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塔木德智慧全书
22666300000041

第41章 教育:坚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1)

犹太人求知精神的基点在于他们对知识有着深刻的,也相当实际的认识,知识就是财富,由此便产生了对知识这种财富近似贪婪的欲望。以色列建国前,犹太人散布于世界各地,他们所栖之处,唯一的支撑点就是自己头脑中的知识,靠知识创造财富,从而由财富为自己争得一个生存发展的空间。

【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对于学习中的孩子,我们把他们比喻成什么呢?就像用墨水在洁净的纸上书写。

——塔木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仅犹太人是这样认为的,全世界的父母也都是这样认为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因此,《塔木德》中说:“不要在孩子面前展示你的劣性,因为他们的模仿性很强。”

有位犹太人有个习惯,总喜欢到附近的酒馆里喝上一点小酒儿。

有一年冬天,门外大雪纷飞,这个人穿上棉衣,戴上皮手套,与妻子吻别后,推门而出,顶着大雪吹着口哨,向酒馆的方向走去。走着走着,总感觉后面有个人在跟着他,他扭头一看,大雪中的不远处果然有一个孩子,正冲他露出顽皮的笑脸。这个孩子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儿子。

孩子见父亲发现他以后,一边向父亲跑一边兴奋地说:“爸爸、爸爸,你看,我正踩着你的脚印呢!”

很快,孩子来到父亲身边。儿子刚才的话,让他心头一怔。他一边帮儿子清除身上的雪,一边想:“我现在是去酒馆的路上,儿子踩着我的脚印跟着我,将来他也会去酒馆。”

想到这里,他打消了去酒馆的念头,带着儿子回家去了。从此以后,这个人再也不去酒馆了。

犹太人认为,“不言而教”就是最好的教育。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自然而然地传递给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对孩子的能力与性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例如罗蒙诺索夫探索精神的形成就深受父亲的影响。

米·华·罗蒙诺索夫是18世纪俄罗斯的全才科学家。他在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质量不灭定律和能量不灭定律的创始人,是物质结构的原子—分子学说、热动力学说和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创始人。但是,他只是一个渔民的儿子,直到19岁的时候还没有进过一天学校。罗蒙诺索夫的故乡——杰尼索夫卡村,地处俄罗斯北部北德维纳河流入白海一带的一个岛上,村里的孩子大多很小就学会了划船和驾船,罗蒙诺索夫就经常跟小伙伴一起驾着船离开村子,到对岸的霍尔莫戈雷城去玩。有一天,爸爸对他说:“到了春天,你就跟我一同出海,去当学徒吧。”罗蒙诺索夫这时才满10岁。学徒期间所干的活是不轻的:开始捕鱼时,要帮着下网;起网以后,要把整网的鱼捡干净,然后再把它们运进船舱里,再把网撒到水里去;紧接着就得把船舱里的鱼一条一条很快地剖肚,撒上盐,丢进大木桶。刚干完这所有的活,又要帮着起第二网,接着又开始同样的工作。整天双手都冻得发红,盐水侵蚀着手指,肩膀累得酸疼,至于休息,那是连想也不能去想的。

当海面刮起风暴的时候,工作就更加艰苦了,小渔船像荡秋千一样,忽而上升,忽而下降。浪花打入船中,就要不断地把水排出去,为了不摔倒,就得把两腿大叉开,整小时整小时地不停工作。

“海洋是固执的,如果你不比它更固执,你就要完蛋!”“如果你胆怯,又疏忽大意,你就免不了要遭殃!”爸爸见儿子稍有懈怠,就会用这样的话来教训儿子。就这样,罗蒙诺索夫少年时期在父亲的影响下,养成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坚忍不拔性格。

【犹太父母的挫折教育】

只有虫子不会摔倒。

——塔木德

这是经常发生于普通犹太家庭的“事件”,“事件”的主角通常是父亲和儿子:

有对犹太夫妻,他们有一个3岁的儿子叫约翰。有一天,小约翰和姐姐坐在客厅的地毯上玩游戏,正当姐弟二人玩得高兴之时,父亲走了过来,面带微笑,抱起小约翰,把他放在沙发上,然后坐在小约翰面前的地毯上,摊开双手,做接住的姿势,让小约翰从上面跳下来。

