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塔木德智慧全书
22666300000043

第43章 教育:坚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3)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父母做得越少,孩子就会得到的越多。

——塔木德

由于持这种观念,很多犹太父母和欧美家庭一样,从不代替孩子做本应该他们自己做的事情,更不会武断地替他们做出某种决定,而是让孩子自己做主或想通了自己去改正。例如从下面的故事中我们就可以领会到一些东西:

在美国出生的犹太孩子托比从小就对汽车着迷,父母为了让他保持这个爱好,总是尽力满足他的收藏需求,经常给他买回各种各样的玩具车,他们认为这个爱好对他的成长特别有利,因此坚决支持他,并和孩子一起分享着这种快乐。

一天,托比和妈妈逛街,妈妈又为他买了一辆蓝色的新“车”。托比拿着小汽车兴冲冲地和妈妈往家走,刚到家门口,邻居鲍伯、米丽等小朋友邀请他去玩儿,妈妈叮嘱他千万别把小汽车弄丢了。

当玩得兴高采烈的托比回到家时,手中新买的小汽车真的就不见了,而是变成了一张小卡通画片。妈妈非常生气,想立即责问孩子,但她强迫自己忍住了,然后平静地向孩子了解小汽车的去向。

原来,托比见一起玩的小朋友都有一张同样的卡通画片,心里也想要一张,他经不住另一个孩子的劝说,就用手中的小汽车和别的孩子交换了一张卡片,回家时,他正为自己有一张与别的孩子一样的卡片而高兴呢。

妈妈没有责备孩子,而是平平淡淡地说了一句:“这张小卡片真精致!”过了几天,当托比拿出自己所有心爱的小汽车并将它们排成几排欣赏时,妈妈在一旁说道:“要是那辆蓝色的小汽车也排在它们中间,该有多好呀!”直到这时,妈妈才向儿子说明卡通画片与小汽车的不同价值,该不该用车换卡片的问题便由孩子自己去考虑了。在这里,妈妈虽然非常心疼孩子丢失的那辆车,但她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她没有去责骂孩子,为避免让孩子难堪,也没有逼迫孩子必须将汽车换回来。

当孩子明白了汽车与卡片的不同价值,以及两种东西对自己而言哪种更重要时,也许他会将汽车换回来,也许今后他不会再干这种“傻事”了。

在德国,有一个三年级孩子写了一篇作文,在作文中,他说自己的愿望是将来能当个马戏团小丑。如果让某些老师或父母来看,肯定会认为孩子是胸无大志!但是这个孩子的老师则在作文后面真诚地表示:祝你将来成为一个把欢笑带给全世界的人。

《塔木德》提醒我们,做父母的若是习惯于把别人的愿望当成自己的愿望,那么孩子做任何事情,就难以自己做出决定了。

一般来说,孩子的成长,内因是关键。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需要,需要使孩子产生动机(主见),从而行动起来去满足需要,再产生新的需要、新的动机。孩子的主见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因此动机也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家长应分析孩子的主见,激发孩子的正确动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果家长一切都包办代替,或家长只以自己的需要代替孩子的需要,以家长的动机代替孩子的动机,孩子便完全成了客体。一旦孩子的主体精神被压抑、被遏制,孩子的主见就会完全丧失。所以家长必须记住,对孩子来讲,家长是外因,家长的教育行为只是起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的作用,最终引导孩子实现自我教育。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的,父母的教育只能是失败的教育。

【放回水中的鱼】

在他人面前害羞的人,和在自己面前害羞的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塔木德

有一户人家住在一个小岛的码头上,男主人经常带着10岁的儿子去河边钓鱼。

在钓鲈鱼季节到来的前一天晚上,父子二人又像往常一样,用小虫做饵,在河边用卷轴钓鱼竿放钓。男孩儿在鱼钩上挂上鱼饵,开始练习抛线。在月光的映照下,河面荡起一片银色的涟漪。

突然,鱼线猛地向下一沉,并将鱼竿拖得渐渐弯成了弧形,男孩儿知道一定有一条大鱼上钩了。看着儿子钓鱼时熟练的动作,父亲的眼神中充满了自豪和赞赏之情。

在父亲的帮助下,鱼终于钓了上来。这是一条鲈鱼,男孩儿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父子俩欣赏着这条美丽的鱼,它的两鳃不停地一张一合。这时,父亲借着月光看了看表,是晚上22点——距开放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看了看鱼,又看了看儿子。

