了,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

【让孩子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即使是一个贤人,如果他炫耀自己知识的话,那么他就不如一个以无知为耻的愚蠢者。

——塔木德

《塔木德》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青年,离开家乡到处寻找贤人,想学到一些真正的修养。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位贤人,并恳求贤人收他为弟子。贤人见他一片诚心,又天资聪慧,便收下了他。

两年后,年轻人自以为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并得到了老师的真传,便不想再继续学下去了,于是向老师辞行。贤人早已揣透了这个年轻弟子的心思,因此没有阻拦他,但却让他拿来一个陶罐,并在里面装满石头。

片刻之后,贤人问弟子:“陶罐可装满了?”

年轻人回答:“满了,再也装不下别的什么东西了。”

于是贤人便抓起一把沙子撒进去,然后晃了晃陶罐,沙子立刻就不见了;接着贤人又抓起一把沙子撒进去,然后晃了晃陶罐,沙子又不见了。

“这回陶罐装满了吗?”贤人再次问年轻人。

年轻人一下子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于是惭愧地告诉老师:“看上去满了,可是还能装下很多东西。”

这时,贤人又取来一只杯子,让弟子往里面倒水。年轻人见杯子满了,就想停止倒水。贤人却说:“不要停,继续倒。”杯子很快装满了水。贤人这时候才让年轻人停止倒水,然后让他往罐子里倒,倒进罐子里的水又不见了。

这时贤人问道:“看似满了,还能装得下别的东西吗?”年轻人羞愧急了,当即请求老师原谅他的无知。

《塔木德》中说:“学无止境的道理人人都懂,但在现实中有些人却很难做到。”因此无论子女在学校取得多么骄人的成绩,犹太父母都会先泼一杯“冷水”,让孩子头脑冷静下来。

已经上三年级的比利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有一次,在班上的朗诵比赛中,比利取得第一名,并得到校长亲自颁发的奖状,为此他心中一直激动不已。回到家之后,他忍不住向家里的女佣炫耀自己的奖状,并拿着课本对她说:“我在比赛中念的就是这个,看看你会不会念,萨拉。”

憨厚淳朴的女佣拿起课本来,仔细地看了一遍,然后结结巴巴地说:“唉,比利,我不知道怎么念。”

比利这下子更骄傲了,他兴奋地冲进客厅,得意忘形地向爸爸喊道:“爸爸,萨拉不会读书,可是我只有8岁,就得了朗诵奖状。我不知道萨拉有什么感觉。”

爸爸一句话也没有说,而是走到书架旁,拿起一本书,然后递给比利说:

“她的感觉就像这样。”

那本书是用拉丁文字写的,上面的字比利一个也不认识。

爸爸的训斥给比利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以致让他终生难忘。每当他想在人前自吹自擂时,就会马上提醒自己:“记住,你不会念拉丁文。”

犹太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育他们要谦虚地向别人学习自己不懂的东西,他们常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被自己占满,就不会有留给‘神’住的地方了。”

【抓野猪的故事】

成功与失败都是习惯。

——塔木德

在以色列某地的一座山上有几头野猪,经常骚扰山下的村庄,并威胁到走山路人的安全。几个经验丰富的猎人多次试图捕获它们,但由于这些野猪非常狡猾,一次次都被它们溜掉了,于是村民们去向拉比求助。拉比想了想说:“你们放心吧,这事就交给我好了。”

第二天,拉比赶着一辆驴车,装着许多木材和粮食,向那座野猪出没的山上走去。在路上,他碰到了几个猎人,他们感到很好奇,就问:“尊敬的拉比,您这是要干什么去呀?”拉比对他们说:“我去捉野猪。”猎人们哄堂大笑道:“您别开玩笑了,连我们这些优秀的猎人都做不到的事,您怎么可能做到呢?”

