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
22655300000054

第54章 陋室铭[1]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4]是陋室,惟吾德馨[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6],往来无白丁[7]。可以调素琴[8],阅金经。无丝竹[9]之乱耳[10],无案牍[11]之劳形[12]。南阳诸葛庐[13],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4]?”

◎注释

[1]陋室铭:选自《全唐文》。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以警诫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名:著名。

[3]灵:灵验。

[4]斯:此,这。

[5]惟吾德馨:只是由于我具有美德而散发出芳香。惟,只。馨,散布得很远的香气。

[6]鸿儒:大儒,知识渊博的学者。

[7]白丁:文盲,没有文化的人。

[8]调素琴:弹琴。调,抚弄乐器。素琴,朴素无华的琴。

[9]丝竹:弦管乐器。

[10]乱耳:扰乱耳边的清净。

[11]案牍:官府公文。

[12]劳形:使身心劳累。形,身体。

[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隐居的茅屋,西蜀有扬子云读书的亭子。这里指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14]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之,助词。

◎译文

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会天下闻名;水不一定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有美好的德行(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给台阶铺上绿色,芳草把帘内映得青翠。谈笑的是学识渊博的学者,往来之间没有粗俗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可以阅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管弦音乐扰乱两耳,没有繁复的公文使我身心劳累。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的子云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赏析

这篇骈文写于作者被贬至和州之时。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以及日常生活的描写,表现出因为有“德”的存在而“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品质。

全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山不在高”到“惟吾德馨”。比兴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把名山和灵水与自己居住的陋室相类比,突出了陋室因“德馨”而与这些山水一样,具有名灵的特征。“德馨”一词是全文的文眼,具有统领全文的作用,突出了品德之于人的重要性。这一层点明全文的主旨:陋室会因居住者的品德高尚而流芳百世。

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写陋室的环境和居住者的日常生活,表达出居住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先写陋室的环境,“苔痕上阶绿”,说明来往的人少;“草色入帘青”更加渲染了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了居住者淡泊宁静的心态。然后写室中人,交往的人都是志同道合的鸿儒。最后写室中事,实写“调素琴,阅金经”,生活的乐趣是抚琴读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烦琐俗事的打扰,虚实结合,表现了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趣。

第三层从“南阳诸葛庐”到“何陋之有”,运用诸葛亮和扬雄的典故,含蓄地以二位贤者自况,既表现出以古贤人为榜样的志向,又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品质。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文章以反问句收束全篇,有力地回击了那些鄙陋的势利小人,引人深思,言近旨远。

本文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山水比兴开篇,赋法铺陈陋室环境及生活;引用典故,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从多个角度围绕“陋室不陋”这一论点,升华了高尚品德和高洁的志向,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品质。

◎考点总结

1.本文文眼:德馨。

2.中心论点:陋室不陋。

3.写作方法:托物言志。

4.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比兴。

◎易混辨析

1.《陋室铭》中暗示陋室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暗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7.互文见义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运用比兴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表明作者对世俗生活鄙弃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