“把它放回水中吧,儿子。”父亲说。

“为什么?”男孩儿叫道。

“因为现在还没有到准许钓鲈鱼的时间。”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再有这么大的鲈鱼了。”男孩儿恳求道。

“还会有别的鱼。”父亲说。

男孩儿向四周看了看,月光下,他没有见到其他的渔民或渔船。他再抬头看了看父亲。

虽然没有人看到他们,也不会有人知道他们是在什么时候钓到的那条鱼,但从父亲斩钉截铁的口气中,男孩儿知道必须这样做,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于是,他只好慢吞吞地将鱼钩从鱼鳃处取下,不情愿地将鱼放回了水中。

鱼儿用力地摆动了几下尾巴,迅速消失在水中。男孩儿心想:我可能再也不会看到这么大的鱼了。

多年以后,男孩儿已经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建筑师了。他的父亲依然住在小岛码头上的木屋里,而他也时常带着自己的儿女到那个码头上去钓鱼。

不出男孩儿所料,他果然再也没有钓到过像那次那条一样大的鲈鱼。可是,每当他遇到道德上的难题时,那条大鱼总是会一次次地闪现在他的眼前。

犹太人不仅注意自己的品行,也极为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他们会告诉孩子,一个人在任何场合都应保持良好的道德,因为这是一个人能否立足于社会的前提和重要条件。其实,道德的问题就是简单的对与错的问题,只是在将其付诸行动时会有些困难。

【经历磨难才能成材】

请主降下磨难,考验我对主的信仰;请主降下痛苦,把我和普通人区分;请主给我逆境,让我成功。

——塔木德

有一个名叫吉布斯的犹太医生,为人非常和蔼,从不会因为邻居家的小孩子在他家的院子里淘气而冲着他们大喊大叫。因此,住在隔壁的一个名叫汤姆的小男孩儿与他成了好朋友。

吉布斯医生在不工作的时候,喜欢植树,他拥有一片4万平方米的土地,他的人生目标就是最终能使那里成为一片森林。

这位医生在栽种树木方面,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他从不给新栽的树苗浇二遍水,这确实非常有悖常理。有一次,汤姆问他为什么不给树苗浇水,吉布斯医生说:“经常浇水会毁了它们。如果你这样做了,每一棵成活的树,其后代都会变得越来越脆弱。所以,你必须把它们的生长环境营造得艰苦些,以便尽早淘汰那些弱不禁风的树。”

他还告诉汤姆,用水浇灌的树,其根须只生长在地表的浅层,而那些没有浇水的树,它们的根须必然会向深处扎,以此来获取生存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这样,就变得根深蒂固了。

吉布斯医生在院子里还种了一棵橡树,每天早晨,他不但不给它浇水,反而用一张卷起的报纸不停地抽打它。汤姆看到后,感到非常奇怪,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医生说是为了引起树的注意。

看到吉布斯医生种树,汤姆感觉很好玩儿,便在自己家的院子里也种了两棵。整个夏天,他都坚持给小树浇水、喷洒杀虫剂,并为它们做祈祷。

后来,吉布斯医生去世了,汤姆也去了外地。

几年后,汤姆回来了。当他经过吉布斯医生家门前时,发现虽然房子已换了主人,但院里的那棵橡树还在,而且已经长得如磐石般坚固,异常粗壮高大。而再看他当年悉心呵护的那两棵树,则变得非常瘦弱,每当寒风吹起,细细的枝干就会随风摇曳,好像在瑟瑟发抖。

犹太人认为,那些在一帆风顺、无惊无险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一旦遇到挫折,往往会手足无措,甚至从此一蹶不振。犹太人的家教观念,正代表了世界各国的家教理念。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还特别规定:学生必须身无分文地独立谋生一周才能毕业。

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里多么富有,孩子一般12岁以后就得给家里做家务,如剪草、侍弄花坛等,当然,家长也要相应付给自家孩子“劳务报酬”,以体现按劳取酬。

德国还立法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洗衣服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德国孩子都有很强的自立能力。

瑞士父母为了避免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也非常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比如,女孩子初中一毕业,就要被安排到别人家里当一年的女佣,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既锻炼了劳动能力,又有利于学习语言和社会规则,还可以提高社交水平。总之,优秀的家长是不会把孩子放在“蜜罐”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