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
22655300000053

第53章 杂说[1](四)

(唐)韩愈

世有伯乐[2],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3]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不以千里称[5]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6]或[7]尽粟一石[8]。食[9]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10],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11]求其能千里也?

策[12]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4],执策而临[15]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16]?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1]杂说:韩愈的《杂说》共四篇,分别是《龙说》《医说》《崔山君传》和《马说》,本文为第四篇。

[2]伯乐:春秋时人,擅长相马,因此历来又借此指善于识拔人才者。

[3]辱:受辱。

[4]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一车。骈死,一起死。槽枥,马厩。槽,盛马饲料的器具。枥,系马的地方。

[5]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著称,指才能被淹没了。

[6]一食:一顿。

[7]或:有时,或许。

[8]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9]食:通“饲”,喂养。

[10]外见:表现出来。见,通“现”。

[11]安:怎么。

[12]策:古代竹制的马鞭子。此处为用鞭子打、驾驭的意思。

[13]尽其材:充分展现它的才能。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

[14]通其意:懂得它的意思。

[15]临:面对。

[16]其真无马邪: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反问,可译为“难道”“莫非”。邪,通“耶”,表示疑问。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只能屈辱于奴仆这类人的手中,和其他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因千里马而著称。

千里马,有时一顿能吃一石谷子。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而去喂它。这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本领和健美的体态也无法显示出来。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使它施展才能;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马鞭子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是真的不识好马啊。

◎赏析

这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杂文。文章围绕“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中心论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用人才、摧残人才的昏庸愚昧,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第一段,作者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正是因为伯乐不常有,才导致千里马被埋没、摧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第一句即一反常人看法,突出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全文的主旨和论证中心,陈述了伯乐少、人才不被发现的社会现实。于是就有了千里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悲惨遭遇,最终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因此,“伯乐不常有”是世上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也是下文论述的重点。

第二段写“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导致千里马“才美不外见”。“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这句指出千里马的特殊之处,表明按正确方法饲养千里马的必要性。但是,食马者偏偏“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因此,“食不饱,力不足”的千里马怎么能施展它的特殊才能呢?正是由于它“才美不外见”,所以才沦落到无法与平常的马处于平等地位的境地,我们不禁为千里马感到惋惜和不平。作者也用了一个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心中的不满。这一反问掷地有声,谴责了那些昏庸的“食马者”由于无知而埋没了千里马的罪行。从这一句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作者对于自身处境的委屈和愤怒,充分表达出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第三段抨击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作者连用“不以”“不能”“不能”,以强烈的语言气势谴责了食马者的愚昧无知。明明是食马者不识马,却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无马”,形象地勾勒出不识马却自以为是、昏庸自大的可笑丑态,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所象征的封建统治者的辛辣讽刺。最后,作者对于这样的现象下了结论:“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此时作者的情感达到高潮,语气强烈、毫不留情地斥责那些不识马的人,与第一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点形成呼应。

在写法上,这篇杂文借物喻人,托物寓意。全文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反复论证,并采用短句的形式,多用反问,使行文流畅,逻辑严密,气势恢宏,论证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全文围绕“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个中心,表达了对“不识马”的愚昧的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尖锐讽刺,对被埋没的人才寄予深切的同情,也是韩愈“不平则鸣”的创作主张的体现。

◎易混辨析

1.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描绘千里马终生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5.作者淋漓尽致地讽刺食马者丑态的句子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给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暗示发现千里马的必要条件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