几个月之后,拉比从山上下来,告诉村民们,野猪已经被他关在山顶上的围栏里了。那几个猎人听说了此事,都感到非常惊讶,就去问拉比是怎么做到的。拉比对他们说:“我先是找到野猪经常出来觅食的地方,然后在那里放一些粮食作为诱饵。一开始,那些野猪只是警觉地远远观望着,但最后还是抵御不住食欲的诱惑,于是三三两两跑过来闻粮食的味道。接着,一头老野猪先吃了第一口,其他野猪见没什么危险,紧跟着你抢我夺地吃了起来。至此,我已经信心十足,知道肯定能抓住它们了。

“第二天,我在原来的地方又多放了一些粮食,并在离粮食几米远的地方竖起了一根木桩。野猪们起初被木桩吓得不敢过来,但那些粮食对它们实在太有诱惑力了,所以很快它们又跑过来大吃起来。

“此后,我每天都在粮食周围多竖起几块木板,然后又在四角挖坑立起四根角桩。每次我添加一些东西时,开始它们都会远远地观察一段时间,但由于抵御不住粮食的诱惑,最后它们终会回来享用这些不劳而获的食物。

“等到围栏造好,围栏的门也准备好了时,野猪们已经习以为常了,它们每次都会毫无顾忌地走进围栏里。终于有一天,我出其不意地将围栏的入口封住,那些贪吃的野猪就这样落入到陷阱,被我轻而易举地抓获了。”

《塔木德》中说:“任何一种习惯都会对一个人产生重大的影响。”一旦孩子对某一方面形成了习惯,就会严重影响其长大后的行为和思维。因此,若想让孩子拥有健全完美的人生,家长就要从小鼓励他保持好习惯,摈弃各种恶习。下面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习惯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有个年轻人听说在遥远的海边有块不老石,于是,为了能使自己永远年轻,他不远万里,来到海边寻找传说中的石头。可是,当他来到海边时,满眼看到的都是碎石块,一望无际地散落在沙滩上,想找到传说中的那块石头,不亚于大海捞针。但年轻人丝毫不气馁,开始将石头一块块拾起来检查一下,然后扔到海里。年复一年,原来的年轻人,渐渐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但他每天始终重复地做着同一件事:捡起石块,然后看一眼把它扔进海里。终于有一天,他发现了传说中的“不老石”,但是他的手却不听使唤了,于是又习惯性地将它扔进了海里。

用一根小小的桩子和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几千千克重的大象,这不是很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泰国却随处可见。那些驯象人之所以能制服大象,是因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逃脱。随着小象渐渐长大,便形成了习惯,不再挣扎了,直到长成大象。当它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会挣扎了。

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来看,以上故事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当一只动物要靠人类供给食物时,它的机智就会丧失;人也是如此,如果想使一个人变成“残废”,只要给他一副拐杖,再等上几个月,就能达到目的。

【让孩子承受打击】

生命有限,时光无限,只有奋斗不已,才能生生不息。

——塔木德

一个人只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直至走向成功,为此,为人父母者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力。

有一个男孩子已经16岁了,却非常胆小懦弱,没有一点儿男子汉的气概。他的父亲为此十分苦恼,万般无奈之下,他把儿子送到一位犹太拳师所办的格斗训练班里,希望儿子能在那里得到锻炼。

拳师对父亲说:“你尽管放心地把孩子留在我这里吧,3个月后,我保证可以把他训练成真正的男子汉。不过,这3个月里,你不能来看他。”父亲同意了。

3个月后,父亲来接孩子了。拳师立即安排这个男孩子与一位格斗教练进行了一场比赛,以展示这3个月来的训练成果。

结果,教练一出手,孩子便应声倒地。他爬起来继续迎接挑战,但立刻又被打倒。他又站起来,又被打倒……就这样不断地重复着。

拳师问孩子的父亲:“你觉得你的孩子表现得怎么样?”

父亲回答说:“我简直羞愧得无地自容!真没想到他在这里接受了3个月的训练,结果却是这么不经打,被人一打就倒。”

拳师叹了口气,说:“你只看见了表面的胜负,却没有看到你儿子那种倒下去马上又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气概啊!”

