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
22655300000041

第41章 满江红·小住京华

(清)秋瑾

小住京华[1],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2]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3],八年风味[4]徒思浙。苦将侬[5],强派作蛾眉[6],殊[7]未屑[8]!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9]。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10]。莽[11]红尘[12],何处觅[13]知音[14]?青衫湿[15]。

◎注释

[1]小住京华:临时居住在北京。

[2]黄花:菊花。

[3]四面歌残终破楚:指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攻破北京。借用刘邦军以四面楚歌动摇项羽军心,终打败西楚霸王的典故。

[4]八年风味:指秋瑾由父母包办婚姻所过的八年失败的家庭生活。

[5]侬:女子自称,这里指作者自己。

[6]蛾眉:原指女子长而美的眉毛,引申为女子。

[7]殊:还,仍然。

[8]屑:顾惜,介意。

[9]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

[10]英雄末路当磨折:自己大概是英雄走上绝路,该当受这些折磨。

[11]莽:广阔。

[12]红尘:人世。

[13]觅:寻找。

[14]知音:指革命同志。

[15]青衫湿:失意伤心。借用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

暂时居住在京城,中秋节早早到来。篱笆下菊花盛开,秋天的容貌像被擦拭过一般。如四面传来敌人的歌声,楚国最终灭亡了一样,列强攻入京城。八年以来我徒然向往故乡浙江。苦心将我强硬地分派到女子的行列,我却丝毫不放在心上。

我人不能与男儿并列,心却比男儿刚烈。我对人肝胆相照,常因别人的事激动。凡夫俗子谁能理解我的抱负?英雄走投无路时,必当受到失意潦倒的磨砺。广阔的尘世,到哪里能找到自己的知音呢?我不禁哭湿了衣衫。

◎赏析

这首词写于1903年。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作者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却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前后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冲破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写中秋京城之景,菊花盛开,秋容明丽。“篱下”“黄花”暗用陶渊明和李清照的典故,分别表现了摆脱束缚的自由畅快和凄凉寂寥环境下的孤寂忧愁,秋瑾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正体现了她冲破家庭牢笼后兴奋而又愁苦的矛盾心理。花好月圆,秋高气爽,然而作者却无心赏景,她心中想得更多的是她的积贫积弱的祖国。“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难以忘却中国被列强瓜分、国家风雨飘摇的残酷现实。在现实中没有依靠的作者,把思绪转向千里之外的家乡浙江,然而故乡也多年未回。“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作者感慨自己身为女子,但这并不能阻碍自己对理想的追求。这里体现了秋瑾投身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下阕词人更是一展豪情,把一腔热血挥洒得淋漓尽致。“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作者运用“列”与“烈”两字的谐音,来表达她的抱负,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思想有进一步的发展。接着,作者自述本志,“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进一步体现她的侠肝义胆。写到此处,作者笔锋一转,由激昂转向低婉,“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这正是她此时知音难觅、前途未卜、饱受磨难的现实。最后,作者化用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将知音难觅、孤寂悲愤之情推到极致。

这首词将高亢与低沉、大气与细腻、兴奋与忧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表现了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信念,一个热血豪情的女革命者形象跃然纸上。

◎易混辨析

1.引用典故表现列强进逼、中国前途危殆的句子是:四面歌残终破楚。

2.描绘巾帼英雄形象,并表达秋瑾的抱负、志向的句子是: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3.借用典故抒发知音难觅之情的句子是: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此题关键词为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