小约翰见父亲也参加他们的游戏,非常高兴。他笑呵呵地望着父亲,根本没有想到父亲给他挖了一个“坑”儿,便毫不犹豫地冲着父亲摊开的双手跳了下去。让小约翰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即将落入父亲手中的一瞬间,父亲缩回了双手,他重重地摔在地毯上。小约翰顿时委屈地号啕大哭起来,并眼泪汪汪地向坐在旁边沙发上的妈妈看去。可是,妈妈却若无其事地继续坐着,根本不去扶他,只是微笑着说:“呵,好坏的爸爸!”父亲则站在一边,用嘲弄的眼光看着上当受骗的小约翰。

这便是犹太人教子方法之一。此举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可在犹太人看来,这是孩子一定要上的一课。犹太父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通过小小的挫折,让孩子从中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要轻信别人,也不能依赖任何人,唯一可信的就是自己。

犹太父母和其他父母一样,也会遇到同一个问题:当孩子遇到麻烦时,是一个箭步冲上去,撑起爱的保护伞,为他遮风挡雨,还是忍住“帮孩子一把”的冲动,给他一个品尝挫折的机会,让他自己走出困境?通常的情况下,犹太父母都会选择后者。他们觉得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逆境,都是磨炼孩子毅力和意志的“运动场”,也是他们成长的催化剂。孩子对待逆境所产生的反应能力,决定了其逆境情商的高低;而他们面对挫折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则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逆境情商高的人在困境面前能自我激励、知难而进;逆境情商低的人则容易被小小的挫折吓倒,甘心放弃,最终一事无成。在智商差不多的情况下,逆境情商对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和事业成功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他们绝不会错过提高孩子的逆境情商这一课。

【培养孩子简朴的生活习惯】

从小要让孩子懂得简朴的道理,因为节俭可以让人变得更加优秀。

——塔木德

犹太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他们进行金钱方面的教育,向他们灌输正确的财富观,让他们理解“赚钱不易,花钱更难”的道理,甚至将理财观念引入到游戏中。

在德国居住的犹太妇女玛丽是个寡妇,她一个人带着儿子帕克生活。有一天,玛丽在一旁收拾房间,儿子帕克则热火朝天地坐在电脑前玩射击游戏。玛丽从不反对儿子在做完功课后玩电脑游戏,于是一边忙着手中的活儿,一边关注着儿子的“战况”,有时还为帕克颁布几道“口头嘉奖令”。

在妈妈的鼓励下,小家伙越战越勇,捷报频传:“报告妈妈,我又过了一关!”“报告妈妈,我换装备了!”

就在这时,玛丽突然对儿子喊道:“帕克将军,请马上停止战斗!”帕克立即按下暂停键将游戏定格,然后扭过头来一脸迷茫地看着妈妈。

只见玛丽一脸严肃地呵斥道:“刚才那架飞机,明明用一枚导弹就能将它击落,你为什么要用3枚?你知道一枚导弹的价格是多少?至少要300万马克啊!你知道现在世界上还有多少人饿着肚子等待救济?你……”

帕克小脸涨得通红,可妈妈丝毫没有妥协的意思。帕克解释说这只是玩游戏而已,不必那么认真。

“打游戏也要节约子弹。”玛丽根本不买账,直到帕克低头认错并且保证以后打游戏不再“浪费”才算罢休。

犹太父母为了使孩子养成节俭的习惯,会随时随地抓住孩子生活中的过失进行教育,而且决不姑息和迁就。由于他们的教育针对性强,很少空谈大道理,所以往往更能收到实效。

美国石油大亨犹太人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位拥有10亿美元的大富翁,很多人以为他的孩子一定都挥金如土,有用不完的零用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如果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洛克菲勒在金钱方面对孩子的要求极为严格,甚至比普通家庭更严格。他给子女的零用钱少得可怜:7~8岁时,每周给30美分;11~12岁时,每周给1美元;12岁以上,每周给3美元,直至他们能自力更生为止。在每周发零用钱的时候,他还会要求子女们事先做出花销预算,并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等到下次领钱的时候,他会亲自检查,如果账目清楚、用途正当,就奖励5美分,反之则减。

洛克菲勒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过简朴的生活,避免生活在富裕家庭通常会养成的那种优越感,让他们像普通家庭孩子一样接受基础的理财教育。这样,他们才会知道赚钱的不易,日后便能做到守成。