《塔木德》中说:“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正是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组成了现实中多棱面的生活。”因此,每个人在生活里遭遇磕磕碰碰原本是在所难免的事。美好的东西人人都愿意接受,人生一帆风顺更是人人所企望的;但是,挫折与失败,也是人生必须要面对的。人生最大的考验莫过于过失败关,能顶住失败的压力,不灰心,不丧气,这样才能继续朝着成功的方向迈进。可是,一些孩子往往在挫折面前或手足无措,或焦躁不安,或全身而退,有的甚至走上极端。作为父母,平时不但要引导孩子发现生活的美,创造生活的美;同时也要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摆到孩子面前,让他们在失败和挫折中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接受磨炼中,让孩子明白人生路途中固然有鲜花大道,但也有荆棘小路,从而能坦然面对挫折,平心静气地接受挫折。就像一则犹太寓言那样:

有一次上帝问3个凡人:“你们来到人间是为了什么?”

第一个回答:“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享受生活。”

第二个回答:“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承受痛苦。”

第三个回答:“我既要承受生活的磨难,又要享受生活的幸福。”

于是上帝给前两个人各打了50分,给第三个人打了100分。

因为前两个人只答对了问题的一半,而第三个人才真正回答了人在生活中的正确态度。

【不给孩子施加压力】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

——塔木德

在犹太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位国王老年得子,他与王后对这位小王子自然是百般呵护、关怀备至。国王眼看自己一天天老了,于是就有了一桩心事,那就是如何使小王子尽快长大,在不久的将来能接替自己的王位。有了这个想法以后,国王便命两位学问最高的大臣,夜以继日地教小王子学问。虽然小王子的学问一天天见长,然而精神却一天比一天差。终于有一天,这位小王子突然认定自己不是人,而是一只小鸡,他不仅像鸡一样跳着走路,而且整天趴在鸡舍里。

国王和王后见他们的宝贝儿子变成了这样,感到非常苦恼和担忧,而且皇室的尊严也为此而蒙羞。于是,国王不惜重金遍寻天下贤能之士来医治王子的病,但所有最杰出的医生和心理学家在尝试过后,都是无功而返。

有一天,一个看起来很有智慧的、穿戴像农民的人来到王宫,对国王说:“我能治好小王子的病,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无论我做什么,都不得有人干涉。”已经绝望的国王和王后又看到了一丝希望,便痛快地答应了他的条件。第二天,那个人来到了鸡舍前。“你来这里做什么?”小王子问。“你为什么在这里呢?”那个人反问道。“我是一只小鸡,当然应该在鸡舍里。”小王子语气肯定地回答道。“哦,是这样,我也是一只小鸡。”那个人一边说一边像鸡那样打鸣,于是两个人开始像鸡一样待在一起。就这样几天过去了。

一天早晨,那个人对小王子说:“我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在我的家乡,小鸡并不跳着走路,而是像人一样行走。”

“真的吗?”小王子喊道,“在你们那里做小鸡可真好!”

“在这里也可以试一下啊,”那个人建议道,“我们在周围走一走吧。”

小王子欣然同意了这位新朋友的建议,开始走出鸡舍。

几天之后,那个人又建议已经正常走路的小王子搬到房子里去住,因为在他的家乡,小鸡都不住在鸡舍里,而是住在适合王子居住的正经房子里。小王子又同意了。

就这样,那个人一步一步地对小王子进行引导。很快,他又使小王子相信,在他的家乡,小鸡吃的是人类的食物,而且吃饭时是坐在桌边的。

不久之后,尽管小王子仍坚持自己是一只小鸡,但他的行为举止已经完全像一个正常人一样了。

国王问这位农民,为什么小王子会得这种病?农民语重心长地回答道:“培养孩子和我们农民种地是一样的道理,要一步一步来。如果为了急于收获,不顾他的生长规律,到头来只能是事与愿违。”

犹太父母认为:当孩子第一件事还没完成之前,就不要叫他做第二件,更不要让他做太多或一些超乎他能力的事情,否则,孩子在匆忙、心急的情况下,除产生巨大的精神负担外,还可能养成放弃的习惯。对孩子的教育最好采取引导和循序渐进的办法,这样他所获得的知识才牢靠。犹太父母对孩子所采取的施教态度和教育方法,和盖楼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地基结实,才能垒砌万丈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