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民间故事杂谈(下)
22642200000023

第23章 民间流传的故事(10)

【礼炮的由来】

礼炮在国家庆祝大典上可增添一种隆重的气氛。

礼炮仪式起源于德国的中世纪。当时在奥格斯堡城为了隆重地迎接一位从前线凯旋的皇帝,决定鸣礼炮100响。但负责鸣炮的军官数到后来数糊涂了,鸣了101响。从此,鸣礼炮101响的传统就沿袭下来了。

另一说,鸣放礼炮起源于英国。17至18世纪,英国已成为当时头号殖民帝国,世界上几乎每块大陆都有它的殖民地。英国军舰驶过外国炮台或驶入外国港口时,蛮横地要求所在国向他们鸣炮致礼,以示对英国的尊重和臣服。作为回礼,英舰一般鸣炮7响。但是,英国殖民主义者认为弱国与强国、殖民地与宗主国不能平起平坐。英舰鸣一声礼炮,别国应报3声。这样三七二十一声,礼炮的习俗就诞生了。不过,后来随着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走下坡路,英国军舰也开始改为鸣21响礼炮,以示平等。

举行盛大庆典鸣放礼炮的规格各国不尽相同。美国国庆日鸣放50响,表示每州鸣一声。在迎宾仪式中鸣放礼炮,最高规格是21响,一般为国家元首鸣放;其次19响,为政府首脑鸣放。

【献哈达的由来】

献哈达是藏民表达友情及敬意的传统方式,哈达是藏族最珍贵的礼品。但是,献哈达究竟起源于哪个朝代,现在已经无史料可查,但有一点,就是和宗教密切相关。据传说,宗喀巴时代已经在西藏高原形成了互赠哈达、表示敬意的习惯。另有一种民间传说,声称菩萨的佛光、天上的祥云都是幸福无疆、吉祥如意的征兆。于是,下界百姓争相模仿,互赠哈达,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幸福。

哈达是一种工艺水平很高的编织品,有白麻织的,也有茧丝织的,长度二三米不等。哈达颜色有四种:红、黄、蓝、白。上面编织着莲花、宝盖等宗教的八宝纹图。

目前,献哈达已经成为藏族的一种礼仪象征。

【下半旗致哀的由来】

下半旗,是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致哀方式。当一个国家的重要人物逝世后,习惯上要把国旗升起后下降到离旗杆顶端一段距离(距杆顶1/3处),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用下半旗表示哀悼的做法,据说最早出现在1612年。一天,一艘名叫“哈兹·伊斯”号的英国船徐徐地驶进泰晤士河,它的桅杆上飘半旗,象征船员们对已故船长的敬意。该船长是在北美北部海岸探寻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时不幸去世的。以后许多船只沿用了这种哀悼方式,不过直到17世纪上叶,下半旗的做法还一直局限在船上。

随着时间的流逝,用下半旗表示哀悼的做法便流传到陆地上,后来它被官方承认,并被世界各国所采用。

【佩戴黑纱的由来】

用来表示哀悼的色彩,各国有所差异。中国、日本是白色,非洲是红色,欧美是黑色。古人穿哀服与今人大不相同,其主要目的在于伪装自己,以避免死神认出来。这是因为古代欧洲许多原始民族中存在一种观念,即只要有人去世,死者的亲属立刻把自己伪装起来:或在身上涂黑色泥巴,穿上干草衣服;或用黑布将全身包裹起来。他们的用意不外是想把死神吓跑或不让死神认出来。

在古代欧洲,如果一个贵族死了,他的仆役都要为他穿黑色丧服致哀。英国仆役在购不起丧服的情况下,首倡用一块黑纱佩戴在左臂上表示致哀。就这样,节俭易行的佩黑纱丧礼在全世界广泛流传开了,而且被许多国家所效仿。

【年糕的由来】

我国各地人民都有吃年糕的习俗。有白糖年糕、红糖年糕、猪油百果年糕、枣子年糕、桂花赤糖年糕、水磨年糕……名目繁多。老年人都说,过年吃年糕是盼望“生活节节高”,是一种讨取吉利的旧俗。年糕到底始于何朝何代?何人创始的?还有一段古话哩!