【保罗为什么不画画了】

培养孩子的个性是每位父母的义务。

——塔木德

犹太父母和老师一向重视对孩子的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对孩子的能力进行全方位培养的同时,不压制孩子个性的发展。这一点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就有充分的体现。比如要让孩子认识木头的特性,教师就给孩子提供大大小小、软硬不同的木块,让幼儿用锤子和钉子随意敲打,使孩子们能在钉钉、拆拆、敲敲、打打中,了解并获得有关木头的一些知识。再比如教孩子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不只是讲一讲、念一念就行了,还要让孩子穿上服装进行表演。通过孩子的独立表演,使孩子能更好地领会作品的意境,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在学校,老师很少批评、指责孩子;对于各种作业,从不给孩子提供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而是让孩子们在平等的、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各抒己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与想象,从中得出不同的答案。如果答案别具一格,还会受到加分的奖励。于是,在这种气氛和环境下,孩子的个性就形成了。

保罗从小就喜欢拿笔在纸上涂涂画画,见什么都想画上一笔。虽然画出的东西很幼稚,但他始终乐此不疲。上学后,听学校的美术老师说保罗很有绘画天赋,他的父母就给他报名参加了一个绘画班。

有一次,保罗画了一幅《祈祷的孩子》的水彩画,得到了绘画班老师的夸奖,并被推荐去参加了一个儿童绘画展。参评时,他的画得了大奖。很多人看过他的画后,都表示赞赏:“一个8岁的孩子竟然画得跟大人一样!”保罗的父母非常得意,为有这样争气的儿子而感到骄傲。从此以后,每当有比赛的时候,保罗的父母都让他画《祈祷的孩子》,而且还真的每次都获奖了。以后,保罗再也不画像他小时候那样的信笔涂鸦之作了,因为父母认为那样的作品属于不会画画,进不了画展。

从此,他这幅《祈祷的孩子》画得越来越熟练,也越来越不像孩子画的了。然而,在连续获了几次奖之后,保罗开始厌烦画《祈祷的孩子》了,而别的东西他已经不会画了,也不敢画了,从此他再也不画任何东西了。

多年以后,已成为一家公司职员的保罗在回忆起当年的这段经历时说:“那些辉煌的奖项曾是我向人炫耀的资本,直到现在我才醒悟过来:那时的我已不是小画家,而只是一个复制那幅画的机器,这里面没有了自由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绘画已经无法给我带来快乐了,它变成了一种能换取荣誉的职业。就像很多事情一样,一旦变成职业,就会削减很多乐趣,就像总吃一样好东西会提不起食欲。”

《塔木德》提醒我们,许多父母都习惯于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强加于孩子身上,却不知这种做法既束缚了孩子的个性,也磨灭了孩子的创造力。而如果一味地让他机械地重复同一种东西,就等于让孩子丢弃美妙的童真,而去学油滑的为人处世之道。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孩子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就如毕加索所说:“我一生都在向孩子学习。”大师所追求的纯真境界正是孩子所特有的。身为父母者如果希望孩子能有所发明创造,就不能用成人理性的思维去干涉孩子个性的张扬。

【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

伟人经常犯错误,经常跌倒,但虫子不会,因为它从来就没有站起来。

——塔木德

只要考察那些成功者的经历,差不多都是在大量的失败、错误当中一步步走向成功的。一个人只要活在世上,时时都有出错的可能。如果课堂上老师不允许孩子出错;在家里父母不允许孩子出错,结果孩子为了不致出错,只好收敛幻想,自我约束,缩手缩脚,结果最终把孩子折磨成了个胆小如鼠的人;反过来为了让他们放开胆,又开始了新一轮折磨。孩子的心智需要用“错误”作为养料来促进成长,他们只有在“错误”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正确”。这就像粮食是人吃的,但它的生长非得靠粪便给养一样。

在以色列一所小学校里,有一个叫托尼的犹太小男孩儿。这是个害羞、紧张的小完美主义者,对失败的恐惧,让他从来不参与班级里其他孩子玩得热火朝天的游戏。上课的时候,他很少回答问题,因为害怕会答错。写作业时,尤其是数学作业,更会让他陷入束手无策的痛苦之中。他很少有完成功课的时候,因为他总是反复地让老师检查,以确保没有做错。

老师们都曾尽力去帮托尼建立起自信,但却毫无作用。他们都对托尼感到头痛不已,认为这个孩子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这辈子必将一事无成。幸好,三年级下学期的时候,一位叫安妮的实习教师被分到了托尼所在的那个班当辅导老师。

安妮年轻、漂亮,而且对孩子们充满了爱心。所有的学生,包括托尼,都很喜欢她。不过,即使是如此有热情、充满爱心的安妮,也对托尼这个害怕犯错的小男孩儿感到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