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
22655300000055

第55章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1],闻水声,如鸣佩环[2],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5]。

潭中鱼可百许头[6],皆若空游无所依[7]。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8]不动;俶尔远逝[9],往来翕忽[10],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11],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12]幽邃。以[13]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14],龚古,余弟宗玄[15]。隶而从者[16],崔氏二小生[17]:曰恕己,曰奉壹。

◎注释

[1]篁竹:竹林。

[2]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佩、环,古人佩在腰带上的玉饰。

[3]清冽:清凉。

[4]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5]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联结,高低不齐,随风飘动。

[6]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约。许,在数字后,亦表约数。

[7]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凭借也没有。形容水清澈。

[8]佁然:静止。

[9]俶尔远逝:忽然向远处游去。俶尔,忽然。

[10]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11]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12]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13]以:因为。

[14]吴武陵:信州人,因罪被贬永州,与柳宗元交好。

[15]宗玄:作者的堂弟。

[16]隶而从者:跟着同去的。隶,附属。

[17]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玉佩、玉环碰撞时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高兴。砍倒一些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水特别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的地方,潭底石头翻卷上来,露出水面,有的成为坻,有的成为屿,有的成为嵁,有的成为岩。(四周)青翠的树枝、碧绿的藤蔓,缠绕在一起,随风摆动,相互连缀,参差不齐。

潭中的鱼大概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阳光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静静地一动不动。突然,鱼儿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灵活,好像在和游人相互取乐。

向潭的西南望去,弯弯曲曲的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时隐时现。溪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相互交错,不知小溪的源头在哪儿。

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绕,寂静冷落,没有人烟,(使人感到)凄凉,寒气透骨,寂静得使人忧伤。因为小石潭的环境太凄清,不能多停留,于是(我)记录下它的景色就离开了。

同游的人是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随从而来的是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赏析

这篇文章写于作者因参与王叔文改革而被贬至永州任司马之时。由于“永州司马”是个闲职,所以作者在任期间,游遍任所附近的奇山异水,创作出许多著名诗文。《永州八记》就是柳宗元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小石潭记》原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这篇山水游记写出了小石潭凄清幽美的景色,表现出作者寄情山水而最终归于忧伤愤懑的心情。

第一段写寻找小石潭的过程和小石潭整体的样貌。“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写出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闻水声,如鸣佩环”,作者从听觉角度入手,写水声清脆悦耳。此时的作者被优美的景色所吸引,心中的感受为“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突出了作者探幽访奇的审美趣味。“水尤清冽”是作者对于潭水的总体感受,下文也是围绕此展开的。走近来看,“全石以为底”,这是小石潭最为奇特之处,潭底是整块的石头,这也是小石潭得名的原因。“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则写出了石头的形态各异,再次突出“奇”的特点。“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写小潭四周的树木,颜色青翠,形态多姿,语言凝练,却不失生动形象。

第二段通过潭中的游鱼写出潭水清澈的特征。“潭中鱼可百许头”,写鱼在水中畅游,似乎能数出它们的数量,实际是在突出水清的特点。“皆若空游无所依”,更是把这种清澈渲染到极致。鱼像是在空中游来游去,无所依傍。接下来,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写水和鱼的特点:鱼影可见,突出水清;鱼儿嬉戏,活泼可爱,正与游者之“乐”相映衬。“似与游者相乐”,照应上文“心乐之”,表现作者此时欢乐愉悦的心情。

第三段写溪流和岸势的特点。溪流曲折,若隐若现;岸势交错,远处不明。此处也暗示了作者的心情已经由之前的“乐”转为忽明忽暗,为不可见的远方而忧虑。“斗折蛇行”和“犬牙差互”,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流曲折和岸势交错的特点。

第四段写作者凄凉忧伤的心情。作者先写潭周围的环境“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冷清寂静,而作者则被这寂静感染,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既是此时作者对环境的感受,也是作者遭遇贬谪以来难以排遣的内心深处的声音。可见,作者寄情山水的喜悦之情,终究被贬谪荒凉之地的悲哀和不平掩盖,忧伤的感情主调又重占上风,挥之不去。因此作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交代游览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不愿久居荒凉之地却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情。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困扰了柳宗元的一生。

第五段记录了同行人员,是游记的一般格式。

这篇文章以游踪为线索,写出小石潭的景色之美,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了水清的特征,表现了作者由喜到悲的心情变化,体现了作者因遭贬谪,欲寄情山水而不得的难以排解的深深忧伤。

◎考点总结

1.写作顺序:游览顺序(以游踪为线索)。

2.一清、两乐、四奇:

“一清”:“以其境过清”,表现了环境的凄清使作者心生凄凉。

“两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体现了作者欣赏小石潭美景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四奇”:

①潭石奇——形态各异;②潭水奇——声悦水清;

③潭源奇——曲折神秘;④潭境奇——清幽凄凉。

◎易混辨析

1.《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小石潭记》中,写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的句子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作者初见小石潭的感受是:心乐之。

4.作者对小石潭的总体感受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写出小石潭得名原因的句子是:全石以为底。

6.写小石潭中石头形态各异的句子是: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7.写小石潭周围草木茂盛、摇曳多姿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