据传,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采纳了大臣伍子胥的建议,修建王城,并交由伍子胥督建。几年之后建成,吴王命名为“阖闾大城”。到公元前484年,阖闾死后,其子夫差接位,一心想吞并齐国,不肯听取伍子胥“联齐抗越”的主张,起兵攻齐。当时吴强齐弱,夫差很快就打败了齐国。当吴王夫差班师回朝那天,满朝文武都到城外迎接,独有伍子胥一人忧心忡忡、默默无言,他预料到自己将有杀身之祸。回到营房后,便悄悄地对几个亲信说:“我死之后,如果国家有难,民众没有粮食吃,你们到象门城墙下挖地三尺,可以找到能吃的东西。”不久,伍子胥果然被权奸们诬为“私通齐国”、“阻挠攻齐”,夫差不分青红皂白,赐剑一把逼伍子胥自刎。

伍子胥死后不久,越国就趁机进攻吴国,夫差连吃败仗,京城被围,城中军民处于弹尽粮绝的困境每天有许多百姓和守城军士饿死。伍子胥的几个老部下突然想起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带领军民们去象门挖地,果然挖到了许多可以充饥的“城砖”。原来,象门一带的城砖是用糯米粉蒸煮后压成的,这种糯米砖十分坚韧,既可作砖砌城,又可充饥。这是伍子胥生前暗地设下的“积粮防急”之计,可见他是一位对国家、百姓安危深思远虑的忠臣良将。吴国京城的居民就靠着这些“城砖”渡过了危急难关。

以后,每逢过节,吴国的百姓家家户户都要蒸煮糯粉糕,纪念、奉祀伍子胥,成为一种习俗。因为这种形如城砖的粉糕是过年制食的,就把它叫做“年糕”,沿传至今。

【饼干的由来】

在150多年以前,有一天,一艘英国帆船正航行在法国附近的比斯开湾的海面上。突然间,天气骤变,狂风卷着恶浪向这艘帆船袭来,这艘船不幸触礁搁浅了。船员死里逃生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风停后,人们回到船上去找吃的东西。可是船里储存的面粉、沙糖、奶粉全部被水泡了,捞起来的东西根本分不清是什么。他们把这些捞到的东西装了几口袋带回岛上,就用这些混合在一起的东西捏成一个个小团,用火烤熟了吃。这一烤,奇迹出现了,糖、奶油、香料揉合在一起,成了混合面,而且发了酵,烤出来的面团松脆可口。这些船员回到英国以后,为了纪念这次比斯开湾脱险,用同样的方法烤制许多小饼子吃,并且把这些小饼子就叫做“比斯开”。这就是饼干的来历。“饼干”就是英语“biscuit”的音译,可谓音意贴切。直到现在,许多地方还把饼干叫做“比斯开”。

【比萨饼的由来】

意大利有著名的比萨斜塔,还有著名的“Pizza”,即比萨饼。凡到过意大利的人,大概都品尝过比萨饼。刚从红通通的炉膛里烤出的比萨饼,色鲜、味浓、外焦里嫩、香气诱人。关于比萨饼的来历,人们一般认为它于公元1600年诞生在那不勒斯。传说,当地有一位母亲,因家里贫困,只剩下一点点面粉,正在为给孩子做点什么东西吃而发愁。邻居们得知后,凑来了一点西红柿和水牛奶酪。这位母亲就将面粉和成面团烙成饼,将西红柿切碎涂在上面,再把水牛奶酪弄碎撒上,然后放在火上烤,就成了香喷喷的比萨饼。如今比萨饼为世人所喜爱,并走进了中国。但中国人却有一戏谑说法,是说外国人不会包馅饼,便在面上撒点儿菜丁凑合事儿。当然,这只不过是一句玩笑。

【汉堡包的由来】

美国的快餐文化冲击着全世界的饮食业,其中快餐之一就是“汉堡包”。“汉堡包”和三明治相似,是面包夹牛肉。汉堡包并非来自德国的汉堡,而是当时欧洲人向北美移民时,有一艘叫“汉堡——亚美利加”的油轮,船老板为了赚更多的钱,把船上的剩牛肉剁成碎末,掺上面包渣和洋葱做成一种面包肉饼。这种饼既不是完全的面包,也不是完全的包子,只是以这艘船命名的食物——“汉堡包”。当这些移民到了北美之后,觉得油轮上的那种饼既经济又实惠,便成了人们的日常便餐。久之,“汉堡包”名扬天下。

现在汉堡包不仅有牛肉馅,还有鸡肉、鱼肉、火腿等各种类型。

【榨菜的由来】

榨菜源于四川涪陵,“涪陵榨菜”现已畅销全国。榨菜的发明在当时也是不经意间形成的。

光绪年间,四川涪陵有个名叫邱寿安的商人在湖北宜昌开设荣昌酱园,同时经营四川大头菜,但是生意清淡。后雇佣四川中县人邓柄成在老家涪陵做腌菜技工。邓柄成人比较聪明,他把肥嫩的青菜头腌制成榨菜,送往宜昌。邱老板觉得不错,设宴让人品尝榨菜,众人尝后赞不绝口。于是,荣昌酱园开始销售榨菜。一上市,就受到顾客的欢迎。从此荣昌酱园生意兴隆。由于榨菜腌制过程中经风干、脱水、用木榨压、除盐水等制作方法,故名榨菜。如今,全国的榨菜形成了两大基地,一为四川,一为浙江。

