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范仲淹
塞下[1]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2]连角[3]起。千嶂[4]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5],燕然未勒[6]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1]塞下:边境,此指西北边疆。
[2]边声:泛指边塞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
[3]角:号角。
[4]嶂:山峰状如屏障者,亦泛指山峰。
[5]浊酒一杯家万里:此为一个典故,出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6]燕然未勒:尚未克敌成功。东汉窦宪曾击败北匈奴,登燕然山,勒石记功。勒,刻。
◎译文
边塞的秋天风景奇异,南下衡阳的大雁已离去,丝毫没有停留的意思。四面传来的马嘶风啸声连同号角声混杂在一起。重重叠叠、险峻的山峰处,烽烟缥缈,落日正悬在紧闭的孤城上方。
饮一杯浊酒,想念万里之外的家乡,还没有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怎么能回归故里。悠悠的羌管之声不绝于耳,眼前清霜铺满地面。心事重重怎能入睡,将士们头发变白,满脸是泪水。
◎赏析
这首词作于范仲淹镇守西北边境抗击西夏之时,既描写了雄奇壮丽的边塞景色,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更表现了戍边将士的壮志豪情与思乡之情。整首词虽笼罩着苍凉悲壮的气氛,却又不失慷慨豪放,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
词的上阕写边塞壮丽的景色。首句点明时令“秋”,再用一个“异”字总述景色特征,紧接着便是对“异”的具体描写。用“衡阳雁去”的典故极言边疆地理位置之远。从听觉角度,作者写了边塞特有的凄厉马鸣、怒吼风声连同尖锐的军营号角,渲染出萧瑟凄凉的气氛。“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极具表现力地勾勒出边塞苍凉壮阔的景象。层叠险峻的山峰、直通天际的孤烟、余晖尚存的落日、紧闭城门的孤城,这一系列意象构成了壮阔的意境,突出了边塞独特、苍凉,又不失壮丽的景色特征,为写战士们的艰苦生活和远大志向做了铺垫。
词的下阕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守边将士既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理。借酒消愁,而思乡之愁更切,但壮志未酬,有家难回,国家利益被将士们放在了第一位。此处引用燕然山刻石勒功的典故,体现了将士们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豪情。此时,作者又笔锋一转,“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管声打破了将士们回乡的幻想,回顾身旁,只有薄霜满地。如此景象,如此心境,怎能入眠,将士们只能带着满头白发和满脸泪水,融入这无尽的苍茫。孤独的身影与壮阔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范仲淹写此词,是对边塞独特景色的喜爱,是对守边将士报国壮志的讴歌,也是对将士们有家难回的深切同情,此中隐含对宋代统治者对外软弱、长期征战无果的记载,因此有人比较杜诗“诗史”的特征,把此词称为“词史”。
◎易混辨析
1.勾勒出边塞壮阔景象的句子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表现守边将士们壮志未酬、有家难回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写将士们因思念家乡难以入眠,寄予作者深切同情的句子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