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
22655300000057

第57章 醉翁亭记

(北宋)欧阳修

环滁[1]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2]尤美,望之蔚然[3]而深秀[4]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5]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6]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7]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8]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9]日出而林霏[10]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11]发而幽香,佳木秀[12]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13]提携[14],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15],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16],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17],射者中[18],弈[19]者胜,觥筹交错[20],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21]白发,颓然乎其间[22]者,太守醉也。

已而[23]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24],鸣声上下[25],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26]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27]谁?庐陵欧阳修也。

◎注释

[1]环滁:环绕着滁州城。滁,今安徽省滁州市。

[2]壑:山谷。

[3]蔚然:茂盛的样子。

[4]深秀:幽深而秀丽。

[5]临:靠近,居高临下。

[6]名之:给亭子题名。

[7]辄:就。

[8]意:情趣。

[9]若夫:段首发语词。

[10]霏:雾气。

[11]芳:花。

[12]秀:开花,此处指树木滋长。

[13]伛偻:腰背弯曲,指老年人。

[14]提携:被人牵领着,指小孩。

[15]渔:捕鱼。

[16]山肴野蔌:野味野菜。山肴,拿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的菜,俗称“野味”。蔌,蔬菜。

[17]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音乐上。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8]射者中:投壶射中了目标。射,宴饮时的一种投壶游戏,以能否射进决胜负。

[19]弈:下棋。

[20]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的样子。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酒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

[21]苍颜:颜色苍老。

[22]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此处形容醉态,昏昏欲倒的样子。乎,于。

[23]已而:过了一会儿。

[24]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25]鸣声上下:到处是鸟的鸣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26]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27]谓:为,是。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的山峰、树林和山谷尤为优美,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山之间飞流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转,道路曲折,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智仙和尚。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命名的。太守和宾客常来这里饮酒,稍微喝点就醉了,而(太守)的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当那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就散了;烟云聚拢,山谷洞穴就昏暗了。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散发出幽香,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一片浓荫;秋高气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之景。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蔬菜,杂乱无章地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酒宴上的乐趣,并非借助于管弦乐器,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的,是众宾客快乐的样子。(一个人)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下,人的影子散乱,是太守返回、宾客跟从。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然而鸟儿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和他们一起欢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快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赏析

这篇文章写于欧阳修被贬滁州之时。由于遭遇贬谪心情抑郁,欧阳修经常去滁州城外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的住持智仙成为好友。智仙建亭,欧阳修给它取名为“醉翁亭”。这篇文章就是写欧阳修带领城中百姓到琅琊山游玩宴饮的所见所感。

第一段写醉翁亭周围的环境、写作的背景以及醉翁游亭的目的。作者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由远及近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由滁州写到西南诸峰,再依次写到琅琊山、酿泉,最后写到醉翁亭。并交代了建亭者和命名者。最后写醉翁游亭的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即欣赏山水之景,借酒助兴。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表达无限的山水之乐。“日出而林霏开”,日出东山,雾散林清,此即“朝”之“明”;“云归而岩穴暝”,日下西山,暮霭沉沉,此即“暮”之“晦”。作者抓住早晚不同的景色特征,勾勒出不同的色调和气氛,足以看出其对山间景色的观察之细,从这细腻的观察中,又可以看出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之情。接着,作者又分别描写了山间的四时:“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春天芳草香美,夏天枝繁叶茂,秋天风高霜重,冬天水瘦石枯,作者描绘出四季不同的图景,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且春秋、夏冬相互映衬,景色对比而生,相映成趣,即作者所说“乐亦无穷也”。

第三段写太守与宾客宴饮的欢乐热闹的场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写出了滁州人的无忧无虑,心情愉快,暗示太守治理有方,政治清明,表现出太守看到百姓生活安定的欣慰,为下文写“太守之乐”做铺垫。宴会的场面也是舒适、自由的,“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一切都是那样随性。宴会的娱乐方式也是极丰富,“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宾客们都没有身份的束缚,自由畅快地玩乐,从中不难看出,若非太守平易近人、若非治理有方、若非生活衣食无忧,是不会出现如此欢乐和谐的场景的。因此,此段写宴会的文字实为表现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

第四段写宴散人归,点明文章主旨。宴会结束后,太守和游人都尽兴而归,作者分别写了三种不同的“乐”:“鸣声上下”的禽鸟之乐、“从太守游而乐”的游人之乐、“乐其乐”的太守之乐。作者写作的主旨归于“太守之乐”。太守之乐即在于“醉能同其乐”,即与民同乐。此处照应前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面在写“醉”,实际是在写“乐”,醉只是乐的表现形式,太守醉心于山水之间,而山水之乐在于与民同乐,作者正是借此排遣贬谪生活的苦闷,找寻自己的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乐”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探幽访奇,写醉翁亭的位置,是乐在其中;给亭子用自己的名号命名,是“乐”趣;点明“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突出“乐”的主线地位;接着写琅琊山朝暮、四季不同的美景,“乐亦无穷”;紧承此,作者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表现了没有隔阂的官民关系,真正的“与民同乐”之乐;结尾“醉能同其乐”,画龙点睛,点明“醉”与“乐”相统一的关系,表达了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醉翁亭周围秀美的景色和多变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思想情感。全篇合叙事、抒情为一体,表面上写山水,实际上句句写太守。作者把自己的欣慰和悲伤,含蓄巧妙地表现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宴会气氛的渲染上。对于风土人情的描写,从侧面反映出滁州政治清明、生活和谐的状态,从而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高尚情怀。

◎考点总结

1.写作特点: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2.贯穿全文的线索:“乐”。

3.本文借山水之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描写醉翁亭优美的景色,以及滁州人宴饮的乐趣,借此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胸襟。

◎易混辨析

1.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2.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描绘山间朝暮变化之美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4.描绘四季变换之美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