【啤酒的由来】

大约5000年前,古人用麦芽煮粥喝,喝不完便倒掉,那粥在野外经自然发酵,居然成了芬芳的液体。人们由此受到启发,有意识地制成这种液体,一喝即刻感到有一股使人陶醉的香气,这便是人类与啤酒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前3000年,波斯一带的闪米人不仅会制啤酒,而且把做法刻在粘土板上献给农耕神。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内“蓝色纪念碑”上就记录着公元前3世纪巴比伦的苏美尔人以啤酒祭祀女神的事迹。但那时啤酒中并无满杯的泡沫,15世纪后酿造啤酒时才加入酒花,19世纪发明冷冻机,开始对啤酒进行低温后熟处理,这一发明终于使得啤酒出现了泡沫。

啤酒生产在我国已有90多年历史,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是我国生产年代较早的啤酒之一。

【西装的由来】

西装最初来源于欧洲,它是欧洲人穿的传统服装。西装的上衣原是渔民的穿着,他们终年在海上谋生,穿敞领少扣的衣服方便,适于海上捕鱼;西装中背后开衩的燕尾服,原是中世纪欧洲车夫的装束,出于骑马方便的考虑,就在上装的后面开了一条衩;西装硬领则是由古代军人防护咽喉中箭的甲胄演变而来的;“领带”据说是古代住在深山老林里的日尔曼人为了防止披在身上御寒取暖的兽皮掉下来,就用草绳扎在脖子上,这是最早的“领带”;西装衣袖沿上的三颗纽扣,传说与拿破仑有关;西装裤原是西欧“水手服”的样式,它便于水手将裤腿捋起来干活。这些原始的衣着,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西装。

【凡尔赛宫的由来】

凡尔赛宫是法国著名而高雅的宫廷式建筑物。

法皇路易十四在位时,其财政部长富基特有座城堡,建造得豪华美丽。他为了炫耀,在此宴请路易十四,令路易十四妒忌万分,找了个借口把他杀死。但路易十四希望自己有一座这样的城堡,遂于1662年雇用富基特的建筑师路易里华,以玻璃和近似香槟酒颜色的石块,于巴黎西南12英里处的凡尔赛建造一座雄伟的郊野皇宫。

建造该座皇宫时,共雇用36000名工匠。单是花草树木的园地,便占了15000亩。凡尔赛宫的主要部分长600英尺,两翼各长150英尺,宫中共2000间房,可供1000名显贵人物及随员住用,1687年,路易十四觉得需要一所私人住所,故此,又以粉红色和绿色大理石另建了一座稍为朴实的城堡,里面有72个房间,名叫大特里安努宫。

在1762年,另建一座共占30个房间的夏宫——小特里安努宫。在路易十四时代,凡尔赛宫是整个欧洲的中心,在这里居住着世界上最强大的君主之一。

由于德皇在此加冕和一战后在此签订对德和约而使凡尔赛宫更为世人所向往。

【卢沟桥的由来】

卢沟桥因其数不清的石狮子和抗日战争爆发地而闻名中外。

民间传说这里从前并没有桥,只有一个渡口。有一位姓卢的山西人就在渡口附近经商,买卖兴隆,积累了许多钱财。

一年秋天,他带着积蓄,乘一个姓田的人的船,回山西探亲。谁料田氏见了卢的钱财,顿起歹心,找了个机会,将卢氏推入永定河中淹死,将卢氏的钱财夺为己有,也经起商来。

第二年,田氏生了个儿子,但当田氏的儿子长到10岁多时,每天必须打田氏三个嘴巴,不让打就哭闹不止,田氏十分烦恼,于是求教于一个修道成仙的老和尚。

老和尚告诉他,这个儿子可能是被害死的卢氏转世,在与其算账。田氏一听,惊慌失措,忙求老和尚开恩救命,老和尚说:“救你不难,只要你把劫走的钱财都拿出来,在这儿修座桥,让过路行人不再受你们这些人的坑害就行了。”田氏听了老和尚的话,就请了不少工匠修起一座桥。桥修好后,田氏又请老和尚给桥起个名。那和尚微笑着说:“你这是还姓卢的账,我看就叫卢沟桥吧!”