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1]。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2]来,世人盛[3]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濯清涟而不妖[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6],香远益[7]清,亭亭[8]净植[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10]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11]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12],陶后鲜[13]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14]乎众矣!
◎注释
[1]蕃:多。
[2]李唐:唐代,皇帝姓李,故称“李唐”。
[3]盛:多,普遍。
[4]染:沾染。
[5]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清洗。清涟,水清而有微波。妖,美而不端庄。
[6]不蔓不枝:不旁生枝节。
[7]益:更加。
[8]亭亭:耸立的样子。
[9]植:立。
[10]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1]隐逸:隐居。
[12]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3]鲜:少。
[14]宜:应当。
◎译文
水中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独喜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多喜欢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莲花从淤积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节横生;(它的)香气远播,越来越清香。它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自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还有谁像我一样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
◎赏析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作者通过塑造莲的形象,寄托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态度,以爱莲之情表达对这种态度的赞赏,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丑恶世风的鄙弃。
文章第一段,作者先总说世上可爱的花很多,以引起下文对各种花的评价。作者提到,陶渊明独爱菊花,表明其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喜爱牡丹,表明世人追慕富贵的生活态度。作者以菊花正衬、以牡丹反衬,表明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即既不愿隐居避世,也决不贪恋富贵、与世俗同流合污,要在浑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接下来,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对莲花进行描绘,突出了莲花超凡脱俗的特征,也为下文把莲花比喻成君子做了铺垫。“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的品格;“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播的特征;“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佩而不敢轻侮的特点。
文章第二段,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发出议论,将菊花、牡丹、莲花分别说成是隐逸者、富贵者和君子,再次借此表明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在形式方面,本文骈散结合,读之音节和谐、顿挫有致。
◎考点总结
1.写作手法:衬托。
菊花——正衬,牡丹——反衬,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修辞:对比,排比,拟人。
3.中心思想:作者通过塑造莲的形象,寄托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丑恶世风的鄙弃。
◎易混辨析
1.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从体态香气方面歌颂莲花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从风度气质方面描写莲花君子般端庄品格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6.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心生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陶渊明独爱菊的原因:菊,花之隐逸者也。
8.世人甚爱牡丹的原因: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9.点明本文中心,高度概括莲可贵品质的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
10.作者慨叹知音甚少的句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1.作者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暗讽而不明说的句子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